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电影五问之三 科幻电影拍给谁看?

2019-09-10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护具铁杆亚文化

前几天,一个正在筹拍科幻电影的朋友,在微信群聊时抛出了这么一个话题:

“最近一直困扰我的,两个假数据,中国科幻迷到底是多少?他们支持国产科幻电影的指数究竟是多大?

结论是,中国科幻迷数据造假,真正的科幻迷不超过2万人。支持国产科幻(电影)的指数和支持国足的指数基本一样。”

一年多以来,在非正式场合和朋友讨论科幻电影时,我常常表明我的一个观点:科幻电影拍给谁看?不是拍给科幻迷看的。而是拍给电影迷看的。

今天不妨就借着“批驳”他的谬论把我的观点公诸于众,等着接受更广泛的批判。

他关于中国科幻迷数据造假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错误。虽然有号称的数百万之众的科幻迷之说一定是掺水的,但不超过2万的说法也是不可能的。看某份重量级科幻杂志、某本超人气科幻图书的发行量就可以知道,中国的科幻迷应该在30万多。泛泛一点,可以将近翻一番。而核心科幻迷,应该差不多在3万不超过5万这样的水平。

所谓核心科幻迷,是那些铁杆儿,只要书写得不是那么不堪,大多数人一般都会买一本,然后该喷就喷。一般的科幻迷哩,就会挑作者、挑作品。泛泛一点的科幻迷,主要是跟风核心科幻迷的动向,从众选择。

30万~50万或者再多一点的科幻迷的存量,支持率(购买力支撑)在15%~20%的话,平均能使一本差不多的书发行到2万~3万册,能使一份杂志发行到10万份以上。这个从图书期刊市场的发行数据可以推算,一般一本杂志可以传播到3个读者以上。

而电影票房市场的所谓科幻电影迷,是与我们常规所称科幻迷不同的存在,其间的交集面积不是很大。当我们分析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能够吸引多少观众时,是不能从以读科幻小说为主的科幻迷来分析的。

科幻小说,是一种属于亚文化形态的小众类型文学,它本身就挑读者。还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够成为科幻迷的,亚文化形态与小众属性就使之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科幻圈”,读过一本两本科幻小说的人是入不了圈的,读过一段时间的科幻小说后来不读了的人就算曾经入过圈,最后也是会自然而然地被这个圈子所遗忘而出圈。如果有幸曾经在圈里很有名,那么恭喜你,你會偶尔活在圈子的记忆里。

但科幻电影不一样,它是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只有极少的可以归入“纯电影”或者说文艺电影),商业电影本身有自己的特定观众群。

而这一讨论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科幻迷的多少,甚至也并不在于科幻电影迷的多少。对好莱坞科幻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分析,以及对一些泛科幻的类型电影的票房分析,多多少少还是能够给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打一针强心剂的。

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科幻电影拍给谁看?

如果你拍科幻电影是给铁杆儿的核心科幻迷看的,那么你就别指望票房了,甚至也别指望好口碑了。说得极端点甚至它就仅仅是拍给你自己(或者极小圈子)看的了。想起曾经某非科幻非电影的公司某个人在某创投会上宣言要(圈钱)拍“核心科幻电影”,对这个概念我再次在这儿莞尔一下。

一是这类铁杆儿本身的数量实在是有限,且这类铁杆儿大多数是只读科幻小说的,并从小说中获得自身的科幻想像审美和愉悦,电影反而限制了他们的科幻想像因而并不追捧科幻电影,他们不会去支撑也不足以支撑电影市场票房。

二是这类铁杆儿一般都是经历大浪淘沙残留下来的妖或者精,玩票的对不起不入眼边儿待着去。他们资深且尖锐,杀伤力极强,不挑你个硬伤无数杀你个体无完肤一般是不会善甘罢休的,因此当你勇往直前地抛弃票房抛弃口碑去给他们拍电影时,请先备好美式橄榄球运动护具+氧气袋+私人心理医生。当然,最好的护具是可以抵挡激光武器的那种机甲。

我的观点很明确:电影是拍给电影迷看的。“科幻+恐怖”是拍给科幻电影迷+恐怖片迷看的,“科幻+悬疑”是拍给科幻迷+悬疑片迷看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时你只需要准备常规护具就差不多了。

猜你喜欢

护具铁杆亚文化
同一首歌
关于一种新型可调节护具应用于骨关节炎患者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岸上容易水里难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避雷针名称考
小精豆爆笑漫画
把脉“腐败亚文化”
护膝紧身裤并非运动必备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体现主文化的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