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守望

2019-09-10褚树青王幸芳

杭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新馆杭州空间

褚树青 王幸芳

一场持续性的图书馆的行业颠覆,一系列点燃读者热情的创新性举措,一次为拾荒者最温暖、正义的发声,一次何为理想的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大讨论,他是褚树青。他为杭州城市公共文化的共惠共享而注脚,为推进城市的大文化、大阅读、大流通、大教育而努力。

读懂了褚树青,也就读懂了杭州图书馆变革的深意,也就读懂了杭州文化的又一张名片。

图书馆是“第三文化空间”

我和图书馆的缘分,说起来很奇妙。1973年,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在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做小小红领巾服务员了。工作内容是理书、加工图书、修复图书、做借书袋子等。每次完成工作后,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老师们会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挑选我们想看的书,再把那些书用纸包好递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既享受到了在图书馆做服务的乐趣,也享受到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1981年,我高考失利,报考了文管会,随后转到了杭州图书馆。我就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到现在。在图书馆工作是非常受人向往的,我一直都十分喜欢。在当时,社会上公共文化设施少,图书馆开放对读者的限制也多。1986年5月,杭州图书馆浣纱路新馆落成,人们为了一张借书证排队从浣纱路排到了学士路、岳王路,绕到了平海街,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文明的旋风”。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图书馆是否会继续存在的大讨论。但在我看来,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可能会消失,但是新型的、更具现代感的图书馆将永远存在。

被誉为“印度图书馆学之父”的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过,“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我与杭州图书馆相伴三十七年,公共图书馆如何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庭居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单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等是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更加自由、平等,能够抛开功利目的,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畅快交流。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郑重提出了一个命题:“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

我认为,“第三空间”这个概念过于宽泛,无法凸显图书馆的文化特质,所以加了一个定语“文化”。我想,杭州图书馆的目标,正是打造一个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就叫“第三文化空间”,要让杭州图书馆成为市民除家庭、单位以外最想去的地方。

如何让图书馆变成市民最愿意去的地方呢?图书馆一定要有舒适感、要高大上、要有体验和服务,要体现对人的尊重,让人群可以没有门槛地自由进出。要让图书馆从高不可攀的殿堂级走向民间,成为公共空间的概念,可以让市民像穿梭公園一样方便、自由。图书馆应该致力于打造这样的场所,来便于人们公平便捷地获取知识、学习、交流。

温和的变革

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很难想象过去到图书馆借书的手续有多烦琐。以往读者去图书馆借书,不能直接拿书,需要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查找对应书籍的卡片目录,再到书库寻找。顺利的话,能找到读者所需要的书,如果不巧这本书被借走了,就需要多次查目录、多次进库提书。因此,借一次书需要很长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很大,而读者浪费的时间很多。

2000年,我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杭州图书馆馆长。我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希望读者走进图书馆,可以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自由地选书。于是,我在杭州图书馆开始推行开架借阅。随着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我希望能进一步将杭州图书馆和区县图书馆也打通,实现资源共享。但当时没有这样的软件管理系统,所以我跟负责开发的技术商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一开始,他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构想。我说,超市怎么做计算机管理,你就怎么做。像超市开连锁一样,做图书馆的“连锁”。听到我这么说,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一来,我们把区县的图书馆与杭州图书馆做了很好的联通。

就这样,通过不断转变理念,进而转变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我们推动杭州图书馆朝着更开放的方向不断发展,更好地去服务读者群体。

从前为了方便员工管理,图书馆每个阅览室都有很多规章制度。但这些条条框框对读者来说过于烦琐,因此通过大家商议后,我们决定取消这些规章制度。读者来杭州图书馆只需要遵守杭州市文明公约就可以了。

2003年,我对全市7个县市区的图书馆进行联网,实行“一卡通”,杭州市境内地区读者可在杭图和7个县市区任一图书馆借阅,这是国内图书馆首次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当时也遇到很多阻力。不过其实观念大家都有,等到我们真正冲出去了后,大家都跟着呼应了。

