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2019-09-10[英]特里·伊格尔顿

百花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里莎士比亚习俗

[英]特里·伊格尔顿

决定一部文学作品优劣或平庸的标准是什么?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答案。思想深刻、忠实于生活、形式统一、复杂得多的情景、文字新颖、富于想象力的场景等都曾在这个或那个时期作为伟大文学作品的标志。

对于某些批评家来说,原创性是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与传统、习俗决裂的程度越深,越能搞出新鲜名堂,他们对它的评价就越高。浪漫派的诗人和哲学家中颇有一些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不过,只要稍作思考,即可发现这种看法的可疑。新的东西不见得可贵。化学武器是近年才问世的,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因此对它赞赏有加。传统也不见得一定就是故步自封、死水一潭。它不像现代的银行经理披上锁子甲,扮演黑斯廷斯战役那么简单。传统既可以是开创性的,也可以是落后的。同样,习俗也未必总是僵硬做作。“习俗”(convention)这个词的本义不过是“集聚到一起”,如果没有这种聚合,那就不会有社会生活,更不会有艺术作品。我们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相爱。假如喷洒香水、烛光晚餐在某种文化中是绑架前奏,那大家求爱的时候根本就没必要劳这个神。

18世纪的作家,譬如蒲柏、菲尔丁以及塞缪尔·约翰逊,对于标新立异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这是赶时髦,甚至是不正常的行为。创造性想象与想入非非只有一线之隔。再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再也不会有什么全新的道德真理问世了。在蒲柏和约翰逊这样的新古典主义者眼中,几个世纪以来经过无数人验证的道理要比新鲜出炉的观念有分量。两眼发直的天才在凌晨两点钟梦到的东西无论怎样也敌不过人类共同的智慧。不管在哪里,人性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荷马和索福克勒斯所描画的图像上不可能出现什么天才的飞跃。

(摘自《文学阅读指南》,河南大学出版社,题目为编者所加)

特里·伊格尔顿(194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文学理论引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等。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

猜你喜欢

特里莎士比亚习俗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
英格兰队长陷“桃色风波”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