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外团队合作的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研究

2019-09-10杨跃峰

体育风尚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杨跃峰

摘要:大学生自主课外体育锻炼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外延。本研究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分析课外团队合作对提升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课外团队合作;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大学生自主课外体育锻炼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外延。本研究以提升高校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目的,开展了课外团队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相关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研究对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进行了调查,通过随机采访的形式,对该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课余时间的安排”及“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数据表不难发现,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安排上,36%的学生表示会沉溺于上网,仅9%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方面,62%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量远远不达标准。为了能够清楚了解大学生自主锻炼时间花费少的原因,笔者对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出了影响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原因:

一是场地的限制。场地基础设施是大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基本条件,然而,大部分高校由于资金的紧张,体育场馆的数量较少、结构较为简单,配套设施也都不完善,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场地与设施需求[1];二是缺乏正确的指导。部分体育锻炼专业性较强,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从而对某项运动产生误解,更不要说对这项运动感兴趣了,比如有人会说跑步小腿会粗,打羽毛球胳膊会粗等,爱美的女生就不愿意参加了;三是鍛炼氛围尚未形成。大多数学生将时间用于上网与自我学习上,很少有时间结伴进行锻炼,这就导致高校锻炼氛围不够浓厚。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也就不高。

二、课外团队合作对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影响

课外团体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对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首先,突破教学场地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锻炼空间。与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相比,课外团队合作的场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除了能够在体育课的场地进行活动外,还能去校外爬山、骑车,打破了封闭在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格局,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去锻炼,有助于提升他们自主锻炼的意识[2]。

其次,相互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传统体育课相比,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相互间的帮助,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由于器械种类类的繁多,大学生难免对某些器材不是很了解,课外团队合作团队中的其他懂此类器材的学生能帮助正确使用器材,提升被帮助者锻炼的兴趣,同时激发帮助者锻炼的信心。

最后,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自主锻炼氛围。课外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扩散性,一旦学校的篮球场有学生在打球或者有人在使用体育器材,经过的人或者停下脚步参与到其中,或者会暗示自己该找时间锻炼了,这就无意识地提升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同时学校也形成了自主锻炼的好风气。

三、对策建议

课外团队合作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是还是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通过阶段性总结已往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课外团队合作对于提升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具有积极作用。课外团队合作场地具有灵活性,能够突破场地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锻炼空间,保障了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条件,再加上课外团队间的相互协作,在锻炼的同时获得认同感,另外还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增强自己体育锻炼的知识,因此课外团队合作模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除此之外,学校课外团队合作氛围浓厚,还可以提升自主锻炼意识差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外团队合作氛围的包围下,不由自主地加入进来。

二是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在认识课外团队合作重要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团队合作提升自主锻炼的意识。首先,学校通过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完善体育活动的设施条件,满足大学生课外团队合作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在平时没有体育课安排或者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对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器械进行开放,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还能够利用现代化通信方法,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校体育宣传栏等定期对场馆开放时间进行选择,让学校的场馆和器械得到合理利用,消除学生不愿自主锻炼的客观障碍;其次,学校可以安排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课外团体合作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安排本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团队合作进行指导,避免因为不会使用器材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与校外健身机构开展合作,雇佣一定数量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员,解决因为本校教师精力和能力有限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得到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获得相关的体育锻炼知识,提升自主锻炼的意识;最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比如校武术社团、游泳社团,一方面通过在社团中与社友的相互交流,增加自己对自主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给社友、帮助社友了解体育锻炼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获得成就感[3],从而提升自主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赖锦松,余卫平.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动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 (2):101-105.

[2]孙娟,王岳.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途径[J].体育学刊,2016,23 (2):52-56.

[3]蒋钦,袁鸾鸾,王恩界,李红.大学生体育锻炼对正、负性情绪体验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 (1):126-129.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微信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
论辅导员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试论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现象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山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因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