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顺之的道德观与处世观

2019-09-10单松

青年生活 2019年26期
关键词:道德观

单松

摘要:明代唐顺之既是名闻天下的大文学家、大理学家,还是当时抗倭战场上一位功勋赫赫的大将。唐顺之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波折,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在修身齐家的同时,不忘治国平天下,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死于抗倭第一线。唐顺之的道德观和处世观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中的巨大财富。

关键词:唐顺之;道德观;处世观

Abstract: Tang Shunzhi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not only a great writer and a great scientist in the world, but also a great general in the battlefield. One of Tang Shun’s life was bumpy, and the sea was ups and downs, and he experienced many twists and turns. However, he did not feel depressed. While he was self-cultivating, he did not forget to rule the country, and finally he died before the death of the first line. Tang Shunzhi's morality and his view of the world are enormous wealth in the cor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ang Shunzhi; morality; world view

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身在江湖,唐顺之都能做到忧国忧民,最后为天下黎民卒子任上。可谓是大勇大仁。他的一生正是“人道仁爱”的最好体现。

一、唐顺之“天下为公”的道德思想

由于为生产方式落后,古代人们的活动领域及活动范围都比较小,所以中国形成了以宗族和地缘为本位的宗法制社会。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血亲情理”占据突出地位,“仁爱”范围由“亲亲”推至“国家”,“家”即是“国”、“国”也是“家”。“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长期存在,催生了“天下为公”思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及思想家也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极力尊奉这样一种思想理念,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观重整体、倡公忠的整体思想倾向。

唐顺之一生历正德、嘉靖、隆庆三朝,其生命活动贯穿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盛极而衰的巨变过程。唐顺之出生时明朝已经存在了150年,社会经济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工商业尤其十分发达;朝廷政治却日渐腐化,宦官秉政日益严重;普通百姓备受盘剥,在生死无着之下铤而犯险,揭竿而起;北方后金和东南倭寇乘虚而进,民族关系渐趋紧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明朝中期士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环境日益险恶,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便成了士子们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百态尽出——李贽佯狂抗争;公安三袁避世不出,声色自娱;嘉靖八才子在朝堂上以“道”抗“势”,不屈不挠。唐顺之很早便入京为官,然而并未如其所愿,大展抱负。不过唐顺之作为一个公忠体国的士大夫,虽屡遭挫折,仕途不顺,但始终心系天下,不忘国事。唐顺之的学术相当博杂,所涉多与经世实务有关。唐顺之所为均是有利于治世的才能,而绝非应付科举考试的东西,从其著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能,史学、兵法、天文、算学、诗歌等无所不包。这也可以看出唐顺之一生虽然仕途不显,但以天下为己任的用世之心却从来不曾失却过。唐顺之本身是一名儒生,但同时又是一名有胆有识的大将,他既拿出了完全符合实际的抗击倭寇的策略,同时还以身犯险,冲杀在前,在多次战斗中披挂上阵,不避箭矢,指挥若定。另外,他还制定了相当有效的激励政策,对于提升抗倭将士的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抗倭功绩显著,九月李遂升任南京兵部侍郎后,唐顺之就被授予了右佥都御史、代风阳巡抚兼提督军务的职务,成了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之后,唐顺之又总结了抗倭经验,并向朝廷上奏了《海防善后九事疏》,提出了御海洋、固海岸、图海外、定军制、足军食、鼓军气、复归制、别人才、定庙谟九大抗倭方针。唐顺之不仅是九大方针的提出者,也是九大方针的忠实的践行者。他大力举荐兵备副使刘景韶、宁绍参将戚继光等人。后来,刘景韶成为了一方巡抚,戚继光更是成为名留青史的抗倭名将。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唐顺之到扬州任凤阳巡抚,其时他已重病缠身了。朝廷委以重任,他实在不愿辜负朝廷厚望,于是带病上任,勉力奉公。在给好友徐阶写的信札里,他倾诉了自己的想法,也说明了自己的身体情况:“仆暑月居海中,盐潮蒸热,近自杭赴扬,忽然吐血……调理一月勉强赴官,亦止得一半人气也。仰思圣明拨擢。庙堂(指副相徐阶)汲引,今日只有死生以之,一着不敢为退步计……”次年,即嘉靖三十九年,淮扬一带突遇大灾,唐顺之上书朝廷,提请救济灾民;同时不顾病体赢弱,亲自上一线验看受灾情况。他前后上折请求动用余盐钱款以及十万石漕粮,并以身作则捐出了自己的俸银,令下属官吏按品级捐钱揭粮,在各个区域设粥场供给灾民饮食,还拟制了赈灾规程等。在他的全力施为下,存活下来的受灾百姓数以百万计。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唐顺之上报朝廷,力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官复原职,并让他到刚刚建成的金台任分守参将。唐顺之在风阳巡抚任上居官十旬,无论是练兵、设防,还是筹饷等,在各方面都殚精竭虑,虑事周全。

