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进口商品贸易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

2019-09-10宋雅琼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宋雅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凸显,供给侧改革被提上日程。而进口商品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贸易作为中国经济的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进口商品贸易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进口商品贸易的总体变化和不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识别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瓶颈产业,为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口商品贸易;投入产出表;供给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为指导,抓住一切机遇,使得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1978年~ 2012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93%,一个大国的GDP连续三十多年维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可以称之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政策的侧重點也就不同。1978—1992年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期,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行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国企、科技体制等一系列改革。1992~ 2012年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期,这个时期以需求侧改革为主,实行扩大内需等经济刺激政策。从2012年至今,全球经济环境萧条,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传统的要素优势丧失,产能过剩而义供给不足,需求外移,供需错位,结构矛盾严重,因此,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使得供给侧改革备受重视,并且成为经济政策的核心。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解

说起供给侧改革,就需要从经济生产和供给方面出发,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生产力的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降低税负,鼓励企业创新,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进口商品贸易发展情况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进口贸易额由2001年的2436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6796亿美元,翻了几番,成了全球进口贸易的大国,在此期问由于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稍有回落,总体来说,增长势头还是很强劲的。2008年之前进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大幅下降,之后虽有恢复,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进口贡献率和进口拉动率也同样如此。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自主创新,引进高新技术产品,推动产业升级。

(一)基于不同行业产品进口角度的分析

进口商品依据同际贸易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类,而由于我国经济政策的刺激激励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使得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白2001年以来,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占比均为65%以上,在某些年份甚至在高达83%,而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一直在16%~ 34%之间,占比相对较少,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但自2008年以来初级产品进口占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也在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能源、矿产等原料产品需求大幅提升所致,并受到人民币升值、利润额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在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占比非常大,在2011年两者在初级产品重进口占比高达93%之多,接下来稍微有所下降,在2015恢复到86.5%。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动植物油脂及蜡、饮料及烟类的变化不明显。在工业制成品中,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轻纺产品进口比重由2011年的17.22%迅速下降到7.92%,下降幅度最大。化学相关产品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占比依然较高。杂项制品和未分类商品的进口占比均有所上升,未分类商品上升幅度更大。

总的来说,机械及运输设备、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占比较大,是我国进口贸易额较高的三大类产业,涵盖进口比重6 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国内这些产业的产出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还需要大量依靠进口。由于能源与矿产原料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应积极寻找替代品,摆脱对它们的依赖,促进进口贸易稳定发展。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进口占比的下降与我国劳动成本的上升不无关系。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饮料及烟类等行业进口比重变化不大。

(二)基于投入产出表对进口商品贸易的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表是一张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其描述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各产业产品最终流向的平衡关系。本文基于2012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获得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指标,分析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度,获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探究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从而为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提出实践性建议。

在投入产出表中,存在两个平衡等式。从横向来看,各个行业的总产值等于其为社会提供最终产品和为其他行业提供的中问产品的价值之和。从纵向来看,各个行业的总产值又等于其消耗的中问产品和附加值的价值之和。这个附加值主要包括劳动力报酬、资产折旧和其他创造价值等。

1.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我们常常用影响力系数来确定产业中的支撑产业,因为影响力系数表明了某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促进和带动程度,令第j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Ti,可表示为:Tj=

是逆矩阵(1-A)-1第j列系数之和,

,是n个列和的平均值,矩阵A是由直接消耗系数构成的nXn阶矩阵,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消耗某一行业的产品的消耗量。影响力系数越大,意味着该产业增加一单位需求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这些产业就是支柱产业。若该产业对经济中其他产业的生产需求促进作用非常大,并且超过了平均水平,则影响力系数就大于1。

感应度系数可以用来确定中国的瓶颈产业,令第i产

业的感应度系数为si,则可得到:

是里昂惕夫逆矩阵(1-A)-1第i行系数之和,

是。个列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要求该产业供给增加的就越多,该产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就越大:若该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大,并且超过了全产业的平均水平,则感应度系数就会大于1,感应度系数越大的产业如果发展不足,就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产业,因此在发展经济时更要重视这些瓶颈产业的规划发展。

2.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合理度分析

通過2012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我们测算出影响力系数在1.O以上的有21个部门,同时也获得了出口占比、出口合理度、出口合理度排名等指标。当出口合理度排名与影响力排序越表现出一致性,则出口商品结构越合理,出口合理度指数就会越大,反之出口合理度指数就越低。通信电子设备、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等这些影响力系数排名前列的产业都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有着较强的连锁反应,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带动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崛起。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以及仪器仪表、其他制造产品这三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靠前,出口合理度排名却相对靠后,表明这三个产业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相对较低。这三个产业属于我国的支柱产业,然而出口占比却非常低,说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大力扶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3.对外贸易进口商品合理度分析

利用2012年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获得了感应度系数在1.0以上的部门有17个,这些部门为我国的瓶颈产业,同时也获得了进口额占比、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度等指标参数。当进口占比排名顺序和感应度系数排名顺序的差异越小,则进口产品结构越合理,反之,进口产品合理度越低。像化学产品、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通信设备、交通运输等产业进口商品结构相对合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以及批发和零售这些产业感应度系数较高,进口额占比却偏低,一方面由于贸易壁垒等限制进口,另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保护,避免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强烈冲击。

三、政策建议

发展生产消费性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生活消费性产。在进口商品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贸易额虽然有所下降,但依旧占有较大比重,而有关提高人民生活档次与品质的消费性商品进口额在增加、占比却较低,国内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国人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大量消费需求外逃的现象。原来社会的中心是“物”,未来社会的中心是“人”,一切生产都将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目标,未来将真正地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成为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这样才会避免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

集中资源发展支柱产业,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的产业,有的同样也是感应度系数排名靠前的产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产业,这说明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市场上优势,但在全球市场上就缺少核心竞争力。应减少市场垄断,推动自主创新,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义好义快的发展。

突破瓶颈产业的制约,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提升产出能力。瓶颈产业的存在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如化学产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产业感应度系数较高,进口额占比也较多,这些产业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靠进口,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瓶颈产业存在越严重,说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同时也会造成其他产业闲着,影响着产业的综合产出能力。因此优先发展瓶颈产业,提供产业的综合产出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辉.我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问题的研究一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经验分享[J].宏观经济,2012,(2):41-50.

[2]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4):96-102.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