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对外开放

2019-09-10张燕易红郡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一带一路战略

张燕 易红郡

摘 要:目前,留学生已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媒介。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但在对留学生教育大规模的投入中,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仍然存在优质生源不足、跨文化差异明显、缺乏专业管理者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拓展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渠道,在留学生教育上应进一步强化预科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完善课程体系,突破文化差异的屏障;提升师资水平,创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教育对外开放;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067-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2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intermediaries in the opening-up of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our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y initiatives to promote the opening-up of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with the massive government investment, such as insufficient applicants of high-quality students, obvious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managers. H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and the channels of the opening-up of China’s education,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preparatory edu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erfe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for establishing the highly-internationalized faculty.

Key words: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 the opening-up of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影响,教育对外开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留学生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媒介日益备受关注。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提高国际声誉的着力点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国别、专业布局,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构建来华留学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1] 。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通知,以期进一步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因此,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有利于拓宽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渠道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不断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影响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来华留学生事业,如成立高校战略联盟、设立留学奖学金及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等,使得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据教育部統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 [2]

1.成立高校战略联盟

高校战略联盟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而提出的高校发展模式,指各高校通过有组织的联盟互动,分享各自的信息与资源,以集体力量和团队优势改变各自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3] 。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共同发展,首批“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于2015年在甘肃省成立,由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39所中国高校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等8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共同签订《敦煌共识》,以期共同推动教育发展,联合培养国际需要的人才。到2018年,“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由原来的8国47所高校拓展到173所高校,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其中也包括英国、美国及韩国等国家的高校。高校战略联盟旨在构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除了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外,它“还将通过探索科研人员与学生交流机制,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开展研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4]78。

高校战略联盟建立后,已举行过多次不同的主题论坛。来自国内外不同的高校代表共聚一堂,商榷教育发展问题,洽谈高等教育合作事宜。例如,2016年9月18日,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在敦煌举行。该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和两个分论坛,与会人员包括国内外110所大学的校长及学校代表,大家相聚一堂,相互启迪、凝聚共识、分享智慧[5]; 2017年9月20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大学校长主题论坛在敦煌举行,来自10个国家、27所国内外高校的六十多名校长、专家,围绕“开放、交流、发展——强化‘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助推一流大学建设”的主题共话合作交流发展,共商一流大学建设[6] ;2018年9月24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在兰州大学开幕,与会中外学者分享了三年来高校联盟建设的新成果,研讨“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7]。随着国内外高校互动频繁,“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逐渐增多,而且不局限于沿线发展中国家。

2.设立留学生奖学金

留学生奖学金是广大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经济来源。为增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我国政府设立了奖学金,以资助世界各国优秀学生、教师及学者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或开展研究。资助的类别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及汉语或专业进修(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设立的奖学金类型包括全额奖学金和部分奖学金。目前,中国政府奖学金是来华留学生能够申请的覆盖面最广、金额最多的奖学金,共有279所中国大学承担了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培养工作[8]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在华学习,占总数的11.97%。其中学历生5.16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88.02%,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2]。此外,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各省市也在部分高校设立了地方政府奖学金,全额或部分补贴来华留学生求学期间的费用。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一些省份还设立了专项奖学金(见表1),以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次及优秀人才来华学习、交流。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也设立了奖学金,以资助有志于从事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国际推广相关工作者来华留学。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一带一路”留学生奖学金或优秀留学生奖学金。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为在读优秀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即全免或半额全免下一学期或下一年度学费,资助金额达到15万 [9] 。

