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

2019-09-10调研组

杭州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调研组

大运河不仅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更集聚了杭州市井丰韵、民俗风采,形成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给杭州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水景和文化。2002年以来,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运河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商贸功能和居住功能全面提升。目前,大运河(杭州段)已完成历史文脉保护点约29万平方米,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1公里游步道、景观带基本全线贯通。大运河(杭州段)已经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与经济长廊。

成效一:

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不遗余力

从内容上看,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已由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从结构上看,已由文化保护逐步扩展到运河水质水系及沿岸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形态的保护;从主体看,也从以政府保护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立法保护为主,充分调动起了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确保运河两岸的古桥、古街、古塔、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留,展现运河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从世界遗产成功申报的现有遗产点和河道的保护,进一步扩充到线和面的保护,如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塘栖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桑庐、广济桥、乾隆御碑等一大批历史文脉,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仅拱墅区就修复了1000余幢运河古居,初步形成了贯通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同时,也挖掘了运河元宵灯会、运河石桥建造技艺、运河河埠建造技艺、卫家班皮影戏等非遗保护项目。

成效二:

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初步建设形成

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开发,杭州已经在运河沿岸初步打造形成了30公里的“市民文化长廊”,涵盖塘栖古镇、祥符桥、运河湾、夏衍旧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并因地制宜在钱江新城板块规划建设“江河汇文化公园”,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连轴成线,进而形成涵盖良渚遗址公园、塘栖古镇、超山景区、杭钢遗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显宁寺景区、皋亭山景区等的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

成效三:

大运河文化精品不断推陈出新

通过系统挖掘、研究、整理运河艺术、运河风情、运河故事、运河名人轶事等文化遗产,相继编纂和出版《中国运河开发史》《杭州运河丛书》《运河南端觅遗址》《运河南端说码头》《画说运河》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书籍,共计50余部。同时,通过扶持运河文化艺术与影视动漫作品创作,重点打造了歌舞剧《遇见大运河》、经典越剧《梁祝》等品牌剧目,成功举办了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启动大运河文化带网络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并跨区域联合打造了多个大运河专题文化节、灯会、庙会、水域运动会、美食节、龙舟节、烟花大会等活动,不断唤醒市民的文化自觉。

成效四:

大运河文化产业支撑不断夯实

近年来,在杭州“退二进三”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运河沿岸现有旧码头、旧民居、旧厂房、旧仓库重要的改造方式,并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依运河而建的空间组织特征。这些园区充分利用“文化+”的融合发展优势,实现“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文创产业开发模式。培育有打造余杭艺尚小镇、运河财富小镇、运河智慧网谷、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意设计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小镇,集聚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会展策划等产业,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与之江数字文化产业带、环西湖影视产业圈形成良性互补。此外,通过杭州大纶丝廠旧址等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打造“大运河历史村镇精品旅游线路”。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的建设将围绕中央、省、市相关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彰显文化特色,将大运河(杭州段)建成地域特色文化精华全景展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的“文化长河”,成为展现东方韵味的杭州文化新地标和城市发展增长极。

本文系杭州市委党校第41期城区中青班文化兴盛行动调研一组调研成果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Tough Nut to Crack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