同一年,我提出了取消押金、借书证,当时社会和行业不是很理解,推行有一定的难度。最开始考虑到需要创收,首先针对老人、儿童、军人等特殊群体免证免押金。到了2008年新馆建立后,不但取消了借书证,读者用身份证或市民卡可以直接借书,而且还取消了全部的费用,包括押金、办证费等。行业内开始流传这样的话,杭图的书要被偷完了,甚至断言,三个月后肯定灭亡。事实证明,杭图到现在依旧开得好好的。我们推出了这样的政策,成功了。不仅让图书馆服务往前跨步,也证明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文明素养。

除了在业界带来一些新举措以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以激发杭州人民读书的热情。2016年,读者可以凭借市民卡或者身份证直接在新华书店借书,读完后归还到杭州图书馆就行。2017年,杭州图书馆和芝麻信用联手打造的信用图书馆上线,通过“芝麻信用”的“借还”服务,读者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借还图书。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已经脱离了最初图书馆的传统保守性的样子,甚至引领了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复兴运动。但我们的改革是温和的,不能说很强势,因为我们一直在创新,是逐步推进的。

天堂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

2008年,杭州图书馆正式搬到钱江新城。新馆有43800平方米的空间,有现代同声翻译厅、展示厅、多功能报告厅、亲子阅览室,以及小剧场,均免费向读者开放。当时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我们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的概念融入图书馆是跨界了。这些人认为:“图书馆是安静看书的地方,怎么可以看展览,听讲座,看表演,放电影,这还是图书馆吗?”其实这还不算,早在2005年,当时杭州图书馆新馆的设计图就已经被专家批判,还没开馆的时候,我们就被评为“最失败的图书馆”。

然而,我的心态很好。在我看来,图书馆不是一个仅仅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场所,而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能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服务,国际上很多图书馆都可以印证。所以我说,“等开馆了再说,等开馆了再说。”果不其然,开馆后,杭州图书馆就被评为“21世纪公共图书馆典范之作”,迅速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经典样本。过了一段时间后,有媒体认为新馆过于豪华,也提出了图书馆必须朴素的概念。我认为,图书馆再豪华也不为过,它是全民均等享有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历史上的藏书楼,在其所在的年代看来,无论是环境还是设施都是很豪华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朴素的概念是不对的。后来,有媒体专门报道此事表示赞同,并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整体概念都非常高端、艺术、人性化。

2011年,因一则题为“杭州圖书馆10年不拒乞丐,唯一要求是洗手”的微博,我一下子成了“网红”。被媒体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对来向乞丐投诉的读者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其实我的原话并不是这样,但是我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平等包容的态度。这件事情迅速得到了社会对杭州图书馆及其管理方式的认可,杭州图书馆被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我也有幸被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馆长”。

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因为这对杭州图书馆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03年后,自免证免押金、城乡一体化变革以来,我们就取消了读者进馆阅览的门槛,大门同时也向乞丐、拾荒者等群体敞开。但是到了新馆建成后,这件事才成为被大家追捧的对象。我想也许是因为,人们呼唤对公平、对人性的尊重,呼唤不以职业或者阶级地位等来进行差别对待的均等化服务,而我们图书馆的服务正好对这种对公平社会的呼唤引起了共鸣。

作为图书馆管理者,随着改革开放,在行业同志们的支持下,我们做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这些举措有当时就被肯定、被表扬的,也有从被批判、被质疑到被认可的,再到被复制、被传播的。这一路走来,既荣誉满满又伤痕累累。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有了业界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也就不算什么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让图书馆更加地共通共联,让一个个独立单一的读书信息孤岛串联成文献信息海洋,让所有人获取信息达到最优化化和最便捷。我想如果没有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度,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做成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城市文明的晴雨表,可以说,两者相伴相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图书馆的业务探索,也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文化角度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感叹号。

现在,我在浙江省图书馆担任馆长,我对公共图书馆的思考没有止步。浙江省图书馆新馆,将和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学馆等一起,进一步推动之江文化带的发展,也将为未来的文化浙江建设打造出一个新地标。新馆的筹建中,我们也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共享共建。因为将来,公共图书馆努力前进的方向应当是共享共建。单一的图书馆就算做到再好,作用也是有限的。在互联网时代,所有图书馆应该连接起来服务公众。图书馆是公众教育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如何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使它和时代进步相匹配,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议题。这里面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我们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希望能为图书馆发展继续提供经历实践考验的“杭州经验”“浙江经验”。

猜你喜欢

新馆杭州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点
杭州旧影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评说档案30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