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

2019-09-10朱冰清李志涛王岩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现状问题

朱冰清 李志涛 彭 蕊 王岩

[摘要]1990年,我国前瞻性地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从此揭开了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序幕。2()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技术改革和创新风起云涌,整个绿色食品行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着绿色食品品类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自然环境污染、销路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剖析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法。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职责,不断推行绿色生产、推动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支撑,构建“互联网+绿色食品”的现代营销体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以区域带动全国,使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问题;现状;发展方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国家提出的美好乡村愿景,如何让农业变强,让农民走向富裕,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业的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解决自然生态环境、食品质量安全等突出问题,我国农业已迎来战略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并将成为新常态…。

1 绿色食品产业的概念

绿色食品产业是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统称为“三品”[2]。3种食品标准均代表着安全、生态、卫生,且3种食品认证均遵从企业意愿,并未强制推行认证。有机食品的标准更为严格,绿色食品次之,无公害食品对产品要求相对较低。无公害农产品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质量,相应的标准不多,更适合当前我国社会和农业的发展水平,更能适应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對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标准并不难。

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突出差别是,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所有人工合成类物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则允许限量使用。由此可见,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要严格得多,需要采用相应的替代产品,如微生物菌肥、天然色素等,并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从本质上看,绿色食品是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无公害食品可以看作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则为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990年,我国一些生态农业学者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从此揭开了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序幕。2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整个绿色食品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绿色食品已经从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断发展为有形的产品,又继续延伸成了一个产业链。近年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数和产品数稳步增长,2007-2016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效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总数见图1。

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为10116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24027个,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骨干企业[3]。

绿色食品类别日渐丰富,具体见图2。我国绿色食品主要涉及农林加工类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加工品、油料作物产品、蔬菜和鲜果等;还包括畜禽类产品,如猪牛羊肉、禽肉、蛋制品和乳制品等。农林加工类产品和畜禽类产品占到了总产品数的80%以上,其他产品类别主要为水产类、饮品类等产品。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截至2015年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状况见表1。东北三省和山东地区占据了生态优势,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较好,特别是山东省作为我国食品生产大省,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和产品独居榜首;西部地区如甘肃、新疆和宁夏借助政府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华东地区如江浙和福建一带因其经济发展迅速,其绿色食品种类也较多。

据表1可知,截至2015年底,我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65个,主要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总基地面积约为1123.52万公顷,产量为10610.8万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其绿色食品发展在全国独占鳌头,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3左右,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

从2015年底的数据来看,河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在全国排名只能算是中游偏上。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全国排名第11,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排名第8,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排名第16,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产量排名第15。河北省的粮食产量位列全国第3,肉类和奶类的供应量位列全国第4和第5。河北省在果蔬和畜产品领域拥有较强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其蔬菜的供应位列全国第2,有“京津后菜园”之美称。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都为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河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拥有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4]。总体来看,河北省作为农业和人口资源大省,其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可以代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多年来绿色食品产品的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一些绿色食品的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据华商传媒研究所调查,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达85%以上,且消费绿色食品的频率与文化程度、收入呈正相关。有近50%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售价高出30%e。

在获证的绿色食品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54%,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超过80%的企业通过推广绿色食品获得了经济效益。2016年,我国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4588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规模将达6350亿元,未来市场规模潜力巨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带动农民增收近10亿元,还进一步改善了生态条件。据统计,2015年,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共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438万吨。绿色食品的生产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量,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量每年分别约减少9.4万吨和200亿立方米,绿色食品的生产中遵循无机氮肥用量减半原则,可进一步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5]。

发展绿色食品,在带动农民创收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和美化乡村环境。因此农业农村部在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标准化示范园(区、场)”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是否发展了绿色食品。可见,绿色食品在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逐步发展,绿色食品品类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自然环境污染、销路不畅等问题日益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剖析,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3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1 认证产品种类单一,加工产品数量少

总体来看,我国有效认证的绿色产晶主要为农林加工类产品,畜禽类、水产类和饮品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品种较为单一且初级产r锗占比较高,加工产品相对较少。2017年河北省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数量分布见图3。据图3可知,2017年河北省获证的823个产品中,初级产品为685个,占比高达83.23%;加工产品仅有57个,占6.93%。3.2 绿色食品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认证主体来看,河北省的绿色食品企业主要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占比偏低,难以形成行业示范,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仅占20%,其生产的产品仅占30%,具体见表2;从产品类别结构来看,其种类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的初级产品上,占比达85.91%,具体见图4。种植业中蔬菜企业为136家,共生产蔬菜产品541个,其产品数占到了总绿色产品数的50%,相比畜禽、水产品、饮品等占比较低,可见其种类的单一性。3.3 产品认知度不高,经济效益低

2015年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标识的认知度为58%,2017年大幅上升至83%。但对于三、四、五线城市而言,其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河北省绿色办公室在部分地市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绿色食品公益宣传活动,抢抓机遇,推介优质产品,收到了一定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在《河北经济日报》上开办了绿色食品专栏,以其为主要阵地专题宣传绿色食品的基本知识、国家的支持政策及近年来绿色食品的发展成效、经验和好的做法,进一步提升了绿色食品的品牌影响力。但总体来说,约80%的消费者只是听说过绿色食品,真正了解并愿意购买的人群仅占45%左右[6]。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工成本节节攀升,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难”的局面。受自然环境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农产品物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由此导致企业效益不稳定。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不足和原材料浪费的现象,导致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7]。3.4 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很高,要求大气质量稳定、产地周围无大气污染源及有害气体排放;产地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生产用水符合绿色食品水质标准;产地周围无矿山、土壤无农药残留且肥力较高。