3.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

为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2016年,教育部与8省(区)即甘肃、宁夏、福建、贵州、云南、海南、新疆、广西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统筹规划“一带一路”教育建设;2017年,又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青岛等6省(区)市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至今,教育部已基本实现与“一带一路”主要节点省份共建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平台的全覆盖。各省市将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目标,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为任务,进一步统筹协调本地高校的优质资源,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国际需求型人才[11] 。例如,2016年,云南与泰国举办了“滇泰教育合作交流活动”,旨在落实第五次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会议共识,丰富2016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活动内容,推动滇泰教育合作发展,凸显2016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年,共同推动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机制可持续发展。这次活动吸引了11所泰国高校和28所云南高校,共计180人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12] 。同样,其他各省也在积极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后,广西重点打造“留学广西”教育品牌和“教育丝绸之路”,加大与东南亚地区的留学合作;福建省成立“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创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新疆打造面向中亚“一带一路”教育核心区,全面发展中亚与中国的教育合作。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困境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留学生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声誉。鉴于此,来华留学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希望以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教育对外交流的有效手段,但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优质生源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大幅增长和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我国留学生事业已迈上新台阶,但优质生源不足仍是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学生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生源质量偏低;其次,我国高校对外招生的特色品牌并没有完全树立,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是驱动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发达国家的学生对教育水平和未来发展有更高的追求,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十足的吸引力,他们仍倾向选择像英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留学。此外,由于高校留学生比例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各地方高校十分重视招收留学生,以提高本校留学生比例,进而提升自身国际化声誉,因此,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吸引留学生而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无法得以保证。

2.跨文化差异明显

对于留学生而言,要融入一个陌生的文化区域不可避免会碰到跨文化适应问题:一方面,语言差异影响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留学生作为外来群体,其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为规范难以理解。首先,语言差异影响留学生学业。例如,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授课是采取汉语教学,而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上课期间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因此,留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其次,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大多数留学生难以融入留学目的国的生活与社交,导致自我归属感不强。有学者曾通过采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了解他们来华就读的经验。调查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局限于留學生圈,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地域文化较近、语言相通,而且大多数留学生反映他们与中国学生交往较少。例如,一名来自伊朗叫赞迪的留学生表示,自己很想参加中国人的聚会活动,但经过几次互动感受都不好,感觉自己被挡在了中国学生圈子的外面[13]23。由于区域文化差异,留学生与我国本地学生难以成为亲密的朋友,导致留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多数处于外围旁观状态。

3.缺乏专业管理者

随着高校大量引进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的青年教师,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除了教育部直属的985或211高校,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仍然无法满足人数倍增的来华留学生需求。有的学者从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在被问到是否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时候,15.8%的教师表示可以,而多达 83.2%的教师表示有困难”[14]59。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有国外访学经历,但仍不能用流畅的英文授课。因此,上课期间即便是经过中文强化训练的留学生,也不能全部听懂授课的内容,由此导致一部分留学生放弃学业。为了保证留学生的毕业率,一些高校则在毕业清考中放宽学业要求,导致留学生“低质输出”。同样,在留学生生活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留学生的管理大多数是沿袭我国高校对本土学生的模式,对留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是如此,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管理与留学生相关的事务。我们通过访谈得知,很多留学生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并不理解,如寝室限电、到点熄灯,所以留学生宿舍半夜仍然是灯火通明,音乐声极大。即使是违规和遭到周边宿舍的投诉,但本着对外友好的态度,留学生管理员也只是提出警告,并不会采取强制性惩罚举措。此外,后勤人员的英文交流能力差,几乎不能与留学生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留学生难以向生活管理员寻求帮助,容易造成留学生心理上的失望,进而影响学校乃至国家对外的国际声誉。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来华留学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树立良好的教育品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

1.强化预科教育,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

预科教育是大学的基础课程,是高中教育跨越到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预科教育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并使其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国留学生预科教育起步较晚,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来华留学生人数随之倍增,我国才逐渐意识到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重要性。2004年11月,“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研讨会”首次召开,大会强调了预科教育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必要性,认为留学生预科教育既要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接轨,达到能够接受专业教育的水平,以确保留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2005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开始以来华留学本科生为对象,分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文学艺术等三类开展了预科教育的试点工作。据相关研究显示,虽然目前留学生预科教育逐渐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专业知识的输入和训练,但仍然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导致其所受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15]137。

