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过程中场景手段的多视域观察

2019-09-10何琦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叙事性传播文学

何琦

【内容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过程中的场景描写进行了多视域观察,指出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场景描写。

【关键词】叙事性;文学;传播;教学

世界各国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目前都普遍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教学?①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但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它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场景往往具有给全篇故事定调、渲染其氛围、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等作用。②正确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中的场景,把场景的描写与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其它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较好地欣赏人物特点、品味情节发展和把握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主题。

一、关注场景描写,回归教学价值

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也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场景中。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场景描写,有时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背景等,有时揭示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情节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有哪样的人物,就有哪样的场景,其性格的形成、思想的产生、感情的变化等,毫无疑问都与其所处的“场景”密不可分。比如,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桥》一课,作者谈歌,在其场景渲染中,善用比喻,巧用拟人。“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就把一场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写得很传神、到位。例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这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山洪的猛烈,野马桀骜难训,一匹受惊的野马往往要十几个大汉才能制服;一群受惊的野马,那一番横冲直撞、无法控制的场景跃然眼前。这一切,直接烘托出一个小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之际的沉着镇定。

在阅读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带着学生细读这些场景描写,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人物所处的“场景”,教学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主体部分时,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情节与环境的前后勾连。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对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人物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人物真实、复杂、丰富、细腻感情的体验过程,还能更好地领悟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主旨。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既收获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人物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能够收获正确解读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人物的经验、情绪和感受。同时,学生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

二、聚焦场景描写,体会细节意蕴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感性能力是他们的优势。教师要在相应的文本中,引导学生发现场景描写的妙用,感受作者运用场景描写的形式和方法。必要时,还可以适时地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进行协同,最终领会作者的表达作用。比如苏教版《少年王冕》一课,在教学“自学画荷”部分时,教者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雨后景象及荷花的句子。这段场景描写,语言表达的画面感很强,因为用词丰富,而且多用具象色彩的词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者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王冕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另一方面,教者又要适时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时空,将自己置身于王冕学画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王冕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这样,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境交融的诗意对话,学生自然能活在文本之中,就能和王冕一起由两忘而致同一,最终,学生自然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冕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理解了少年王冕的社会背景,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揭示了荷花之于读书人的象征。

在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中,若只是引导学生浅浅地流于课文情节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距离的,必须直接地深入文中,适时聚焦场景描写,体悟这些语言的细腻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追问: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在不断地追问中,感受场景描写的生动和情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

三、体会场景描写,感悟运用时机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描写主要人物,难免“单调乏味”,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场景描写的运用,使学生写作的表达更为灵活多变,使文章更耐读,文本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具体、形象,其性格特点也更加鲜明。

笔者曾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人教版《少年闰土》一课,先讲“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同时提问:“很多同学读了开头感到非常疑惑: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闰土刺猹,而是先写月夜的景象呢?”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发现这是“暗示闰土来到我家与我相识的原因”,为后文描写我和闰土“却能亲密无间地交往”作铺垫。学生由此自然可以感悟到,成长的环境让“我”和闰土从天各一方到相识相知,又从相识相知到天各一方。从而让学生明白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场景描写有着多种作用,有的起衬托作用,有的起暗示作用,有的起铺垫作用,这是我们读这类文本不可忽略的。

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场景描写,一般人往往一扫而过,更多的去关注情节,很少去揣摩其中的意味,却不知其对于情节转换、人物命运转变的暗示及象征有着重要作用。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情节突变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借用场景描写实现情节转换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用意,是一般读者不易发现的。

四、用好场景描写,提高表达能力

读写素养涉及不同情境下,学生在生成意义和表达观点时语言与思维的运用。它涉及学生在不同背景中学习到的思维方式;它使学生个体在运用读写技能反复思考对文本、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时,能有所收获;它赋能学生个体创造口头、书面文本;它汇集并培养以优秀、敏捷思维为特征的语言和思想,使学生能反思并潜移默化地重塑自身与世界。③

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场景描写所写人物、环境、场面等,都与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事相关,彼此之间具有连锁反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文章更耐读。同时,场景描写能力通过对相关人物、环境以及场面的描写,对文本描写的对象做有效的补充,能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在教学苏教版《爱之链》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场景描写的方法,抓住“场面”和“人物对话”进行现场练笔,来体验主人公喬依的品质高尚。这样的设计,有体验,有想象,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性,有运用,当然也没有排除理性和理解,将选文的故事进行有效的拓展,进行这样的场景描写训练,自然就理解了作者这部作品的主题“只要我们心中有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文本的阅读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与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关注的焦点。学生对自身文本阐释的形成与发展负责,同时,他们有机会参与课堂对话,讨论文本内容、结构、语言,形成与自身阅读体验的关系。另外,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写作学习的针对性,以实践为基础,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与应用,是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是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的三大要素之一。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教学切不可只关注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疏通,否则,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被淡化,情感将被稀释,想象将被禁锢。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关注场景描写,对学生以后自己学会阅读各种叙事性文学传播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③﹝美﹞朱迪思·朗格:《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樊亚琪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② 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猜你喜欢

叙事性传播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文学小说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