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首山自然保护站林区抗旱造林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

2019-09-10任博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4期

摘要:结合龙首山造林区立地条件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应用适地适树、提前整地、合理的造林密度、科学管理苗木、灌座根水、截干造林、深栽浅覆、穴内覆生物降解膜、使用生长调节剂和抗旱保水增肥剂应用和幼林抚育管护11项造林技术,对造林成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龙首山区   抗旱造林技术 集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S728.2

1林区概况

龙首山林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00°54′-101°00′,北纬38°55′-38°59′之间,年平均温度2.9℃,林区的年降水量180mm~200mm,蒸发量2300mm,平均相对温度60%,无霜期140d左右,林区土壤以灰棕漠土、森林褐色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为主,土层厚度30~50cm.属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2001年林区实施了天保工程,实行封山禁牧,使林区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当前林区森林覆盖率仅为44.41%,多数地块为荒山秃岭,为进一步扩展森林资源资源面积,很有必要在林区开展荒山造林。

2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适地适树

根据造林区土层薄、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的特点,在树种选择上,适宜选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营造灌木混交林,通过选择这2种树种,可充分利用树种耐旱、耐寒、耐高温,喜强光,根系发达,喜干燥气候,抗严寒,耐贫瘠,萌生力强,适宜在年降水量在180mm到500mm的环境生长的特性,提高苗木成活率。

2.2水平阶整地

通过整地可以增加水分积蓄量,改变林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光照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龙首山造林区坡度较大,有效降水多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入到山谷、河流之中,为了使天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造林时适宜采取水平阶整地方式,冬季借助风力可将高处的积雪吹入水平阶内,增加积雪的数量,夏季山体高处的降水也可流入水平阶内,使有限的降水得到有效利用,集周围降水为苗木所用,改善树木生长的水分条件,进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1整地规格

水平阶长150cm,宽55cm,深15cm至25cm,株距1.5m,行距2.4m,呈品字型排列,植树穴规格为20×20×20cm,整地时间为4月中下旬。

2.2.2整地要求

做到沟底平整或稍向内倾斜(呈反坡5度),阶外缘培修土埂,做到土埂拍光夯实。

2.3造林密度

根据《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和《主要造林树种苗木》(DB62/T548—1998)的规定,结合龙首山林区造林地实际,适合造林密度为170株/亩。

2.4造林苗木管理

从苗木起苗抓起,造林前1天进行起苗,起苗前必须对苗木进行灌水,确保苗木充分吸水后起苗,起苗时苗木随起随装车,选择一级苗木,运输途中用湿草帘、湿麻袋和蓬布包装,严防根系外露造成水分散失。到达造林地之后,当天不能栽植的苗木及时进行假植,假植将苗木根系埋好、踏实,并灌足水保持根系湿润。造林前对苗木根系修剪保留20cm的根系,通过修剪刺激不定芽萌发,长出更多新根。同时,在造林前1d浸水1昼夜,使苗木吸收足够的水分。

2.5灌座根水

龍首山林区内无水源,造林中主要采取人工灌水。造林所需的水需要从外界运输,因此结水相当重要,在栽植苗木过程中根系埋至一半时,向植树穴内人工灌入1Kg的水,待水渗完后,再进行添土踏实。灌座根水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用水量,有效保持植物根系的水分,进一步苗木成活率。

2.6截干造林

由于造林区春季多风干旱,气温温差大,新造林的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栽后地上部分蒸腾量大水分损失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风吹时容易使苗木摆动造成土壤透风,根系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水分得不到及时供应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死亡。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截干造林技术措施,可有效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促进侧根生长,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截干后苗木高度一般在10cm~15 cm。

2.7深栽浅覆

在土层较深的地段,植树穴开挖至湿土层,借湿土栽植。栽植覆土过程中,不要将穴填满,埋至根茎以上2-3cm为宜,以便积蓄雨水,灌水踏实后在坑穴上覆一层浮土,既可减少蒸发,保持湿润,又提高地湿度,促生新根。

2.8穴内覆生物降解膜

生物降解膜在野外自然环境中,受到光、热等因素的作用,发生氧化后生物降解,最终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使用时,在开挖好的植树穴四周和底部铺设生物降解膜,然后灌水,可有效防止水份向土壤四周渗漏,使有限的水份为苗木所用,降解膜2年内在土壤中自然分解,减少了环境污染,且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苗木生长。

2.9使用生长调节剂

苗木栽植前,用30—50PPM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号)水溶液,配制成能“吊线”的泥浆 ,将苗木根系放置在泥浆之中蘸根,每小时蘸根一次,确保每个苗木根系都能均匀的蘸到泥浆,然后对苗木进行栽植,可增强苗木活力和抗逆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2.10抗旱保水增肥剂应用

抗旱保水增肥剂是由高效保水剂、粘结剂以及有机肥等制成和固态粉末,许多植物在使用后可在连续3个月不浇水、不下雨的情况下,仍然能正常生长。使用时,先将苗木栽植埋至1/3,将水和抗旱保水增肥剂造按照1~3:200的比例配成溶液,按容量1Kg沙土浇200ml溶液的比例,边回填边浇,浇匀即可,然后填一层土踩实。可保持土壤水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吸附土、肥、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2.11幼林抚育管护

造林结束后的抚育管理相当重要,应及时开展苗木成活调查,时刻关注苗木生长状况,根据天气状况及时时行灌水、培土,发生病虫害时及时进行防治,有必要时人工适当予以施肥,并通过签订造林区管护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明确管护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苗木生长。

3效益分析

3.1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

通过对比:只采用水平阶整地、泥浆蘸根和灌座根水3种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仅为40%;采用适地适树、提前整地、合理的造林密度、科学管理苗木、灌座根水、截干造林、深栽浅覆、生长调节剂造林和幼林抚育管护9项传统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达到70%;增加植树穴内覆生物降解膜和抗旱保水增肥剂2项技术造林成活率达到85%。且在天气持续干旱条件下,灌水次数由每年5次降至2-3次。

3.2促进造林苗木生长

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

3.3降低造林成本

集成应用多种抗旱造林技术之所以可以降低造林成本主要体现在:起初造林时,综合应用多种抗旱技术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应用这些技术后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省去了应多次补植、造林成本,进而达到了降低造林成本的效果,总得来说,大约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成本,而且在如龙首山林区这梓的造林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效果也更加明显。

3.4提高了林区水源涵养能力

通过人工造林,进一步增加了林区植被,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植被自然恢复相比,缩短了恢复时间,使林區生态效益充分得以发挥,提高了林区水源涵养能力。

4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干旱缺水地区造林,通过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通过应用这些技术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干旱问题仍然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植树穴内覆生物降解膜和抗旱保水增肥剂等新型抗旱造林技术,仍初于研究推广阶段,今后我们要加大抗旱造林技术综合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造林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履一、韩海荣,《林学概论》,经济出版社.

[2]《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3]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清查报告。

[4]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5]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74-275.

t作者简介:任博,生于1982年6月,男,汉族,甘肃山丹,林业工程师,本科学位,主要从事天然林资源管护、公益林管护、林业科技推广和森林防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