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磨脑子”的阅读中学会写作的语言建构

2019-09-10费明富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旨规范美的

费明富

在当今提倡整本书阅读的趋势下,中学生最好广泛涉猎一些普适性的经典,例如“新课标”推荐的那些经典名著。基础教育改革先锋于漪曾说,希望广大中学生能“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有挑战的阅读才是有收获的阅读,在“磨脑子”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提高作文的语言建构。本期我们以朱光潜的选文为素材,来看看如何学会“磨脑子”的阅读。

1论述型范式:主旨句+扩展句

围绕主旨句,运用事例对主旨旬进行扩展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论述手法。在阅读中找出主旨句和扩展句,能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谈情与理

科学家讨论事理,对于规范与事实,辨别极严。规范是应然,是以人的意志定出一种法则来支配人类生活的。事实是实然的,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比方伦理、教育、政治、法律、经济各种学问都侧重规范,数、理化各种学问都侧重事实。规范虽和事实不同,却不能不根据事实。比方在教育学中,“自由发展个性”是一种规范,而根据的是儿童心理学中的事实;在马克思派经济学中,“阶级斗争”和“劳工专政”都是规范,而“剩余价值”律和“人口过剩”律是他所根据的事实。但是一般人制定规范,往往不根据事实而根据自己的希望。不知人的希望和自然界的事实常不相伴,而规范是应该限于事实的。规范倘若不根据事实,则不特不能实现,而且漫无意义。比方在事实上二加二等于四,而人的希望往往超过事实,硬想二加二等于五。既以为二加二等于五是很好的,便硬定“二加二应该等于五”的规范,这岂不是梦语了?

我所以不满意张东荪、杜亚泉诸先生的学说者,就因为他们既没有把规范和事实分别清楚,而又想离开事实,只凭自家理想去订规范。他们想把理智抬举到万能的地位,而不问在事实上理智是否万能;他们只主张理智应该支配一切生活,而不考究生活是否完全可以由理智支配。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九》)

第一段,从语言建构看,“规范虽和事实不同,却不能不根据事实”是主旨句,也可以说是被扩展句。该句之前的文字,着力扩展“规范和事实不同”,其后是扩展“(规范……)不能不根据事实”。在扩展“(规范……)不能不根据事实”上,作者使用了正面和反面的例子:首先是教育学和马克思派经济学领域中的例子,俱是建立在“事实”支撑基础上的“规范”;然后通过“不根据事实而根据自己的希望”的例子(二加二等于五就是梦话)来说明不根据事实的规范会失败,从反面支撑了主旨句。从思维层面看,第一段重在“确立标准”,以“主旨句+扩展旬”的范式充分论证了“(规范)不能不根据事实”,确立了说理的标准。但明确标准不是目的,目的在基于该标准的说理。

第二段即运用标准进行说理,这必须有标准,标准不立,评判也就没有依据。作者不满意“张东荪、杜亚泉诸先生的学说”,所依据的便是“(规范)不能不根据事实”。如此容易将话锋集中到关键的地方,增强了论述的力量。

我们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辨认“主旨句+扩展句”的语言范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应用到写作中,帮你写出一篇有理有据,论述充分的作文。

2先立后破,破立结合

相较于最基本的“主旨句+扩展句”,“先立后破”和“破立结合”则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比最简单的“论点十论据”模式论证起来更充分、更严谨。

天才与灵感

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

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绝不能作出许多复音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國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琪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举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十四》)

第一段先立后破。所立观点是“天才得益于遗传”。然后再基于辩证思维,对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即“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紧接着举例论证,让读者接纳“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的客观性。

第二段则破立结合。首先立的是“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并以莫扎特的例子作为支撑,继而通过间接引用摆出靶子——“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对此,作者给予分析的眼光,辅以丰富的事例,既承认其部分合理性,也指出其片面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破立结合”,其中“破”是作者侧重的,所以他讲“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并以西班牙、美国、法国为例,阐述“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又以席勒和歌德为例,阐述“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论述中有立有破,破立结合,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

第三段收拢前文几经破立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立论,得出“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的结论,并用事例进行证明和扩展,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2004年全国卷Ⅱ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見”,在当年的考试中,便有考生凭借破立结合的范式取得高分。“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的范式非常值得同学们在作文中借鉴。

3变换标准,更新结论

论述的过程,其实也是展示思维的过程,而人的思维推理过程是流动的。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所依凭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结论也在不断更新,在缜密的推理中逐渐完善。这体现的正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大不切实用的人物。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一》)

基于标准分析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分支。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评判,评判者所持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第一段段首直接抛出观点,吸引读者注意。美的事物,用“实用”的标准看,是无用的,毕竟它们“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但是从精神或心灵的层面讲,美的事物是有用的,只要一个人或民族没有到“疾病衰老的状态”,就会对美的事物有一种饥渴之感。换句话说,美的事物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慰藉人们的心灵。

第二段讨论问题所基于的标准是“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人的实用活动和美的活动,认为实用活动是人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发生的,意味着人会受到环境的限制或约束,甚而沦为“奴隶”;而美的活动是超越环境的,是“无所为而为”,所以是自由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这是从人的角度分析的。若从物的角度看,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物要获得意义就必须依赖其他的物,必须和其他的物发生关系。但是在美的世界里,物不需要和其他的物发生关系,其意义可以独立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也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假如你认可“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这个说法,那么其后基于这一标准的分析就变得无懈可击了。

对于高中生来说,写议论文不应只停留在“论点+论据”的简单堆砌,而应像上述材料文段这样,让事例服务于论点,有理有据地分析推理,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

4扩展的相对与谨严

并非只有主旨句才能被扩展,扩展句也能进一步扩展,形成层层扩展的效果。这样的好处是层层递进,论述充分,展现出抽丝剥茧、条理分明、严谨周密的效果。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二》)

这里选取的两段都是扩展严谨的典范体现。例如第一段的分级扩展。第一段中第一个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段首句的扩展句,而其相对第二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它又是被扩展句。作者举出例子,并且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延展。设问句让延展的痕迹变得鲜明,给读者以善意的提醒。

第二段中的三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了递进的建构。第一个句子中的“乍看起来,似乎……”给后文留有余地,而“不近情理”的语境含义(即艺术远离现实)由其后的例子赋予。第二个画波浪线的句子才真正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其实”道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而本段中第三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则完成了更高层次的建构。因为它之前都在讲艺术与现实要有距离,而这里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联系。怎样的联系呢?原来“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这就不经意地回答了一个重大问题:和现实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为何会受到人们的关注青睐?原来人生自然都有缺陷,而艺术正好弥补了那些缺陷造成的心灵的遗憾。

提出主旨句,然后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进行层层扩展,使其内部要素也存在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这样使得论证充分而严谨,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清晰的思维。在阅读中,理清层层递进的论述逻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在写作中,利用这种范式,则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严谨有条理的作文。

猜你喜欢

主旨规范美的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