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建构路径

2019-09-10陈晓斌龚诗昆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陈晓斌 龚诗昆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纷纷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借鉴英式住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以生为本和全环境育人,培养德才兼优的人才。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书院制教育模式,亟待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何毅博士的著作《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探讨了现代大学书院产生的渊源,从通识教育制度、专业教育制度、内部治理机制、学生指导与发展等大学制度的中观层面描绘了中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52-03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explored the modern college-based talent training mode, borrowed from the British residential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ode, strengthened general education, and traine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How to build a Chines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education mode need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ummary. Dr. Ho Yi's book A Study of College System i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Institution explores the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es, and construct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es from the meso-level of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student guidan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llegiat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书院在中国古代是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相对独立于官学与私学的高层次教育机构,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始于唐,兴于宋、明,清末向西方学习开设新式学堂后退出历史舞台,延续长达千年之久。胡适曾称:“书院之废,实是吾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西方部分大学自12世纪起就实行书院制(也译为“住宿学院制”)。书院(住宿学院)具备系统的组织功能和相对全面的育人功能,既是生活社区也是小型学习社区。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部分国内高校用“书院”命名学生住宿社区,让它回归大学校园,附予其教育职能,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温州大学何毅博士(以下简称作者)的著作《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探讨了现代大学书院产生的两个制度渊源,研究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若干基础问题,从通识教育制度、专业教育制度、内部治理机制、学生指导与发展等大学制度的中观层面描绘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构建路径。

该书一共有六章内容。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创新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一章描述了西方大学制度形成中的住宿学院制,以大学组织模式变革为主线,分别对英国、德国、美国大学制度进行历史考察,探讨西方大学制度演进变迁的规律。第二章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制,通过对古代书院的历史发展、近代变革,着重探究现代大学书院与古代书院的文化渊源及古代书院对现代大学的启示。第三章研究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若干理论问题,从制度渊源入手,对现代大学书院的产生背景、存在逻辑、运行基础、性质与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界定。第四章探索基于制度视野的大学书院制度构建,研究大学书院制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内部治理、学生指导与发展的基本制度。第五章研究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实践模式,对当前书院制改革的实然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第六章是对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问题思考和前景展望,对当前书院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改革的未来走向提出建议。该书篇章结构合理,体现了作者强大的谋篇布局能力,内容丰富且极具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逻辑清晰,理论研究丰富全面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传道济斯民、师生共处、学生互助”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建立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实行“双院”协同育人。学院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学术指导;书院则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社区,着力推进通识教育,强化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改革了原来以系科班级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了以书院为单位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构建了师生共处的新型育人平台。现代大学书院制以“通识教育”理念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三全育人”;在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方面,大多推行导师制;在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方面,提出要造就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具有学术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的人才。[1]该书敏锐地抓住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精髓,探讨了现代大学书院和古代书院的不同,回答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承,从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和中国古代书院的两个历史维度阐述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论述了现代大学书院产生的背景、存在逻辑、运行基础、性质与功能等等,并基于现代大学制度视野,厘清了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制度、专业教育制度、内部治理制度、学生指导与发展制度等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初步构建了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深厚,论述采用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逻辑清晰,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大学书院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二、立意深远,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四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实用主义、专业至上”的高等教育现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就成为必然,而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被认为是一个可行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4月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是我们要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把西方的书院和中国的书院结合好,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有熏陶、有浸润。[3]该书以大学制度为线索,对高等教育的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中国古代书院模式等进行比较和评鉴,对西方大学制度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现代大学书院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中国大学教育模式不可能是英式的精英模式,也不可能是德式的学术研究传统,同样也不具备美式的创新与实用主义精神,中国大学模式应该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加拿大高等教育专家露丝·海霍教授在她“21世纪中国大学肖像”课题研究课曾提出过:中国的传统书院是中国现代大学模式的一种可能。何毅博士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富有洞见和想象力的结论”,同时他在思考中国大学书院未来走向时也提出,中国现代大学书院不能一味坚持守统书院的精神,因为传统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读书学校”的产物,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机遇。现代大学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自觉吸收传统书院文化的精髓,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通识教育的形式有机结合,将道德传统、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模式。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强调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四为服务”的方针,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围绕立德树人,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实证,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据南京审计大学第四届高校书院论坛的最新统计,从2005年到2018年,共有55所高校成立了173家书院。各校的书院制由于办学理念、校情校史、改革目标、书院功能属性的不同而各有特色,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当前,国内大学书院制主要有精英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模式、生活教育模式等三种,每种教育模式都是基于各校校情的有益探索,对导师制、通识教育、生活养成教育等教育元素的运用各有侧重。[4]可以说,当前现代大学书院制探索亟待实践上的总结与指导。该书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汕头大学、温州大学、肇庆学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数据介绍各校的书院制改革现状,为我们全面了解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实践提供了直观印象。然后从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外部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学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想和现实两个角度对大学书院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见解。该书在指导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对书院制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四大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其一,科学的系统性顶层设计问题。大学书院制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校内机构设置、职责划分、干部配备、经费划拨、条件保障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而外生秩序性又是中国现代大学书院的突出特点,书院作为一种嵌入式组织机构,打破原来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对高校内部治理及育人理念均产生了冲击,必然会带来新的冲突与矛盾。这就需要在改革之前对书院制的目标、性质、运行机制、内外部关系等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否则很难形成清晰的改革路径。因此,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书院制改革必须先重视顶层设计,对书院制的基本理论、改革路径、实施步骤、运行机制、试点安排等作出比较全面的思考与规划,而不是依赖学校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志。同时要厘清书院的各种内外部关系,明晰各育人主体的职责,理顺工作关系,优化工作流程,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其二,改革共识问题。根深蒂固的“苏式”专业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影响巨大,“专业至上”被奉为圭臬。而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从招生、住宿、班级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组织到升学就业等培养全过程均以专业为依据和纽带,对管理者而言是最省事、最“舒服”、最省钱的模式,所以许多人不愿意冒风险去改变它。部分学校推行书院制前没有经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宿舍教育、导师制、不同专业学生混居等没有形成共识,加之,书院制改革带来了机构增加、重复建设、多头管理、多环节管理等问题,造成了师生对书院制的反感。作者提出如果要形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识,就要正确认识书院制改革带来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和调整是改革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对因既得利益和习惯做法等形成的路径依赖进行打破,需要勇气、魄力与智慧。

