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2019-09-10陈慧娟

青年生活 2019年36期
关键词:住房保障流动人口农民工

陈慧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居乐业的观念,认为只有先安居才能乐业。[1]所以,中国人对于住房的追逐热度只增不减。而住房作为居民消费中一个占比很大的项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本文着重研究住房需求群体中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发现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差异,导致整个群体占有少量的城市保障性住房甚至是被排除在制度之外。当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的缺位、错位导致保障性住房成效不够显著。此外,由于流动人口本身工作的流动性,导致管理难度大、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弱化户籍制度差异、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职权、创新针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性的配租方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难、住房贵,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流动人口、农民工、住房保障

引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房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值高成本巨大的特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更是如此,其不仅是流动人口一家人遮蔽风雨的场所,也是流动人口能否成功融入新城市的标志。在过去的几年之间,住房一直是政府想要解决的一项民生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住房公积金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并且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保障性住房做的还很欠缺,安居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很遥远,而流动人口在我国的比例呈现急速上升趋势。所以,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非常迫切。

一、流动人口住房现状

目前来说,流动人口住房主要是以下几种模式:

1、城乡结合部租房

目前,许多收入较低的流动人口住在远离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种住房模式费用低,管理宽松而且交通便利同时也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安全隐患突出,治安差,基础设施薄弱,生活质量低,也成为拆除过程中的一个大的阻力。

2、流动人口集中安置

这种模式主要是企业提供集体宿舍,基本上以多人一间宿舍为主,这种方式治安比较好,便于集中管理,也解决了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但是,一般都建在工业园区附近,所以空气质量差,对于已婚人士来说,由于分居,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且,部分倒班制的工作会影响其他人的休息。

3、城区群租房和地下室

这部分居住在群租房和地下室的通常被称为“鼠族”。[2]人们选择居住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健全的市区,但由于房租昂贵选择多人合租,甚至是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虽然方便平时工作生活,但是长期下去会影响身体健康。

二、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保障性住房仍然倾斜于本地人口,外来流动人口能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比例极低,制度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主要依据户籍制度并且制度对于流动人口的准入门槛较高,使得许多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制度之外,难以真正从制度中受益,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二)央地矛盾突出

目前,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中央政府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资助,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多,财政压力大。[3]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项目,迫使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大的前提下也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令地方政府苦不堪言。

(三)流动人口自身的特性

对于一部分流动人口来说,其职业本身带有一定的流动性,生活地域随着项目工程的变动而变动,与之伴随的是住房的临时性。所以,对于保障性住房管理主体来说会增加其管理难度与成本,这个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获得保障性住房机会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解决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对策

(一)逐步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目前是流动人口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最大阻力,应逐步弱化户籍制度差异,[4]降低流动人口成为新市民的准入门槛,因为在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新生代的流动人口他们作为流动人口的后代对于城市是很熟悉的,并且想留在城市,应弱化户籍制度对于本地人和流动人口的界限,有助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租住甚至购买房屋,融入城市,安心的投身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

(二)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

由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压力大,债务多。所以,应该以中央政府划拨为主,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支持和管理执行,双方各司其职。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采取不同侧重的措施。例如,在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方面,应该坚持中央政府划拨,地区微调;在经济适用房方面,应该坚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地方政府全额或者部分承担。总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协调好关系,真正使流动人口受益。

(三)创新保障方式

针对一部分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的特征,应创新保障模式。例如,可以变传统的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保障模式为租金补贴或者将流动人口在户籍地既有资产盘活、货币化用于城市住房中,增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购买力,或者也可创建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动态配租机制,[5]一部分房屋专项供流动人口租赁使用,这样便能很好的解决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本身流动性大的特征,使流动人口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发展,使他们在城市有归属感,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菊华.制度要素与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J].人口研究,2018,42(01):60-75.

[2]谢宝富.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5(05):85-89.

[3]蒋从斌.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改善的阻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4):188-189.

[4]汪文忠.流动人口住房保障路径研究[J].上海房地,2017(08):39-41.

[5]吴宾,张春军,李娟.城镇化均衡发展视阈下流动人口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3):67-73.

猜你喜欢

住房保障流动人口农民工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不同住房保障方式下住户居住满意度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数说流动人口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