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小云:一个大学教授的扶贫实验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木楼瑶族客房

三月的河边村已入夏,日落后,山里涼起来。在这个深藏滇南雨林的瑶族村寨里,几十栋木楼灯火渐悄。四年前,自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带着师生们住进来后,整个寨子像上了发条一样突突猛冲,全村200多口人忙得不可开交。

扶贫真正的深水区

李小云最初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是在2015年初。那时,勐腊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5年3月,李小云在勐腊县注册了公益组织“小云助贫中心”(以下简称“小云助贫”),并招募了三个专职人员和不少志愿者,他在农大的同事和博士生们也陆续进村。

“整个村,就没有一栋像样的住房。”这是李小云对河边村的第一印象。2015年8月,李小云拿出一张蓝图来,跟村民讨论他们未来的房子。

邓雪梅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新规划的房屋设计仍沿袭了瑶族传统的杆栏式木楼,方便就地取材。木楼从房梁到围墙均为木质,上下两层,一层架空,二层住人。“示范户”的建设中,帮工的、围观的村民众多。很快,又一批新房动工,村民开始“放胆”。从2015年底到2017年中,整个寨子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油锯“嗡嗡”作响。

瑶族木楼的设计,李小云琢磨了半年。他发现,当地瑶族的老房子都没窗、没阳光,因为山地只有木头,没有玻璃和砖头,老房子靠着木板的缝隙透进阳光,村民只有到外面去晒太阳。于是,他想建造充满阳光又有瑶族特色的房子,还能当作客房来赚钱。

当初进村后,李小云组织学生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他们发现,村里几乎家家负债。调研报告的诊断是,河边村陷入了“贫困陷阱”,没有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脱不了贫。李小云小组在全村策划推出“瑶族妈妈客房”民宿项目,该项目建成投用后,从2017年到2018年,全村来自客房和厨房的新增收入达到了8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达1.3万元以上,很多农户新增收入高达3万元以上。

到了2018年春,李小云感觉到,河边村的发展刚刚开始遇到真正的困难。那时,他召集村民们开了一次大会。会上,李小云问村民,“如果我和其他老师们都撤走了,你们还能有这样的收入吗?”他话音刚落,很多村民就齐声说,“李老师,你们可不能走啊!”

在过去的一年多,李小云和同事、学生们围绕着“瑶族妈妈客房”忙得团团转,联系各种客源,签订各种合同,想尽一切办法开具发票。团客来了,老师和学生们几乎都是接待员。而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几乎没有参与。“不是说我们不希望他们参与,而是所有这些工作,村民都做不了,这是扶贫真正的深水区”,李小云说。

合作社“断奶”

今年春节前,在“小云助贫”的主导下,村里注册成立了“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目前的主营业务就是“瑶族妈妈客房”。

最近几个月,他们正在学习用Excel制表——过去,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电脑。

26岁的周志学是合作社的CEO。回村盖房前,他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近10年。小勇比周志学大4岁,他也是单身。全村,像他们这样的单身汉共有44人,年龄从18岁到45岁不等,而河边村的总人口只有206人。

“幸好这个村庄的年轻人都没出去打工。”李小云庆幸地说,“我们要培养当地人,让年轻人不想走,这是河边村唯一的出路。”“小云助贫”的办公室建在半山腰上,这里也是合作社的办公地点。屋内,电脑、打印机、会议室一应俱全。在李小云看来,只有在村里产生了现代化的就业,才更有可能留住更多的年轻人。

研究扶贫理论20多年,最后选择蹲在一个村庄里,在李小云看来,这是他自己补的一课,“河边村实验”就是他的希望,将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一个实验。

4年里,很多人的命运在悄然改变。务工青年周志学成了农业合作社的总经理,5户村民成了餐厅老板,40多户村民成了民宿主人,还有十几名学龄前儿童成了幼儿园的学生。

在李小云看来,现在还无法真正评价“河边村实验”是否成功,“等过几十年,我们回头再看。”

(据“澎湃新闻”5.29 王乐/文)

猜你喜欢

木楼瑶族客房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小木楼
中国主题客房发展现状及未来出路研究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赠木楼故人
都是红包惹的
第28次瑞典冰旅馆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无烟客房真的无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