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典型案例剖析的苏北乡村振兴关键路径探讨

2019-09-12陆璟

市场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描绘出蓝图。近年来,苏北地区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本文选取三个典型乡村:徐州马庄村、盐城恒北村和连云港谢湖村,概述乡村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实践经验,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为苏北各地乡村提供发展模式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苏北地区;马庄村;恒北村;谢湖村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7-0052-03

一、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重大部署,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提出“乡村振兴”较晚,但国外学者很早就有相关研究。美国学者C. H. Gladwin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创业精神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T. G. Johnson认为发展农村金融是振兴的关键;M. J. Greene通过分析农业多元化发展,证明了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十九大之后,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展开研究,但成果多为报道和报告类型的文章,缺少学术性研究,更加缺少对于苏北地区的实证研究。

就江苏而言,苏北地区是江苏的欠发达板块,与苏南、苏中相比,苏北的乡村建设与复兴明显存在诸多短板。苏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程度,对于全省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苏北地区出现的已经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选取三个较为成功的乡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回顾它们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其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無论是为其他落后乡村提供相关借鉴经验,弥补发展短板,还是对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探索苏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案例选取

为更好地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推动苏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马庄村、恒北村和谢湖村作为研究案例,三个乡村各具发展特色,发展路径不一。

(一)徐州市马庄村——文化兴村

马庄村位于徐州市东北方向,东邻206国道、西靠104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南濒京杭大运河,距离京沪高速铁路徐州站18千米、观音机场5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该村煤炭资源丰富,1987年开始建煤矿,多年的开采造成农田塌陷,这是一个从煤窑废墟上摸爬滚打起来的小乡村。马庄村历来重视文化建设,1988年开始走上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道路。2001年,整个徐州开始关停小煤矿,马庄的集体经济失去支撑。近年来依靠几十年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将文化、生态和旅游完美结合,让马庄经济再次生机勃勃。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贾汪区视察,对马庄乡村文明建设、农村基层文明建设、农村带头人建设表示肯定。

(二)盐城市恒北村——生态富农

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地处大丰区南侧,距离城区4.5公里。全村共有村民小组11个,总人口3529人,耕地面积9600亩,其中果园面积4000亩。是国家级生态村,也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以盛产早酥梨闻名,是全国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有着40多年的早酥梨种植历史。2012年生产果品3万吨,实现产值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50元,其中果品收入达12500元。村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民富裕、管理民主。

(三)连云港谢湖村——产业兴村

谢湖村是赣榆区厉庄镇最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二龙山下,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如画。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32口人,耕地面积25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下同),丘陵近3000亩,是典型的丘陵地区,适合发展经济林果。该村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珍果生产基地,拥有全国第三的有机茶果基地和全省第一的大樱桃基地,盛产有机大樱桃、有机绿茶、板栗以及各种优质花生及花生制品,仅有机大樱桃就近3000亩、茶园600多亩。

三、 典型案例发展概述

(一)徐州市马庄村——文化兴村

1988年,村里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开启了文化先行的新篇章。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每年开展多场各类公益型活动。多年来,马庄村农民乐团先后演出7000多场。目前,乐团拥有先进的灯光音响调控设备,并配有演出大巴及江苏省委宣传部配送的文化大篷车。2002年,成立了民俗文化表演团。每逢节庆日,都会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新年有春晚,元宵有灯会,三月初八有庙会,夏季有啤酒狂欢节……

为满足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优先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文化搭建舞台。2000年,投资78万元建成面积4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2002年扩建了书画院、荣誉室,完成了文化广场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2003年,投资80万元建设农民文化中心广场。

近几年,马庄大力扶植、发展中药香包产业,建成香包客栈、香包广场、民俗手工坊等,并就“马庄香包”提交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如今正在建设集香包研发制作、销售、观光等为一体的香包文化大院。

文化建设有利于乡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推动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还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服务,帮助乡村居民树立文化自信。徐州马庄今日的辉煌正是因为30多年坚持“文化兴村”道路的背后,马庄村党建工作的一以贯之。

(二)盐城市恒北村——生态富农

2013年元旦前夕,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江苏先后考察了两个村,一个是苏南的华西村,另一个就是苏北的恒北村。恒北村如此受青睐,是因为它走的是一条生态文明的路:依托生态果园,做美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早酥梨种植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恒北村现有成龄早酥梨面积3800亩,占耕地面积的93%,是以特色果品产业为主的专业村。2002年,成立了“大中镇恒北村早酥梨销售协会”,2004年在原销售协会基础上,成立大丰市麋鹿早酥梨生产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共销售果品2.4万吨,销售收入2360万元。2014年,尝试套瓶技术,开展“梨酒”项目,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

