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与海丝的文化交融

2019-09-10丁洁雯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海丝会馆大运河

丁洁雯

2008年11月,宁波被正式列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之一,并于2014年6月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与“海上丝路”申遗项目启动,让宁波这座位处中国大运河“浙东延伸段”的“海上丝路”出海口枢纽城市有了新的定位和身份,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交融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将开启宁波河海文化的崭新篇章。

宁波河海文化概览运河与海丝的融汇

自公元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1000多年中,处于独特地理位置的宁波(古明州),由于中国大运河(浙东段)和“海上丝路”相连接,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商都”,历经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海洋文明”进化与转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独具风范的河海之城特色。公元821年,明州州城在三江口建立,使中国大运河出海口与“海上丝路”起航地进行历史性的对接。唐、宋以来,宁波以中原及浙东为腹地,经浙东运河向北连接京杭运河,与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河及钱塘江)贯通,形成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路”的始发地,实现中国“一体化水运”,南来北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运河各沿埠,彰显着浙东运河不可替代的综合效能。而随着明州港的开发与发展,海路航线分为通往朝鲜半岛的北路航线,通往日本南路的东海航线和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的航线,不仅将海外航线与浙东运河航线连接起来,而且也把运河沿线的海港与明州港通联组合,形成海港与海港、海港与运河、海运与河运的集约优势。宁波由此面向东、南、西、北四方,集内河、中转、外海三位一体,成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世界黄金水道上的东方大港。

在宁波城市走过的历史长河中,运河与海丝文化积淀和留存下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永丰库遗址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型遗址,是我国最大的元代单体建筑遗址;宁波外滩融文物遗存及现代建筑为一体,展示着宁波作为中西合璧通商口岸的独特风貌;庆安会馆与安澜会馆作为南北号两大商业船帮的行业会馆,既是祭祀航海保护神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甬埠北洋船商的行业联络场所;天童禅寺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千年圣地;上林湖越窑遗址烧制的“秘色瓷”通过海路大量运销亚非各国,成为我国最早外销的大宗贸易瓷器,被誉为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先驱……

宁波河海之城构想历史与当下的衔接

当前,宁波全市上下正大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部署,其中一个“争”就是城乡争优,其重点在于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目的在于重塑宁波城市功能,文化功能的整合提升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此指导下,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谋划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建设河海之城,有助于宁波发掘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以文化为脉、以品质为先、以魅力为目标,通过“文化+”等手段,全方位复兴宁波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营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最富宜居魅力的文化名城,为宁波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宁波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且极具历史意义,也有可供挖掘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但作为独立的旅游个体,影响力普遍偏弱,对游客吸引力较小。借助河海之城建设的契机,形成以大运河和海丝为依托的线性旅游空间,将原有旅游景点予以整合,使之成为运河、海丝功能群中独具特色的一块,既有整体效应发散吸引力,又充分发挥个体特色陈述历史细节。在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的号召与影響下,必将大力增强原有景点的影响力,有效带动宁波市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宁波全域旅游的新名片。

此外,大运河(宁波段)及“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文化软实力,是宁波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海丝和大运河均需要集中展示该文化线路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平台,将散落在线路各处的遗产进行综合展示和呈现;而海丝、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也急需固定的场所和机构持续深入地推进。建设河海之城,有助于发挥宁波世界遗产的新优势,对河海文化与宁波城市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和呈现,并形成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展示、利用、开发的系统机制。

事实上,河海文化的保护利用一直得到各级部门的关心和重视,其中河海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更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十三五”规划的“三江六岸”核心景观系统以及原市文广局“新三项”工程。2015年 10 月,原市文广局聘请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河海博物馆(暂名)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提出四套博物馆概念设计方案;同年 11 月,根据《宁波三江口形象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原市住建委编制完成《三江口形象展示整体解决方案》,市政府有意在庆安会馆周边地块新建一座博物馆,上海联创公司设计出台河海博物馆三点水的外形,并向市民公示。2016年6月底,原市文广局就河海博物馆(暂定名)设计方案召开专题论证会,同年底举办河海博物馆陈列大纲专题论证会,为河海博物馆的定位与筹建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名城名都”建设的奋斗目标,其根本就是要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宁波在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文化功能来支撑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公众对河海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也逐步增强,为河海之城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宁波河海之城创建文化与城市的新生

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部署,以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按照保护与利用同步推进、文化与旅游同步促进、形象与功能同步提升的原则,统筹整合宁波“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有宁波独特城市文化标识的河海之城,为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可打造四大功能性项目。

抓紧推进河海博物馆建设。有必要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河海博物馆建设工作,以发挥宁波作为大运河的唯一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始发港,将内河航运系统与世界海路交通动脉相衔接的独特作用,突出展现宁波运河与海丝文化交融的城市特征,阐述清楚宁波城市所蕴含的“河”与“海”文化内涵。由商业船帮捐资筹建的庆安会馆,作为宁波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宁波古代、近现代繁荣的海外交通和对外文化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存。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沿海规模较大的航运行业会馆,庆安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浙东地区航运业的发展。可见,庆安会馆是大运河(宁波段)河海联运独特运输方式的实物例证,是大运河(宁波段)文化的重要遗产。筹建中的河海博物馆应依托宁波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庆安会馆,在其周边建设新馆,从宁波城市定位全局考虑,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布展的基本原则,新馆与老馆相辅相成,将其打造成再现宁波海丝“活化石”和运河“新地标”的功能平台,向市民游客阐释宁波的运河与海丝文化。建成后的河海博物馆应精心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宁波元素、三江故事”的精品展览,成为推动宁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整合宁波现有世界遗产资源的有力举措。

建设三江口河海公园。三江口核心区作为宁波城市形象的窗口,既是宁波城市形象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打造宁波城市名片的绝佳区域。目前,“三江六岸”提升改造工程正全力推进,计划以一小时步行圈为纽带,以东渡路商业街区微改造、庆安会馆周边区域改造等为重点,将三江口核心区精心打造成为极富魅力与活力的城市CBD样板区。筹建中的河海博物馆正是位于此核心区域。应抓住“三江六岸”提升改造的绝佳契机,建设三江口河海公园,让河海博物馆成为河海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宁波河海文化的展示新窗口、全市矚目的文化新地标,将宁波承载的双遗产——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融为一体,将历史与当下、内陆与全球紧密关联,必将极大地提升“三江六岸”城市客厅的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增强市民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成立河海文化研究院。河海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尚需借鉴现有的权威理论和有关观点及研究成果,以求强有力的学术支撑。筹建河海文化研究学会,列出河海文化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各个分支,集合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为河海文化概念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成立国际河海城市联盟。世界河海名城是人工运河与自然海洋交汇后造就的城市,比如埃及开罗、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德国柏林、俄罗斯莫斯科、巴基斯坦卡拉奇,以及国内的扬州、天津等城市,都符合河海名城的范畴。策划成立世界河海名城及世界河海名城博物馆联盟组织,成为世界城市联盟的组成部分和国际博协的专业委员会,宁波则成为秘书处所在地。每年组织召开世界河海名城及博物馆文化博览会,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宁波市与国内外其他海丝及运河城市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区域互补、联动发展的共赢模式,在自身不断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猜你喜欢

海丝会馆大运河
海丝星座小卫星:走!带你追光瞰海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乡土之链”话会馆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