APP下载

互联网知识付费的服务模式探析

2019-09-12陈齐

市场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知识付费服务模式

摘 要: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以知识付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平台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创业者们抓住商机,成立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本文以文献研究、新闻解读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探析互联网知识付费服务模式的发展和这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以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传播;知识付费;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7-0141-02

一、 前言

近年来版权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这其中受版权意识影响的90后格外突出。根据2017年极光大数据提供的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选择知识付费App的年龄大都在20—24岁,随着90后的付费意识慢慢增强,知识付费领域也随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4年,付费打赏和付费阅读模式开始出现,知识付费平台会出现用户主动根据文章或其他知识产品结尾处的二维码扫码付费,除此之外,付费微信群、付费分享会等付费方式渐渐兴起,用户的付费意识和为优良内容付费的意愿也正在慢慢增强,用户愿意为正版资源付费,知识付费的市场需求凸显。

二、 互联网知识付费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稀释,为了满足用户消费需求,知识付费的发展热潮越来越高涨,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知识付费为主。在这种模式下,知识生产者通过将自己的认知盈余转化为知识产品进而获得收入,知识消费者通过支付费用精准的获取有用信息。目前来看,知识付费将会是接下来的平台盈利模式主流,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四大巨头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之后的行业竞争中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知识付费服务模式中不乏出现各种问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侵权问题频发

由于我国有关部门还未制定一套完整的关于线上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侵权的界限很难鉴定,这就使得众多商家打法律的擦边球,造成知识侵权。2018年3月20日,知名作家曾鹏宇在微博上控诉喜马拉雅FM,他表示在喜马拉雅FM的平台上发现了自己编写的《世上有颗后悔药》的全本有声书内容,所有平台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和打赏主播,而这些没有经过他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权许可,這一事件打乱了他和其他平台签订的版权合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微博一发出,就有众作者在评论区声援,不少作者称自己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喜马拉雅FM在未经过原创作者本人同意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将内容发布到平台,利用平台的商业模式打法律的“擦边球”。由于维权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既耗费时间又耗费金钱的事情,不是所有被侵权的原创者们都能像罗鹏宇一样有机会有场所能发声。

(二)缺乏对内容质量的把关,良莠不齐

由于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的内容生产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在以知乎Live、分答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上,用户只要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即可成为问题的回答者,人们在查看回答时没法分辨回答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人人都可在平台上分享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平台上的信息变得更加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然而,由于知识支付平台的用户包括专业精英和基层人员,甚至还包括一些垃圾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得由这些平台上所传播的知识很难保证质量。低俗、恶趣味的内容也往往在这些平台上受到更高的关注度。例如微博问答上,营销号对艺人生活隐私的回答往往能获得很高的打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八卦好奇心理。内容趋向娱乐化,缺乏对知识的探讨。

(三)过度依赖名人和微博大V增加流量,追求明星效应

根据极光大数据2017年的行业报告显示,分答上线不久后的6月,借助于大V回答问题的一波推广营销,当日新增用户数超过2万,而10月份,重新上线后的分答当日新增用户数甚至超过2万7千。另外明星效应也帮助知识付费平台实现快速盈利。例如2016年在分答App开通的时候,某明星在上面接连回答了32个问题,总共获利17万元,由于付费平台目前的利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对答案的好奇心,而明星效应几乎是最合适也是最迅速实现盈利的方法。商家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邀请明星入驻平台。

有人称这个时代是“粉丝经济”的时代,商家通过迎合粉丝的追星心理,邀请流量明星定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上线与偶像相关的内容产品。例如微博问答上郑爽对于前任问题的回答便引来了众多人花钱围观,人们此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八卦好奇心,一些平台会根据这些用户推出一些八卦栏目,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付费就成了人们满足八卦好奇心的工具,沦为娱乐的附庸,知识付费变成了娱乐付费,真正有内涵、有价值的信息就有可能因为得不到推广而逐渐被埋没。

(四)知识产品复购率低,用户黏度低下

据笔者收集的数据资料显示,到2017年11月为止,喜马拉雅FM的知识付费产品二次购买率为52.4%,分答的付费产品二次购买率为43%,知乎的付费产品二次购买率为42%,得到的付费产品二次购买率则没有显示。用户在面对同样的课程是不可能重复上多次的,因此知识付费行业很容易产生知识来源断层、资源枯竭的问题。 这些栏目都是基于用户的主观感受,例如一般用户购买或者订阅的音频视频大都挑选其感兴趣的部分播放, 同一类型用户很少会重复购买,另外,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疑虑, 一旦解决,短期内很难再购买第二次,并且知识付费的社交属性较差,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如何吸引客户、提升用户黏度也成为知识付费服务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 解决对策