三月因春汛就要到了,他竭力主张马上渡海,二十一日才到达京口(今镇江),当时病情便加剧了。唐顺之登上了焦山,自己叹息说:“吾第一枭将,使吾病不克展其能,奈何!然使一病都堂(指自己任右佥都御史)居海中,则诸将无敢不下海,诸将能下海,则贼自夺气也。”他还在战船里亲手抄写了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为了救災,他又带病经水路巡视通州和泰州,直到重病不起后,他还亲自审核批准了七千石赈灾粮的发放工作。唐顺之坐的船行至泰州的姜堰镇,当时已经到了四月初一,即公元1560年4月25日,他知道自己大限已至,留遗言于亲属:“死国,吾志也。今得良死舟中,幸矣!吾死不恨,第恨山中尚少十年工夫耳!”言毕去世,享年54岁,与诸葛武侯当年的殉国年龄正好相同。后来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继承了唐顺之的抗倭志向,最终消灭了倭寇,恢复了东南沿海的平静与和平。

二、唐顺之“经世致用”的积极处世观

唐顺之一生曾四次为官,但时间都不长。从嘉靖八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到嘉靖三十八年“代抚凤阳”、三十九年春“卒于任”,前后大约三十年。但他在这三十年的岁月中,有二十四五年在乡居读书著述,从事学术活动,其间还有两次被朝廷“永不复叙”,其宦海生涯不可谓不坎坷。《明史》云:“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后来到了嘉靖十八年,宰相张璁离世,朝廷急着为太子选属官,唐顺之才被启用为翰林院编修兼右春坊(太子宫)右司谏,而此次居官只有一年,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他再次遭到罢黜。嘉靖皇帝尊崇道教,以求长生不死,昼夜冶炼仙丹,无暇顾及国事,更不用说升朝听政了。当时太子东官的朝仪还没有最终确定,作为属官的唐顺之和罗洪先、赵时春三人联合上书朝廷,提出让太子在明年

的元旦朝会时到文华殿按受大臣们的朝贺。嘉靖皇帝早就称病不朝了,  但是他又不想让太子听政,所以看了三人的《定国本疏》不禁拍案大怒,咬牙切齿地说:“是料朕必不起也。”于是下手诏将三人削职为民。 第二年,三人在北京彰义门作别,赵时春写了一诗,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共同的想法:“彰义门外官道柳,到时凋谢发时回。荣枯自是寻常事,闲逐春风归去来。”于是唐顺之开始了长达十七年之久的后家居生涯。