2011年,恒北开始开拓乡村旅游市场。2013年,恒北举办首届梨园风光乡村旅游节。2015年,恒北村旅游产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远高于周边乡村。2016年招商引资,建设恒北原乡温泉度假村项目,努力培育“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泉”的乡村旅游特色。

恒北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创塑盐城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绿色盐城生态文明形象。

(三)連云港谢湖村——产业兴村

谢湖村立足山区土地气候实际,不断创新实践,摸索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先后从国内外引进16个樱桃新品种,统一供苗、种植、培训和管理,实现大樱桃种植的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发展核心面积6300亩,辐射面积4500亩,且有500亩进入盛果期,每亩年收入超过2万元,并带动了运输、包装、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的发展。另外,谢湖村投资600余万元打造了300亩的茶叶产业园区。茶园内部门齐全,科学运作,并为自己炒制的产品注册商标,打造区域品牌。

谢湖村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大樱桃种植规模。连云港市厉庄镇谢湖村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自主发展,自主种植,提高了种植作物的销售范围,拉动了当地经济稳步增长,为当地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我国农民致富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

三个典型案例发展的路径各有侧重,徐州的马庄村坚持了近30年的“文化兴村”,走在“以文养文”的良性发展之路上;盐城的恒北村走了一条“生态文明”的路子,备受青睐;连云港的谢湖村珍果资源丰富,以瓜果产业强村富民。三种模式最终都是以乡村经济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实现乡村振兴为目的,殊途同归。但三个农村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共性:

1. 注重生态建设

谢湖村紧紧围绕“美化、亮化、硬化、绿化”的统筹原则,以“建生态家园,创富裕新村”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整体部署,切实打造现代生态宜居。

2. 大力发展旅游业

马庄村依靠潘安湖,做起了乡村旅游,成立了江苏马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恒北村定位“梨园风光、生态宜居、乡村旅游”,不断开拓乡村旅游市场;谢湖村以原有茶果生态旅游为基础,合理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六大功能区。

四、 实现苏北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一)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苏北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依据自然条件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或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等。无论如何,都要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壮大乡村经济,吸收和带领更多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做好环境治理,实现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体现了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首先,做好乡村的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前提,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要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使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发展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最后,强化规划引导,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绿色化和全域洁净化的目标。

(三)加强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积极倡导和践行文明乡风能够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培育德治土壤,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文化建设则是塑造文明乡风的基础。人才和资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中是两个关键点。人才要素的投入,直接关联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需鼓励各方面人才走进乡村创新创业,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另外,文化建设需要引入足够的资本,政府应增加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并鼓励设立乡村文化基金,为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有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提供秩序支持,是农村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重点是建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自治方面,对于基层管理者培训他们的治理能力,给予村干部更高的待遇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而对于农村居民,需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依赖,需有道德模范参与乡村治理,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法治是治理的前提和底线,是德治与自治的最终保障和依据。实现“三治”融合会让乡村治理张弛有度,破解苏北地区乡村治理的难题与困境。

(五)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共同目标,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需坚持政府指导,为各村制定适宜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有效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成果共享,确保成果惠及所有成员,实现生活富裕。

五、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做出的重大部署,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基,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农村的繁荣兴旺为目标。乡村振兴需要实现美丽乡村的再创造、再发展,把乡村建设成大家都向往的美丽家园。应当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因村制宜,分类规划指导,不断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苏北来说,需总结、借鉴三个乡村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苏北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實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新华月报,2018(5):25-27.

[2]Gladwin C H, Long B F, Babb E M, et al. Rural entrepreneurship: On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5):1305-1314.

[3]Johnson T G.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Key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9,71(5):1324-1326.

[4]Greene M J. Agriculture diversification initiatives: State government rol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J].Rural Economic Alternatives,1988.

[5]张春丽.江南有周庄,苏北有马庄[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8-01-01(006).

[6]孟庆喜.用文化装点美丽马庄[J].文明中国,2013(6):36-37.

[7]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9):9-15.

[8]于洋,徐敏权,尚庆伟.连云港市厉庄谢湖大樱桃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91.

[9]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10]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8-16.

[11]郭园庚,鲁俊辉.准确把握当前乡村发展难题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J].经济论坛,2018.

作者简介:

陆璟,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