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现状调查

2019-09-10任莹莹

体育风尚 2019年4期

任莹莹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并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硕士、博士学术论文数据库,对近20年国内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总结、综述。为本次调查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获得间接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

针对隆德县县城四所中学设计2套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师资队伍

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教师资源并不充足,可以说是很少,只有隆德县中学有三名教练,一名主教练和两名副教练,隆德县高级中学也有两名教练,其他两所学校只是有一名主教练而已。一名教练无法兼顾全局,不能逐个指导学生,学生的技术提升不明显。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训练水平的高低。

(二)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场地器材

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场地并不充足,大多数学校的课余训练是在室外篮球场进行的。隆德县中学有6块室外篮球场并且是几所学校中的唯一一个有一块室内篮球场的学校,隆德县高级中学也有6块室外篮球场,隆德县第二中学和第四中学仅仅只有4块室外篮球场。这样,如果遇到刮风下雨、雪天的话,训练就会被搁浅,预期的训练目标就会达不到,训练没有了连贯性,训练质量也不会达到期望。得出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器材是比较充足的,能够做到学生训练时人手一个篮球。只是个别同学认为不足,这是因为课余篮球训练的时间也正好是学校学生活动的时间,有其他学生借走了篮球进行篮球活动导致训练队篮球短缺,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时常有的,大多数情况下训练都能正常进行。

(三)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时间

隆德县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时间为1小时30分钟,隆德县高级中学的训练时间也是1小时30分钟,而隆德县第二中学和第四中学的训练时间只有1小时。隆德县中学和隆德县高级中学一般会在早上早操时间练习半个小时的身体素质,下午练习篮球技术战术等,而隆德县第二中学和隆德县第四中学他们只选择在下午放学后,也就是17:30—18:30进行训练。由此可以看出,隆德县县城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时间还是不充分的,训练时间过短,学生学习和练习也就有限,技术的长进也就有限。

(四)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目的

参加课余篮球训练,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是为了锻炼身体,而79%的学生是为了练习篮球技术,而为了参加比赛而训练的也有一小部分人。但是练习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好的球技,能够在比赛中拔得头筹,所以练习技术是为了参加比赛,这两者可以归为一体。

(五)隆德县县城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态度

四所学校7名篮球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对课余篮球训练的重视程度,隆德县中学、隆德县高级中学、隆德县第二中学的3名教练是非常重视课余篮球训练的,而隆德县第四中学的主教练以及隆德县中学、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副教练也是比较重视的,他们在训练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可以按时到训练场上对受训学生进行篮球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训练,最后通过打比赛的形式对学生的训练水平进行测评,提出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希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学生们的技术水平。

受训学生对训练重视程度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课余篮球训练还是重视的,而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课余训练是非常重视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篮球这项高强度、高对抗、具备竞赛性和激烈性的运动,也正是因为有了教练员和受训学生的重视,才是我们有希望看到隆德县中学生篮球发展的前景,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参加训练,哪怕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满足自己,但至少有他们双方的重视和努力,篮球的发展才不会停滞不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隆德县县城中学师资资源还是比较匮乏,导致学生受到的训练专业化水平不够,训练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

2.受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能高质量完成训练任务,而遇到雨雪天气,大部分学校的训练会停训,严重影响了训练过程的连贯性,也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二)建议

1.学校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加大对场地的建设,并且完善与之配套的器材。

2.地方教育机构与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多为地方体育的反战培养、招聘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球類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

[3]叶国雄,陈数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