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

2019-09-10李方平

科教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李方平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文化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64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rategy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承担着培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需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人文素养的锤炼。在当前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下,中职生中存在着情感价值取向西化,母语运用受英语逆向负迁移,汉字书写受网络信息化冲击等问题,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适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 教学模式

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本民族的文化是内化在日常语言、生活、风俗、行为等习惯中的隐形内容。文化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中加入文化因素的教学,还需要在语文课程之外开展专门的文化知识普及、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实践活动等内容。我们将前者称为融合模式,后者称为兼并模式。[1]

1.1 融合模式

在语文课程中加入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就要巧妙运用教材中内容。以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分为三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不同模块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各有侧重。

(1)阅读鉴赏中的文化要素。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精心选择与编排的,内容覆盖古今中外小说、散文、议论文、诗歌等多种体裁,礼仪文化、传统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文化因子注入其中。例如,基础模块上册《绝品》的教学要求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能够看到小说人物身上诚信做人的原则,忠于友情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因此对于阅读内容的处理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进行情感态度的升华。

(2)表达与交流中的文化要素。表达与交流是对语言知识的输出,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背后反映的是民族的思维方式,例如含蓄委婉、谦虚礼貌、讲求韵律等就是汉语思维在语言表达上的直接呈现。以书信写作为例,传统书信依对象长幼、写作目的的不同形成了包括提称语、时令语、叙别语、珍重语、请安语、落款敬辞等丰富的书信文化,这些内容对今天的邮件、微信编写依然有着启示意义。

(3)综合实践中的文化要素。综合实践课是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也是进行优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渗透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综合实践“记住父母的生日”,“寻访家族故事”,“春联觅趣”、“民歌民谣采风”等活动中,我们可以挖掘感恩情怀、中华家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主题,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承,并将课内实践活动进行延伸,拓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1.2 兼并模式

文化的浸润同样可以发生在语文课堂之外。采取第二课堂,课外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既能满足文化教学的需求,也符合中职学生易接受动手活动的特点。

(1)第二课堂及兴趣小组。目前中职学生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课下时间较为充足,利用第二课堂或组建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借此进行文化方面的拓展性学习和体验。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成立兴趣小组,参加相关传统文化类比赛,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2)课外社会实践。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布置文化主题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通过调查、考察、网上检索、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不仅将课上所学的表达与交流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活动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3)校园活动。搭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平台,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文化体验机会,形成成果展示与互动评价。比如,借助传统文化进校园、文明风采等项目的实施,在全校范围内围绕某一节日主题举行相应的节日习俗体验,举办演讲、朗诵、书法比赛,调查成果展示等活动,既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在收获实践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策略

2.1 多角度拓展经典阅读

经典是经过了时间和历史考验,流传下来的典范性著作。阅读经典著作不仅是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性成果,“更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呼应”。[2]

(1)充分发挥课前时间。中职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自控能力较差,上课前几分钟很难快速安静下来。利用这5-10分钟开展课前诵读,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诵读材料可以选自古诗词,短小精悍的经典散文,简单易懂的文言文片段等。诵读形式可以有学生领读-集体朗读,个人展示,自由诵读等。

(2)开展混合式阅读。混合式阅读是课上课下相结合的阅读方式。虽然教材课文中已经包含了各种文化因子,但篇章教学取代不了整本书阅读。阅读整本著作时所获得的文化感知更为系统。以《劝学》为例,要理解荀子的观点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继承和发展,还是要回到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阅读上来。而整本书往往篇幅较长,阅读用时较多,不可能完全依靠课堂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題展开讨论。而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阅读行为发生在课下,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助读材料,展开自主阅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3)注重用件类作品的阅读策略教学。根据王荣生老师的分类,“用件”类作品的阅读目的不是去学习其中的语言文字,而主要是了解书中的某些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从事相关的活动。[3]从服务中职生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用件类作品更倾向于专业学术著作,以园林专业为例,《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等作品可视作此类作品。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效地开展专业类经典文献的阅读,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文化内涵。

2.2 中外对比中看文化差异

中职语文教材中不仅有诸多国内的名家名篇,同时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作品。风格迥异的作品背后折射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职业模块中的两篇演讲稿为例,一篇是美国演员亚伦亚达的《走向社会》,一篇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前者通过改编经典作品《哈姆莱特》中的场景来制造幽默,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后者则旁征博引诸子百家、经典格言,向听众阐明何为敬业、何为乐业。一个轻松,一个严肃,一个展现了美国文化的外向性,一个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如果进一步挖掘《敬业与乐业》的创作背景,又会发现,梁启超的严肃正是对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职业观的批判。

2.3 以古带今,构建教学情景

(1)追溯渊源,激发兴趣。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应用文因为形式内容较为固定,常给人枯燥的感觉。其实很多应用文体古已有之,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曾经的干谒诗在功能上等同于今天的求职信。如果在求职信写作中加入白居易、李白等名人的干谒诗与“求职”经历,不仅增添了应用文的文化内涵,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知其所以然,学以致用。以书信写作为例,中国传统书信无论在格式还是用语中体现的都是中国式思维。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的谦逊、忠孝、慈爱、平和,在书信创作中体现为“卑己尊人”,也便有了敬语和谦语的使用,问候及祝福方式依对象不同也不尽相同,而其中一些表达方式流传至今也已经固化下来,为今人所用。

2.4 提高专业融合度

以园林专业为例,园林植物不仅可以用于观赏、美化环境,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人们常赋予植物情感与文化。园林植物已经变成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人们将美好的期望和人生理想寄托在对植物的审美中,通过园林植物反映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如牡丹代表富贵,野菊象征隐士,竹子代表忠烈,松树代表坚强、坚韧、吉祥等精神象征。在写作训练,古代诗词欣赏中都可融入这些园林文化要素。

2.5 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营造文化传播氛围

传统节日是从历史传承下来的,遵循农耕历法、保留民间节俗生活经验的古老节日。传统节日每年时间相对固定,文化内涵丰富,是开展文化教学的理想载体。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可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园林植物文化,如春节置办年宵花,悬挂桃符;元宵节赏长寿花;清明节插柳;端午节插端午三友;七夕节瓜棚夜话,花草染甲;中秋节赏菊;重阳节遍插茱萸。上述传统节日里的代表植物既反映着节气的变化,又承载了人们对于节日的情感寄托,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和态度。围绕这些文化要素,开展校园诗会,手绘风筝,香囊制作、手写家书等系列活动,对文化进行浸润式渗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要素,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把握,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结合第二课堂,课外实践和校园活动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强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方敏.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文化教学策略的思考——以美国AP汉语与文化课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07).

[2] 高新宁.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8(33).

[3]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