鉴于此,强化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完善留学生预科教育系统。政府应督促各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留学生预科教育,使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第二,明确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预科阶段应严格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预科教育质量,为未来培养一流的人才打好坚实基础;第三,鼓励优秀教师参与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让留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一流教师的教学;第四,促进“通识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衔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由“通识汉语”向“专业汉语”的转换和深化,缓解留学生因语言障碍而造成的学业压力。简而言之,来华留学生通过良好的大学预科教育,可以提前了解留学目的国的风俗文化,进而适应其留学生活。

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我国高校的学科面普遍偏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国内的社会实际而制定,同时深受传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模式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国尚未建立起体现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差异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缺乏,尤其是国际性选修课程極少。”[16]19留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既是本国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留学目的国的品牌形象者。

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标准上应与中国学生保持一致,而不应“特殊照顾”。留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还要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进行留学生教育时要主动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积极渗透中国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始终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的国际型人才。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方面,各高校应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与国际接轨,以满足留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合理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以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各类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增设多样化国际课程,开展国际性问题研讨;要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最后,在课程形式上采用必修与选修兼并,设置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留学生的需求。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教学与汉语教学、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应相辅相成。总之,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

3.加强师资培训,创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根本保障,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都直接关系到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师资队伍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外语培训。外语水平是教师本人理解异域文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外语水平,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授课技巧,同时鼓励他们出国进修,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创造跨文化体验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树立全球化视野。各高校应提供机会,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这将有助于他们接触学术前沿,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从而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和精神,以更有效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接受国际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应树立本国的文化自信,在其教学中应主动和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想的基石,是建构华人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是涵养华人基本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17]。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其言行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典范;教师作为留学生教育中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的大视野[18]57。最后,多渠道引进海外高水平优秀教师,并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进而建立一支稳定的留学生教师队伍。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是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通过各种信息媒体,特别是在英文网站上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

总之,在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来华留学生教育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正视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努力提高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经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让每一位留学生都能成为展现中国教育质量和形象的名片,进而扩大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来华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2019-01-21]. 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2] 教育部. 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B/OL].(2018-03-30)[2019-01-2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

[3] 韩萌,张国伟. 战略联盟: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发展的共生机制研究[J]. 教育研究,2017(6):133-140.

[4] 朱素真.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J]. 世界教育信息,2015(23): 78.

[5] 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在敦煌举行[EB/OL].(2016-09-18)[2019-01-22]. http://gs.people.com.cn/GB/n2/2016/0918/c183348-29018157.html.

[6] “一带一路”高校聯盟2017大学校长论坛在敦煌举行[EB/OL]. (2017-09-27)[2019-01-22].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9/21/t20170921_26183046.shtml.

[7] 2018年“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开幕 [EB/OL]. (2018-09-24)[2019-01-22]. https://www.sohu.com/a/255895690_407266.

[8] 2019/2020学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EB/OL]. (2019-01-16)[2019-02-20]. http://www.jsj.edu.cn/n2/7001/12107/1249.shtml.

[9]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条例:试行[EB/OL]. (2016-01-27)[2019-01-22]. http://icclc.hunnu.edu.cn/info/1082/1126.htm.

[10] 王辉耀,苗绿. 国际人才蓝皮书: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 No.6[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61-162.

[11]教育部与六省(区)、市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EB/OL]. (2017-04-11)[2019-02-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4/t20170411_302369.html.

[12]2016年滇泰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昆举行[EB/OL].(2016-07-11)[2019-01-22]. http://yn.xinhuanet.com/2016ynnews/20160711/3269553_m.html.

[13]马佳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 19-28.

[14]张琳琳.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9.

[15]胡红洁,李有强. 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136-138.

[16]沈曦,胡新.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策略[J]. 世界教育信息,2017(22): 19.

[17]孙刚成,贺列列,雷伟.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J].教育文化论坛,2018(6):1-6.

[18]关春芳. 文化传播与高校留学生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2(7): 56-57.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留学生教育一带一路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在湘留学生教育中湖湘地域文化导入研究
形成性考核在医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辽宁省高校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