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的翅膀从语文课堂上生长出来

2019-09-10杨宇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杨宇蓉

摘要:核心素养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创新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冲破藩篱,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因素,去撩拨学生创新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教师的教学思考和睿智的教学设计打开一扇创新之门;鼓励学生“生疑”,启发学生“想象”,用思维让语言扬帆;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权,在语言文字的天地中驰骋畋猎。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64.5%的校长认为当前学生缺乏的除了社会责任就是实践创新。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反差很大。在提倡创新的今天,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因素,在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等任务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个性,培养创造精神,从而孕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思想,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用母语的效率与质量,给语文教育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一、点燃激情,培养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法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锻炼。而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也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創新意识被有所压制。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是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语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寻找和发掘教材中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火花的因素,精心设计导语和提问,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射”字并娓娓道来:“射——从字形看,一寸的身子,就是矮,这个字就念ai。”学生睁着惊异的眼睛。老师又板书“矮”字,并在矮字中间画上一条线使之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并解释说:“矢”是箭,“委”是派出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射”。教师说——对了。学生异常兴奋,感到汉字真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又举例进一步表现汉字的魅力和美,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典范感染。

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典范的力量。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伽利略不迷信他人,不惧教廷威权,在众人的嘲弄中走向比萨斜塔;詹天佑因地制宜,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表现出他卓越的创新才能;居里夫人善于思考,有别人摘瓜她寻藤的探索精神;明朝士大夫,第一位试图利用火箭,将火箭绑在凳子上发射的’万户’等等,无不成为激发学生创新内动力的有力典范。

(三)教法灵活。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适当的“假设”,敢于科学合理地“冒险”,教学中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都会成.为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因素。

教师的睿智与精心的教学设计,滋养出来的课堂总有一股暗涌。如:王卫华老师执教《王维诗中画》,教师以“问一问、划一划、说一说、找一找”四个环节打开课堂,精心的提问,巧妙的引导,使原本羞涩的学生慢慢敞开心扉,打开思维的大门,学生由开始的停留于表面的提问,到后来争相创编歌,真正融人课堂。王老师一路问题引导,一路思路撩拨,一路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可见教师就是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二、创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不怕犯错,敢于“异想天开”,以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教师的永无止境的课堂教学探索,教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和理念的行为,也无不潜移默化地拨动着孩子们的创新的心弦。

(一)教师勇于“率先垂范”。

对学生而言,教师自身就是一种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精神,才会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教师的探究精神,会激发学生成为探究者。窦桂梅老师从最初的“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学习单”,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反思、总结中去求变,教育思想总是处于动态的提升中。从最初的大开大合、着意思想到专注细腻、注重凝思,再到两者兼而发展、凸显学生的自主与独立。

(二)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仅仅只是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思想,一定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面带微笑,多给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能巧妙地加以引导,不用生硬的语言予以教训和否定。如王崧舟上《江雪》时,,有一位学生突然说:“这老头子是个傻子,大风雪的,哪里有鱼可钓?”学生无畏的见解显然出现了思维方向的错误。而王老师和颜悦色地把“烫手山芋”抛给学生:“是呀,他仅仅是在钓鱼吗?这样一问,不仅仅肯定了孩子的异向思维,同时拓宽了孩子的思路,让孩子们深人诗歌,深人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钓的是孤独,钓的更是一个春天。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对学生一些独特看法适时予以肯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倡导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能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可见,语言和思维就像一张纸不可分割的两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借助思维的活动语言才有其丰富的内涵。语言是船,思维是帆。

要基于课标,不要让文字沉寂于文本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在上《动物过冬》一文,出现了“鹊、鹂、鹃、燕”等字,教师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与“鸟”有关。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其去观察、发现、归纳,而不是直接告诉。此时,一位小朋友问道:“燕子’也是鸟,为什么’燕’字不带’鸟’呢?”孩子的“生疑”,妙不可言,会考验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也会引发到教师向专家求助,原来“燕”市象形字,像燕子的形状,上面是“革字头”不是“草字头”,是燕子的口;下面四点,不是火,而是燕尾形的变体。再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教师问:这一切劫难,给你留下了什么?学生:遗憾;怨恨;惋惜;耻辱;……教师:(出示雨果关于‘圆明园毁灭’的一段文字)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八国联军为何破坏我们的家园?堂堂一个中国,居然让几千人如此破坏我们的国宝?……孩子们的质疑,拳拳到肉。

(二)能“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美国研究发现,这十年儿童的智力下降了10%,这是全世界的数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少了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教师启迪:请你凝视这些精致的字眼: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湖与月、夕阳和雷峰塔、仙境蓬菜的瑶台、武陵山春天的色彩,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景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细腻地描述一下。学生:月光下,湖水荡漾,湖映月,月照湖,诗意盎然;晚霞中,高耸的雷峰塔投上一抹艳红,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西湖遥想呼应,蔚为壮观;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起了化学反应,扣住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提升了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凭借教材的想象因子,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四、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必要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一)爱的放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教师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开手让他们多想、多质疑、多讨论和交流,适当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放时间一把时间放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质疑。放空间一教学组织方式尽可能小组化。放权力一提问权:向老师、同学、书本提问。要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由教师唯一性向师生多样性开放。

(二)驰骋畋猎。

语文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包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分析、综合等诸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上好阅读指导课与分享课。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成立儿童剧团,编演剧本,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演员,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服务自己的创意小天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获得成就感。

总之,创新能力是诸多能力培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是一件蹴而就的事情,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它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坚持使用创新教育理念组织与实施教学,不断进创新教育的尝试,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參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9.14.

【2】.庄泳程.行走在字里行间【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5)P95.

【3】.窦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1.

【4】.郑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