其三,双院协同育人问题。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使得专业学院的学术、行政一体的“一元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变为学院、书院“二元制”管理模式,必然产生管理主体增多、管理层次增加、职责交叉、治理结构更加复杂等问题,让专业学院与书院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使得“双院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制度困局。为此,作者提出要从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促进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科学界定双院各自责权利、优化管理流程、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让学院、书院发挥各自优势,更专业化地协同育人。

其四,书院性质定位问题。各校在书院制改革探索时由于校情校史、目标定位、对大学书院的认识不同,对书院的性质定位各不相同,大体分为理念组织、文化组织、教育组织、学生管理组织、教学科研组织、学术文化交流组织、拔尖人才培养的复合教育组织等类型。作者认为,不必过于关注书院的性质定位,无论哪种定位只要对学生成长有促进,对现代大学的功能完善有积极作用,都可以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书院功能应根据自己的性质定位适当有所侧重,例如,定位在学生管理组织的书院应凸显管理和服务功能;定位在通识教育组织应突出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定位在校园文化组织则更多体现文化育人功能。总之,要形成各校书院制特色育人模式,達到完善现代大学功能之目标。

读何毅博士所著的《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收获很多。该著作对中国大学书院制研究探讨全面而深入,不仅是当前大学书院制研究的先锋,也是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发展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毅.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存在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58-6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教育部“拔尖计划”2018年工作研讨会在国科大举行[EB/OL].(2018-04-22)[2018-11-07]http://news.ucas.ac.cn/cmjj/376875.html.

[4]刘海燕,陈晓斌.中国大学三种书院教育模式讨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68-74.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