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之“新”议

2019-09-10童婧曦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合创新

童婧曦

摘 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发展变化,阐明了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及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建当代文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情感、心理等,不仅是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历史问题。它既是人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影响人的实践,现实性与历史性成为传统文化的双重节奏。在我们一路向前、追赶超越之时,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审视存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成为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浪潮可资之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锤炼而成多元文化经典,秦汉之后独奉儒学为正统思想。以孔、孟为源的儒家思想,于西汉董仲舒融合了阴阳家的形而上学,到唐朝韩愈吸收释、道思想形成道统说,从宋代朱嘉的理学到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变化,换言之传统文化于今人不断呈现“新”面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到“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再到世纪末的“国学热”,无论肯定或否定、批判或继承,传统文化始终是国人绕不开的客观存在,始终伴随国人求索发展之路。

民族的复兴即文化的复兴,在构建当代文化时,我们应当历史、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欧洲的文艺复兴在古希腊经典中寻求理性之光,师古而不复古,为14世纪欧洲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揭开欧洲近代史的序幕。中华文明5000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在谋发展、图振兴的新时代,应当尊重且理性地对待文化传统,如钱穆先生所言“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比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有了理性的深度、有了感性的温度,方能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方能摈弃糟粕、继承精华。

创新是一个文化中最常见的引起社会变迁的原因,创新就要对一直存在的、但过去却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再认识,要尝试对文化中固有成分以新的方式加以组合。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离不开人的自觉,在吸收传统文化资源复兴文化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有意识、有思考、有行动,主动为之。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怀,“温故而知新”的历史观点,“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等优秀基因要发扬继承的,但传统文化中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刚、“存天理,灭人欲”那些压制人的自由、平等、独立精神的元素需要批判摒弃,真正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过去时代政治经济基础之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在改变文化要与新的时代性适应。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坚决,最具推动力的,应当在党的指引下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转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不是过去的东西,不是没用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之中性善论、仁治说、伦理主义,“君轻民贵”、“因民所利”、“不欲勿施”等思想至今仍有其价值,不仅儒学传统其他经典中“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反复相明”所蕴含的奋进、和谐、辩证的思想对已今日之改革发展依然有借鉴意义。但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思想应当予以批判、予以否定。应当在历史的脉络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既不守成,也不守先待后,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继承。

古语云“和而不同”揭示了文化间的多元化与文化内的多元化,我们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少一些“体用之争”“中体西用”,多一点融合与吸收。在以传统为起点的新文化建设中,运用外来文化之中的理性与逻辑转化创新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新格局,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面对复杂的文化转型期,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传统文化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此,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才能递相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融合创新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