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英芳:“与机器打交道是我一生爱好”

2019-09-10姚颖超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港城宁波工人

姚颖超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饱含爱国情怀的奋斗者的共同努力。70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持续奋斗、不断拼搏,涌现出一大批踏实肯干、矢志报国的典型人物和群体。本刊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系列报道,关注全市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奋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奋斗故事。

这几日,周英芳正在琢磨一个工艺摆件底座。“使用什么材料能够达到重量要求,使用什么技术容易焊接又不容易变形,我算了整整两个晚上。”说着,周英芳向记者比划起来,“这个底座上要放一个奉化溪口的武林门摆件,我将带着这个摆件代表宁波去台湾参加焊接技术交流。”

能够代表宁波参加焊接技术交流,周英芳何许人也?

周英芳是宁波市恒菲机械科技制造有限公司设备组长,负责日常设备的维护、管理、改造等,整天与各种机器、零件打交道。这看似平常的工作背后却蕴藏着不平常的经历:改造设备22项,改进技术30项,其中4个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宁波市首席工人、宁波市首届“港城工匠”、宁波市高技能人才……

记者走进周英芳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两块奖牌,分别是“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宁波市总工会颁发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周英芳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厚厚一沓证书,有各类发明专利证书,也有各种职称证书。在业内人士眼中,周英芳是奉化机械界的“红人”。可在周英芳看来,自己仅仅是一个热爱机器且和机器打交道的技术工人。

凭借一腔热爱/从门外汉“逆袭”成电工机械专家/

2000年3月,由于企业改制,周英芳从毛纺厂下岗,来到了恒菲机械,这一待就是近20年。在毛纺厂,周英芳负责羊毛衫染色工作;来到恒菲机械后,周英芳也只是做简单的轧机,这似乎与如今的周英芳无法联系起来。

一个染色工是如何走上维修电工、机械工之路的?周英芳回忆,当初有个朋友结婚时,婚礼现场布置电线连接出了问题,但是现场工人却一直接不好。“我此前零星地跟人学过电工,就想着试试。”周英芳说,“我捣鼓了会儿,想不到被我接好了。”从那个时候起,周英芳对电路有了浓厚的兴趣,也爱上了各类机器设备。在恒菲机械车间内,每当有设备需要维修时,周英芳就在旁边看着专业的维修师傅工作,一边学一边琢磨。后来遇到一些设备或者线路问题,厂里不再邀请专业维修工,而是由周英芳动手解决。

尽管那时的周英芳对于一些平常的设备及线路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我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肯定存在一定缺陷。”周英芳告诉记者,“我便想到了再次回到学校,重新去学习专业知识。” 于是,2010年,周英芳得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相关课程,二话不说,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从奉化赶到北仑去上课,课程结束后再返回,持续近一年时间,顺利考取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格。2012年,周英芳又在宁波万里学院报名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每周一、三、五下班后从奉化赶往宁波城区。这一学习又持续了近三年時间。从万里学院顺利完成机电一体化课程后,周英芳考取了机械助理工程师资格。

当记者问起为何从奉化大老远赶到宁波并坚持如此之久,周英芳的回答令人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喜欢。”周英芳说。所以,哪怕暴雨来袭,一个小时的路程变成两个小时,第二天周英芳还是继续学习;哪怕大雪纷飞,周英芳还是赶往学校参加学习。“我没有读过大学,在职业技术学院、万里学院的学习,既填补了我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空白,也提升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周英芳说,“以前看设备云里雾里,现在只要一看到设备,我大概就知道内部构造、设计等,好的设计还可以借鉴到自己的设备中去。”

凭着热爱、好学和钻研,周英芳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为行业里的专业师傅,如今又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而今年,周英芳已经50岁。

靠着一身技术/从“小修小打”成热衷发明改造/

在周应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2019年度计划表:2019年7月30日,完成1台C140立车冷切系统和铁销箱的改造和调试;2019年10月15日,完成钻床分度盘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这一条条,是周英芳对自己未来一年的展望,每一条都和机器设备的发明改造密切相关。

在恒菲机械生产车间,不少设备或是由周英芳发明,或是经周英芳改造。曾经,周英芳只围绕着出现问题的设备,但是久而久之,周英芳不再满足于“小修小打”,他开始琢磨如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改良旧设备、发明新设备。

不锈钢钢带是恒菲机械的主要产品之一,重量大且不易运输。周英芳告诉记者,以前,十吨重的不锈钢带在两个车间之间运输,需要一台铲车,而铲车成本高达五六十万,且还会产生污染。“我就想,有没有什么方法不仅能方便不锈钢带运输,而且还能节约成本。”周英芳说。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周英芳似上了发条一般,放弃休息时间,花了整整一年时间钻研。后来,工人们发现,车间里多了一个叫电瓶轨道车的装置。原来一台铲车一次只能运输5吨重的钢带,使用电瓶轨道车后,不仅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了十几吨,还节约了几十万成本。

不锈钢带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周英芳又看到了新的问题。打包不锈钢带需要3—4个工人,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周英芳就想发明一台机器,不仅可代替工人打包还能够避免产生安全问题。于是,整整两年时间,周英芳利用空余时间苦心钻研,终于,不锈钢带打包机全新出炉。如今,在车间内,打包机旁只需要一个工人,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2016年,周英芳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改进不锈钢管板的加工设备夹具和加工工艺,使设备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3,而生产费用却下降40%; 2017年,恒菲机械扩大生产,增加了汽封管部件点焊接业务,周英芳成功设计了一台汽封管部件角焊缝自动焊接机,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工作效率却提高了一倍;2018年,周英芳成功设计制造了一台重大型法兰自动打标机,不仅提高了法兰打标等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曾经只会“小修小打”的周英芳,如今成了“专利大户”,发明改造机器便是他的日常。

借着一股东风/从“单打独斗”成团体协作/

2016年,周英芳工作室成立。而彼时的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相关扶持政策将惠及万千宁波制造企业。周英芳相信,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中,新型技术工人能够让整个制造业更加有活力,而工作室正是培育新型技术工人的良好平臺。

周英芳介绍,团队里有焊接工、维修电工、机械工等,7个人的团队俨然一个“小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互相商量一起解决。”周英芳说,“团队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周英芳还告诉记者,有了工作室作后盾,资金上也有了一定保障。“以前迫于资金压力不敢试验的,现在可以买来相关设备进行试验,更好地发明、改造机器设备。”

自2016年起,宁波市实施“港城工匠”五年培育计划,设立2000万元“港城工匠”发展基金。截至目前,宁波已有120余名“港城工匠”。周英芳作为首届“港城工匠”之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机会向同行学习。“以前我是向老师学,现在是向同行学。”周英芳告诉记者,“有时候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我会在‘港城工匠’微信群里向同行求教,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能够更加迅速地解决问题。”

去年,周英芳工作室团队研发出了一台重型自动打表机用以刻字,而且已经提交专利申请。市场上有许多小型打表机,但遇到较大的机器时只能人工手动刻字,不仅不够美观,而且效率低,又消耗体力,重型打表机的发明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了研发这一项目,周英芳工作室团队努力了一年。

“机电一体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工人具备一技多能,既能参与机械设计,又懂电气维修,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周英芳说,“现在是技术工人最好的时代。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种,只要爱这一行,肯吃苦、肯钻研,你就能‘走出来’。”■

猜你喜欢

港城宁波工人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夜游港城(外一首)
陈立东
天下开港:宁波的港与城
一图读懂宁波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拖起明天的希望
喜相迎
用办公家具彰显客户特色 四年成“港城”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