与绿色食品对自然环境的严格要求相比,河北省作为北方重污染区的典型代表,其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首先是大气污染。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和治理措施,但河北省仍是全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冬季采暖期,雾霾的频发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次是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优质农田长期过度垦殖以及工业造成的水土污染,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3.5 产品销路有一定的局限性

绿色食品多采用较高标准生产,价格相对较高,普通居民特别是乡镇居民对绿色食品意识较为淡薄,加上营销方式的单一,产品在销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6年国家制定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和2017年京津冀联合制定的《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为河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体化的流通体系保障。河北省也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尽可能使更多的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开展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但仍有很多綠色食品的生产者不知道如何充分应用电商平台,造成了价格相对较高的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出现了销路不畅的问题。

4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r深层剖析,以点带面,折射出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以下措施,以期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1 进一步明确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职责,完善认证和宣传工作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负责全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专门机构,同时还负责协调指导名优农产品品牌培育、认定和推广等工作,其下辖的单位为各省的绿色食品办公室,主要负责各省绿色食品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省份陆续在绿色食品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本省的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如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河北省、江苏省等一些绿色食品办公室也应继续完善其职责,仿效其他省份建立的绿色发展中心,进一步辅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完成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提高认证效率,并及时通过相关媒体对认证企业名单进行公布和定期更新。

各地区要着力打造本区域绿色食品品牌,定期举办绿色食品产业论坛和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协办报刊专栏或共同录制电视节目等方式向大众展现本地区绿色产业的总体形象;组织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参观走访国内外龙头企业或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经验。

为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大力培育消费市场,各省绿色食品部门要多组织绿色食品进社区、绿色食品公益宣讲等系列活动,通过宣传宣讲、现场咨洵、互动体验、产品展销等方式,让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走到市民身边,让居民真正了解和体验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和理念。除此之外,还可在各地举办绿色食品展销会、产销对接会等,推动绿色食品与周边地域龙头企业、商贸企业的产销对接。帮助绿色食品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准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认证,倡导“绿色、自然、安全”的生活理念,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8]

4.2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

为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各省要不断推进农业的清洁生产。推动化肥和农药实现零增长,建立并逐步完善农药和化肥企业的生产监督和产品追溯系统;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大型规模化的沼气池,推进畜禽粪便的集中处理,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鼓励机制;加大力度治理农业环境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耕地、草原、河湖等实施休养生息规划;调查土壤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重点开展土壤改良计划,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不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固有环境,增强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4.3 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增加科技支撑

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收益的有效手段。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打造一流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要大力推广应用良种选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支撑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可设立“产学研”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和鼓励各省绿色食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向优势产区、主产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并在绿色食品优势产地打造产业集群,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整合,增加对绿色食品产业技术提升的支持力度,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专技人员与农民合作社、中小型农场、龙头企业等开展技术合作;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绿色食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开展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研究,增加绿色食品种类、扩宽产品类型、丰富产品品种。

4.4 “互联网+绿色食品”,改变产销模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改善流通体系。在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立物流园及与之配套的配送中心,打造便捷高速的物流配送系统。持续搭建连接工业园区、物流园、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

(2)不断创新绿色食品营销手段,利用“互联网+绿色食品”拓展产品销路,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电商。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构建专门从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的B2C购物网站。还可利用手机客户端开设绿色食品微店等,并配套构建线下体验超市、展销大厅、餐饮直供、社区供应等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影响力[9]。

(3)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以及IBM的SOA架构技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可全程追溯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查询到绿色食品的每个批次、每个过程,保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4.5 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014年2月,为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农业的发展也事关全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区、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京津冀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的主要承载地是河北除环京津的27个县(市、区)的其他146个县(市、区)。通过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保障区域内优质安全农产品持续稳定供给、农业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河北作为京津冀主要区域和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重点区域,其绿色食品产业将随之迎来大发展。2017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34.67万公顷,蔬菜生产供应充足,将以建设环首都、环省会蔬菜保障基地建设为重点,支持永清、丰宁、涿州等12个县建设环京津1小时蔬菜保障基地[10]。

5 结论

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求,全国也可效仿京津冀模式,根据地域条件或者气候条件划分特定区域,打破地域限制,打造跨地区的生态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或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点带面,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斌,王辉,陈靖.承德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蔬菜,2017 (11):30-32

[2]刘博言.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 林副特产,2018(3):87-90.

[3]中国农业规划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让绿色发展理念“落 地”[EB/OL]. (201 7-06-08) [201 7-06-08]. http://www. agrip lan. cn/i ndustr y/201 7-06/zy-2135_4. htm.

[4]窦艳芬,姜岩.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 (12):127-130.

[5]婁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 (2):27-29.

[6]代伟河北省居民绿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 (26):40-41.

[7]刘刚,耿玉霞,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 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11):186-187.

[8]刘初荣.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粮食科技与 经济,2003 (6):28-29.

[9]王艳蓉,张伟.四川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7 (4):143-145.

[10]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现状问题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