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米姆视角看当今表情包的发展

2019-09-10张子亮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米姆青年亚文化表情包

【摘要】:互联网时代,表情包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表情包能够表达情感、建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起到了“文化基因”的作用。

【关键词】:米姆 表情包 青年亚文化

一、米姆概念的源起

米姆,又被译作觅母,谜因,它的英文“meme”源自于希腊语“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1976年,生物学家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米姆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小单位,比如音乐旋律、口头禅和服饰风尚,抑或是信念、理论等抽象概念,这一单位传递的方式则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自己的论著《模仿律》中对于模仿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复写”。他将模仿比作“心际之间照相术”并表示这“照相”的过程可是无意也可能是有意,可能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的。

道金斯所说的米姆传递正是通过这种“模仿”“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米姆库中进行繁殖”他认为人类有两种东西可以代代传承,一种是生物基因,一种则是作为“文化基因”的米姆,这二者的类似之处在于,它们通过不断的复制和模仿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传播过程都要经历变异、竞争、选择、保留的过程。二者的区别则在于,一个人的基因的传递会因为两性的结合在传递给下一代时减少一半,因此在代际传递过程中,一个人基因的比例会逐渐趋于消弭;米姆则不然,人类文化在传递过程中,它们作为艺术作品、生活用品抑或是思想观念的一部分,通过模仿“完整无损的流传下去”。一方面道金斯对于米姆的传递秉持着十分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提出,同生物基因传递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一样,只有适应各自社会文化的米姆才能够成功传播,那些不适应的就会面临淘汰。此外道金斯还提出,单一的米姆为了能够使自身更好的被复制和传递,会相互组合形成复合式的米姆,这种形式的米姆后来被汉斯·齐斯·斯皮尔简称为“米姆组”。

二、数字时代的米姆

web3.0时代悄然来临,基于技术进步互联网进一步凸显了去中心化、个性化交互特征和用户生成内容(UCG)这些特点,庞大的数据和信息流突破了地理边界,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打破了传统的社群概念,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亿万网民缀连在一起,成为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身份认同和构建集体记忆的主要方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那些能够成功传播的米姆无外乎具有三个特点,即长效性、多产性和复制准确性。互联网巨大的存储空间、实时交互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无损传递,为米姆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强大网络发布功能,让一个米姆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几何倍的转发,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数字化复制。以美图秀秀、Photoshop为代表的图文编辑软件使普通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地对既有的米姆进行改编和创新,熊猫头系列表情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网络上当红表情包,“熊猫头”即是将一些明星或者影视剧中角色(如张学友、金馆长)夸张表情的截图,抽取线条变成简笔漫画的形式,再移植到熊猫简笔画的脸上,这看似复杂的过程利用网络上在线的编辑软件就可以在几分钟只能完成。除此之外,短视频的录制和编辑软件的普及也同样让网民对于生活的记录和个性化表达从静止的、平面的图文转向动态的视频,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app,已经成为视频米姆的重要发布平台,这些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改变让米姆的复制和传播不再是苏珊·布莱克摩尔书中提到的少部分优秀人士的“专利”。这时候的网络米姆不再是原始的单一概念或者规则,而是一组具有共同的内容、形式或者立场的数字项目,网络数字化洪流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米姆被创造、模仿和转化同时又有很多的米姆被网络化时代所淘汰。虽然一个鼓励的米姆可能转瞬即逝,作为第二代互联网时代的基本成分,米姆很好的诠释了第二代互联网所谓的参与文化和分享文化。

三、当代表情包

图文声影兼具的第三代表情包正是数字化时代米姆的典型代表。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技术提供的便利,影视剧截图、动漫作品和新闻图片(例如金馆长、姚明、尔康、黄子韬、张学友及其漫画形象)都可以直接成为表情包,或者作为表情包的原材料,经过图片编辑软件的处理配以别具内涵的文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感受生动形象的摹写出来,此时的表情包早已经超脱了图片素材的原本表意,在传播和创作过程中被网民赋予的新的内涵,他们用这样的一种手段来为自己在网络空间塑造另一个自我和身份,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增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开放表达的广度,让表情包不再只是一个具有特性“能指”或“所指”的符号工具,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可承载特定内涵与集合行为功能的语言交互过程,也正因如此表情包的使用部分取代了文字的功能,在很多很特定的情况下网友不需要打字就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例如近几年兴起的聊天“斗图”,就是聊天双方仅通过互发表情包来完成一场对话交流。

表情包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图片还是配述文字,无不体现出当今网络空间里戏谑和恶搞的叙事方法——将很多经典或是权威的人或者事进行解构、重组,使其颠覆了原本的意义内涵,达到滑稽和戏谑的目的。这些改编有意图的传达一种属于不同的秩序。它自成一体,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建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选择。这些以表情包为代表的米姆诠释了复杂的符号网络的发展,创造和理解米姆也需要复杂的“米姆文化素养”,有的米姆类型是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的、创作的,但是很多米姆只有那些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圈内人”才知道如何解码,从而获取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例如2015年兴起的“尔康”系列表情包(图1),如果没看过早期言情偶像剧《还珠格格》,不了解周杰对于尔康这一角色的深情演绎,就不能体会到它所蕴含的调侃意味,同样如果不知道萧敬腾热门歌曲《王妃》中“摇晃的红酒杯”一句和现代网民的常挂在嘴边的“卑微”(多指很多网民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大佬”大佬时瑟瑟发抖的态度,或者是自己在有求于人,让对方接受自己“安利”时所表现出来的讨好的姿态,都被网民戏称为“卑微”),在面对“摇晃的红酒卑”这一经过改混(remix)和并置的复合式米姆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可见,在这个以“网络个人主义”为标志的时代,人们用这些表情包米姆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独特性,而同时在对表情包米姆复制传播和解码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米姆文化素养”才能创造和读懂米姆这一先决条件,使文化生活背景相似的个体相互靠拢,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圈层。但与此同时,作为米姆的表情包,并没有失去米姆诞生之初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使命,近些年来每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隨着一批表情包的走红,例如由“暴漫”系列表情包引领了“屌丝”文化,“丧文化”兴起的最初,则是由于“葛优瘫”这一表情包的走红。

【参考文献】

【1】塔尔德,模仿律[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2】 Nicholas John,“Sharing and Web 2.0:The Emergence of a Keyword”[J]New Media and Society(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July 3,2012)

【3】迪克·赫博迪格.亚文化的意义[M].陆道夫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126.

【4】士弗曼.米姆[M].余渭深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75

作者简介:张子亮(1993——)男,汉族。甘肃平凉人,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研究生,新闻与传播专业。

猜你喜欢

米姆青年亚文化表情包
俄图-22首在叙赫梅米姆基地着陆
业余时代的视频生产:抖音米姆式视频的起因与共性探析
断交背后的卡塔尔80后元首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
相片米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