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的本质与定位分析

2019-09-12宋光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5期
关键词:微视频微课程教学资源

宋光辉

摘  要 近年来,微课在我国各级教育实践中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与微课相关的微视频、微课、微课程在国内常被混用。对微视频、微课、微课程分别从起源及本质进行剖析,并对微视频、微课、微课程进行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 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5-0007-03

1 前言

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0年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随着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等微课比赛的引领,以及国内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翻转课堂模式(如山东省昌乐一中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的示范作用,微课在国内的应用得到较快普及与发展,也从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逐渐变成各级教师应用的一种常态。但国内目前的研究中,微课与微课程常混为一谈,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两个概念相互借用。微课与微视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推广,故需要对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的起源及本质进行梳理与剖析,对前一阶段微课相关概念進行总结,为后续研究的科学化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微视频的起源与分析

教学视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教学中应用的视频主要是以模拟信号记录方式,以录像带形式出现的视频,通过录像机及电视机进行视频教学。由于录制教学视频需要专业化的设备,且录制流程烦琐,一般需要经过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准备、拍摄、后期录音及字幕处理等环节,通常所录制的视频时间都比较长,且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摄制,主要用于表达相对完整的可视化教学内容,比如教师比较熟悉的录制优质课,总体而言,教学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普及。佛山市教育局最早提出微视频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教师录制优质课评比中评委长时间观看造成的低效反思。

1989年,万明高、朝桂荣提出对一般教学片应当发展小片(3~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的想法[1]。1991年,李运林指出:“片段性内容电视教材,可以没有尾,也可以没有解说,只是就某一课程内容的问题提供形象化的片段材料。”[2]可见“片段性内容”的短小教学视频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已被提出,主要还是从经济性的角度加以考虑的。

正如“微”产品是互联网产物的标识一样,微课是众多微产品(微信、微博、微电影)中的一种,具有强烈的移动互联网烙印,无论是微课,还是微信、微博、微电影,其信息传递的中介都是移动的互联网络,脱离移动的互联网络,这些微产品是不成立的。同样,微视频(本文所指为微课视频)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紧密关联的一种特定产品与概念,一是表现在内容记录的时间短的特性(一般5~8分钟)上;二是表现在流媒体数字化存储特性(rm、flv、mp4等)上;三是表现在其教学内容表达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上。

对于一个长时的教学视频,如果仅将其截短,就只能被称为视频教学片段。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微视频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且是微课的核心资源,是有特定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特定内涵的教学资源。微视频是时间在5~8分钟,表达一个明确主题的流媒体格式的数字化教学视频,支持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3 微课的起源与分析

关于微课,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艾奥瓦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3]。微课在国内最早出现是在2010年,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但到目前为止,微课已是歧义较多的一个概念,关于什么是微课,已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内期刊中,微课概念被引用最多的主要集中在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等专家学者提出的观点。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4]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5]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6]

这些国内研究非常有影响的微课概念中,对微课的定义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目的,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一种小课程,是微型课程的另一种称谓;胡铁生强调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组合资源。根据前文所给的微视频的定义,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微视频,是一种单一资源说;胡铁生的微课也是一种资源说,不仅包含核心的微视频,而且包含其他的辅助性资源;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微型的小课程,是一种课程说。

究竟什么是微课,应从其本质上进行探究。要解决什么是微课,首先看一下什么是课。课通常指课堂教学,按节来计数,一节课解决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是一种完整的师生互动的活动。一般来讲,一节课通常为40~45分钟,如果从人类文明有文字开始起,专职教师的授课活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反馈与互动等,依照教学策略展开的师生之间高度参与的反馈互动的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才能称之为课。课非常强调师生的互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内容会以特定的资源形式加以呈现,如教材、课件、讲义、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再优质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保证学习过程的自然发生,资源与学习发生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教学资源不能被称为课,故而微视频不能被称为微课,微视频及其资源也不能被称为微课。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师生参与的活动过程。“微”,在汉语中有微小、细小、精致化的含义,在英语中与之对应的有“mini”和“micro”,“mini”用来表述微观,而“micro”用来表述宏观。Lecture一词并非课程或科目(Course)的意思,而是指一种在众人面前的演讲、讲话、讲解[7]。Micro-lecture译为微课更准确。微课的本质是教学活动,只不过这种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络,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微视频。没有微视频,就没有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没有了移动的互联网络,师生间就不会有分离空间的即时有效互动。微课也是课,而非其他,这样微课也是课的一种形态。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辅以“微教案”等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用来解决一个知识点,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4 微课程的起源与分析

“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专题式课程或者模块课程[8],1960年在美国已出现。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课程是教育学领域内分歧最大的概念,目前其定义有170余种。但无论有多少种关于课程的定义,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却是相同的,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要给微课程下一个定义,首先需要弄清课与课程的关系,如果说课强调动态的师生互动过程,课程则强调静态的知识内容体系。

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学研究师从苏联,其教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中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体现,这样课中包含课程;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研究更多借鉴了欧美的研究成果,在欧美的课程理论体系中,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展开,这样课程中包含有课。不管是课程中包含课,还是课中包含课程,课与课程都不是一个概念,在教育学中,二者是绝不混用的两个概念:课是动态的,强调知识内容讲解上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课程是静态的,即知识结构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内容,即使知识呈现是动态的,比如视频教学资源,其表现是动态的影像,但不涉及师生的互动,就只能是静态的课程。

有关课与课程二者关系最通俗也最流行的说法是,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则是指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将课程与教学分别归纳为内容和形式。无论有关课程有多少种定义,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生活中的应用很明确地表明,关于知识的容量,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几节课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众多相互关联的课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呈现的教学内容,就是某课程的知识体系。

从课程与课的关系可以看出,微课程与微课同样是不可分割的。有了微課,就有与之对应的微课程,微课程是通过特定的微课实现的,微课也是在特定的微课程基础上进行的。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微课与微课程同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知识内容构成上讲,单独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解决一个知识点的微课不应被称为微课程,独立的微课通过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知识体系形成的紧密关系的微课群落,可以被称作微课群,而微课群知识点的集合构成静态的微课程。

如果说微课与课相对应,则微课程是与课程相对应的概念。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课程有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之分;从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有预设性课程和生成性课程之分。国内现有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微课层次,从课程层面进行的研究已引起重视,其定位也多集中于狭义课程。从生成性课程和狭义课程出发,微课程是指以微课为基本单元,通过开放的和互动的有相互关联、内在逻辑联系的半结构化知识特征的微课群来实现移动互联网情境下教育目的的师生活动的课程。

5 结语

微视频、微课、微课程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微视频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微课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微课程是以微课为基本单元,实现移动互联网情境下教育目的的师生互动的课程。从资源到课再到课程,三者的关系是资源、课与课程的关系,在开发与设计时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律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也完全不一样。比如对微视频的评价,其本质是一种解决教学知识点的视频,由于目前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很多,评价会涉及内容、画面、声音、重难点的呈现等;而对于微课的评价则涉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解决、师生互动及教学效果等。厘清微视频、微课、微课程三个不同概念,会更有利于微课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兴中.发挥电教功能,提高接受效率:插片播放效果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1983(4):31-35.

[2]李运林.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34.

[3]McAleese R. Towards a meta-language of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75(2):213-219.

[4]焦建利.“微课”兴起[N].南方都市报,2013-04-02.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12.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韩庆年,柏宏权.超越还原主义:在线教育背景下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98-102.

[8]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11-13.

猜你喜欢

微视频微课程教学资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