從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来看,古代的士大夫在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 后,或者生活上遭受重大挫折后,很多都会去寻找精神上的解脱。佛道思想便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不错的精神家园。而难能可贵的是,唐顺之一方面主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另一方面又能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唐顺之晚年出任军事,曾经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事实上,唐顺之在晚年复出之前与严嵩并无纠葛,反而和严嵩的政敌有一些密切的往来。比如,徐阶是严嵩之后的内阁首辅,严嵩失势与徐阶有直接的关系。嘉靖十八年,唐顺之出任翰林院编修,结识了徐阶、罗洪先、邹守益,几个人有共同的学术思想,那就是阳明心学。他们迅速引领了学术潮流,在天下土子中产生了空前影响。徐阶的《明故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沩阳周公墓志铭》云:“曩予在经局,日从东廓邹子、荆川唐子、念庵罗子相与切磋身心之学。于时士大夫之贤者,大率辱与予四人游。”

唐顺之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徐阶,他们之间情意相投,感情深厚。唐顺之的又一个好友是夏言,也是严嵩的死对头,最终因遭严嵩诬陷而被问斩。嘉靖十八年,唐顺之就是在夏言的引荐下才人职翰林院的,后来唐顺之因为上书触怒皇帝,也是在夏言的帮助下才化险为夷。嘉靖二十一年,夏言没能在朝廷的满心期望中收复河套地区,因而遭到罢免,唐顺之立刻向夏言表达了安慰之意,还一再回顾对方的知遇之恩。

王与龄、杨继盛也是唐顺之的朋友。嘉靖二十二年,吏部文选司郎中王与龄因指摘严嵩任人唯亲而被革职查办。唐顺之致意王与龄:兄之为文选也,海内端人节士莫不张目吐气,以为三代直道复出。兄之退而西归也,海内端人节士莫不怅怅然失望。”嘉靖三十一年,本为山东诸城知县的杨继盛被提拔为南京户部主事,在丹阳和唐顺之见了一面。当时唐顺之有书致继盛,赞扬他“忘身许国,不回不挠。使满世间脂韦淟涊,全躯保禄之士,闻风缩颈,羞愧不暇”,同时也劝告他多少收敛一下慷慨激发的锐气,以便更好地为世所用。后来杨继盛由于弹劾严嵩被抓,在备受拷打后处以极刑。

虽然唐顺之的朋友都是严嵩的死敌,但是唐顺之本人从来没和严嵩正面出现过龉龃。但是正如孔子所言:“不知其人,视其友。”由他所结的人我们也可以看出,唐顺之是处于反严政治圈中的。唐顺之晚年再受启用,出征抗倭,是受到了严嵩党羽赵文华的举荐,他也因此受到后人的批评。实事求是地说,唐顺之复出,追求的并非高官厚禄,而是立志抗倭寇,平定西北边患,这可以说是进退有节,可谓“以身蹈天下之难”。唐顺之自二十三岁进士及第,被授予兵部主事之职,时间不长因和上级不睦辞官。嘉靖十一年补礼部主事;嘉靖十二年又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嘉靖十四年以病告退,永不复叙。到了嘉靖三十八年,由于边患严重,再度复起,最终殉职。唐顺之终生坎坷,早期虽然也曾一时春风得意,但大部人生时光都在困顿中度过。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唐顺之的伟大,或许正在于命运对其不公时,仍能不忘情于用世,在危机时刻任事之勇,以至于在道德重压下毅然担荷的定力,更有放弃个人荣辱、舍身取义之慷慨之行。探究原委,他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科举成功者,更是一个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处世观的有文化者,这才是唐顺之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才智.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杜甫[M].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42-42.

[2]、明.徐階.世经堂集[M].明万历间徐氏刻本:明万历刊本,:卷十六.

[3]、唐顺之.荆川集(集部-79)钦定四库全书荟[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2005-05-01:卷九.

[4]、唐顺之.荆川集(集部-79)钦定四库全书荟[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2005-05-01:卷五.

[5]、唐顺之.荆川集(集部-79)钦定四库全书荟[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2005-05-01:卷六.

猜你喜欢

道德观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浅谈《汤姆·琼斯》中人物的道德观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