(一)应用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1980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到大数据,把它比喻成“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9年,大数据一词称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2013年,大数据由技术热词迅速发展成为社会浪潮,而这一年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并不是对某一群体的抽样调查分析,而是对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进行数据收集,企业可以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进行精准的产品营销推广。例如优酷等视频网站通过我们平时观看的内容推送个性化的相关内容给用户,淘宝等电商平台会根据我们的历史搜索记录甚至其他关联App用户所点赞或是保存的图片,将定制后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到猜你喜欢界面,以此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要想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利用好大数据。未来,知乎live、喜马拉雅FM等平台做好用户数据分析,根据用户平时的订阅习惯和视听观看习惯适时推送相关内容,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精细化需求。此外,平台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区分好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到,人类的需求是阶梯式的,從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较为基础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当前用户对付费内容主要是娱乐层面的满足自己内心愉悦的生理需求,未来平台的更新要致力于能够做到满足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为用户提供更细致更精准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和更加全面的个性化增值服务,针对用户的知识薄弱部分进行强化辅导,提高用户黏度,吸引用户长期购买。

(二)增强内容筛选,有针对性的传播高质量知识

网络时代的兴起,带来的是大量的信息,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要做好内容筛选,确保用户在购买知识产品之前能够对产品有预期看法,在购买后能够评价产品,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这个筛选机制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静态的例如用户通过已经付费的客户的邀请购买课程或者知识产品,动态的包括其他用户对课程的评价、用户的满意度,按照时间、销量及好评程度等顺序对知识产品做出排序,能淘汰掉一些劣质的知识产品。

除此之外,知识产品的细分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平台要根据知识产品的具体内容做好细分工作,由于知识产品是非标准产品,对知识产品的分类应该更加详细,对讲座的内容、问题是解决哪些方面的应当给予充分的解释,注重信息的加工与整合,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针对不同用户的浏览习惯进行推送,传播高质量的知识。

(三)社交与知识付费结合,不一味依靠“网红”

宋清辉(2017)认为,知识付费并非是粉丝经济,知识付费平台也不能将王思聪等网络红人作为平台流量引入的主体,人们既然愿意为知识进行付费,就一定是对高质量的知识内容有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网络对知识付费的渗透,社会需求被整合到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按照用户、用户导向和产品特性可以细分为多个分支,社交网络可以为平台带来流量和新的广告客户库存。在互联网大会上,知乎周源曾经说过,知乎是一个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打造大V的自媒体平台,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知乎上的交流,实现知识的传播和沉淀,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尊重化认同。

不止知乎,喜马拉雅FM在这两年也更加注重社交与内容付费相结合,但是平台要时刻谨记一点,知识付费经济不等于粉丝经济,不能单纯依靠娱乐明星来获取流量。一些微博大V涌入平台,使原本的专业型和技术型用户瞬间被掩盖,过分追求“网红效应”最终带来的也只是一时的热度。因此,知乎、喜马拉雅FM、分答和得到等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要在自身原有的社区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深化“社交+知识付费”的经营模式,深化社交化运营的内容。同时,加强用户之间的社交,增加用户对平台的社交依赖,提高平台的用户黏度。

(四)建立健全平台管理机制,加大版权保护

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的生命,互联网的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作品有别于传统作品。对网络作品的原创者而言,他的作品一旦上传至网络,其传播范围将很难确定,付费知识的内容一般都以文字和视频为主,复制、传播起来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伴随着知识付费的蓬勃发展,保护原创者的利益成为如今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平台自身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做好确权、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工作,建立自己的版权保护体系。不侵犯原创者和其他平台的合法权益也是现阶段的重点,平台自身要增强版权意识,对平台内的内容进行监察,一旦发现有盗版等侵权行为要立即处理。内容是根本,而内容创造者们更是重中之重,要坚决保护原创者的利益,避免盗版产业链的产生。

四、 结束语

在大力发展这一模式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如何解决版权问题,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吸引用户,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增加用户黏度,提高用户复购率,仍然是平台今后要思考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军.知识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J].互联网经济,2017(5):72-77.

[2]极光大数据.极光大数据: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7):21-23.

[3]宋清辉.知识付费经济时代来临[J].中国商界,2017(5):48-49.

作者简介:

陈齐,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知识付费服务模式
信息碎片化时代体育媒体“知识付费”平台的构建
“知识付费”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探析
“吴晓波频道”社群运营之道及对图书社群营销的启示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知识付费”是否需要新法律“保驾护航”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