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发展背景下的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探讨

2019-09-10曹诗图

长江技术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

摘 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湖北省是我国长江流程最长的省份,拥有汉江、清江等重要支流。本文针对清江这条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河流,从长江经济带发展背景的视角分析了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意义与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清江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

中图法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9.0305

1  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背景与意义分析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湖北省是我国长江流程最长的省份,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覆盖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贵11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具有独特经济地理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沿线各省份应根据自己条件积极配合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根据区域经济点轴扩散理论,清江是长江经济带主轴的重要二级发展轴,是长江经济发展轴带的重要次级轴带。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湖北西部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7个县市,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全长423km。清江流域面积1.67万km2,人口约500万,干支流涉及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10个县市[1]。清江流域生态优越,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名胜众多,是湖北省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宝库,也是湖北省精准脱贫的主要战场,建设发展任务艰巨。由于清江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是鄂西南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仍以粗放型、内向型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种种因素制约清江流域经济发展。杜寰雨在《清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分析指出了清江流域特殊的区域地位:“清江流域不仅属于武陵山片区(除宜都外),也属于国家连片扶贫攻坚区。同时,流域大部分区域还属于‘生态环境敏感—经济发展滞后—区位功能重要’三位一体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清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任重道远。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分析认为,“清江资源丰富,是连接恩施和宜昌的一条生态走廊,建议尽快把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笔者非常赞同罗联峰的这一建议。清江是湖北东部产业优势向西部推进和西部资源向东扩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构建清江生态经济带,既是保护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鄂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构建清江生态经济带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大保护和振兴湖北西部经济、促进湖北社会经济高质量、平衡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优势条件

清江生态经济带的构建,拥有区位、资源、交通多方面的优势条件。

清江生态经济带区位优越,位于重庆和武汉两大都市辐射圈的交接融合地带,具有连接我国中部与西部两大经济带的桥梁与枢纽地位。

清江生态经济带资源丰富。从生态资源上看,清江流域是湖北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宝库,是鄂西重要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从水资源上看,清江水质清澈,水利水能资源丰富,是湖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区以及水电能源区,是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从旅游资源上看,清江流域拥有丰富多彩、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3],山奇水秀景美,康养环境优越(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仙居之地”),自然山水资源在全国享有盛誉。土家族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屈原、王昭君、杨守敬等)、历史文化(建始直立人距今约215万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在湖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旅游名胜有恩施大峡谷、恩施地心谷(石门河)、腾龙洞、野三峡、清江画廊、天龙湾国家级湿地公园、杨守敬书院、九凤谷、建始直立人遗址、长阳人遗址、隔河岩水利枢纽等,旅游业发达。

从交通上看,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318国道、209国道、清江水运航道、恩施机场等现代交通运输比较发达,是贯通我国大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廊道。

总之,清江流域在生态、经济、水电、旅游、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构建清江生态经济带的突出优势条件。

3  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与特色经济

在宏观经济布局上,清江流域应大力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产业内部调整步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优先发展带动性强的第三产业[4]。重点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与特色经济。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環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产业体系。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看,清江流域发展生态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今后应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2]。

清江流域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后应进一步贯彻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绿色引领、文旅融合、康旅融合等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品牌,将清江流域打造成湖北省重要的生态绿廊、旅游画廊、康养长廊。

清江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目前正在实施中。2016年7月24日,清江(宜昌)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首次研讨会在湖北宜都召开。宜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共同打造清江国家级康养产业实验区。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宜都市将依托秀美清江山水,有机融合生态农业、休闲工业、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产业,以生态休闲、生态农业体验、生态旅游服务等综合康养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集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互动式康养产业园。宜都市党代会七届五次会议提出了建设“中部地区康养中心”的发展目标。在生态旅游发展上,规划投资160亿元打造清江康养与湿地文化休闲度假区,全力打造全国绿色健康产业清江示范带和国家级康养产业实验区,塑造“宜人康都”品牌。恩施州的利川、恩施、建始、巴东等县市的地理气候条件更是优越,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与特色经济大有可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清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的生命线,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出台湖北省清江流域保护条例,将清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1],充分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清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生命线”)和利用,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与乡村生活用水与垃圾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3],为构建清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议国家将清江经济带建设列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内容,把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项目列入各级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综合及专项规划,尽快编制《清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建议国家和湖北省加大对清江流域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清江流域各县市的生态补偿力度。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与特色经济,构建“生态清江”“旅游清江”“康养清江”。

3.2  构建清江经济增长极,发挥点轴扩散效应

经济增长极是构建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条件,它一般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较好并极具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从空间布局上看,恩施(恩施市城区)、宜都(陆城镇)两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分别位于清江生态经济带的西端与东端的枢纽位置,可以将这两个城市作为清江生态经济带构建的增长极,依托交通干线发挥点轴扩散、对流辐射效应,带动整个生态经济带的发展。通过点轴扩散效应,增强经济活力,构建“活力清江”。

3.3  建设清江高等级公路,形成沿江经济大通道

清江流域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清江沿江陆路连通性很差,极大地影响了清江流域的人流、物流与经济发展。建议修建一条由恩施至宜都的清江沿线高等级公路或沿江大通道,联通两个发展极,贯通和激活水陆交通网络,强化沿江发展轴功能,起到“一脉贯通、全域盘活”的重大作用。合理部署水陆交通和物流网,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改善水路运输条件,构建“畅达清江”。

3.4  构建“一轴、两翼、两极、多点”的发展格局

一轴是指构建沿江水路—陆路经济发展轴,形成清江生态经济带的主动脉。

两翼是指形成西翼恩施板块、东翼宜昌板块的“双翼腾飞”的经济发展格局。

两极是指构建恩施(依托恩施州的城市经济优势)、宜都(具有全国百强县市的经济实力)两个经济增长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发展带动力,形成清江生态经济带的两个支撑点与辐射极。

多点是将清江干支流涉及的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等10个县市的地域中心城镇作为次级经济增长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次中心,通过多点战略布局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清江流域经济的腾飞与平衡发展。

通过实施上述经济布局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的快速起飞,构建“腾飞清江”。

3.5  树立共生观念,加强区域合作

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的协同与合作,在协同中激活各方,在合作中进化发展,为经济共生体的打造提供了理论基础[5]。清江生態经济带是一个覆盖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10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共生系统,具备良好的共生关系构成条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树立共生观念为主导,以加强资源多元化整合为核心,以培育共生机制和优化共生环境为两个基本点,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存共荣”[5]。建议由宜昌市和恩施州联合牵头,定期召开清江流域的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10个县市主要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定建设清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合作具体措施,明确发展责任分工,消除行政体制障碍,加强区域协作,创新体制机制,为构建清江生态经济带提供组织上的保障。通过营造区域协作环境,构建“共荣清江”。

参考文献:

[1]姜华.保护清江生态环境 建设流域绿水青山[J],世纪行,2016(3):41-43.

[2]杜寰雨.清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3]曹诗图,杨丽斌.清江流域旅游环境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4):141-144.

[4]齐民.清江流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

[5]邓小艳.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73-76.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jiang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ao Shitu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ubei Province is the longest provi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with important tributaries such as Hanjiang River and Qingjiang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advantages of the Qingjiang eco-economic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the river with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On this basis,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jiang eco-economic belt.

Key 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Qingjiang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Economic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