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润土壤育新苗

2019-09-10秦操寻耀邦

科教新报 2019年43期
关键词:良师浏阳温润

秦操 寻耀邦

什么是“温润”教育?浏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浏阳一中)校长袁章军介绍说,“温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仁爱”教育,“温润”又是儒家思想中“玉文化”的一种体现,即所谓的“温润如玉”。

近年来,坐落在浏阳河畔的浏阳一中,在袁章军的带领下,坚持构建“温润”教育生态体系,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打造出一道亮丽的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景线。

教育生态,有温度也有润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前进方向。袁章军是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14年度中国好校长。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让他对教育有了深入而独特的思考。他认为,“温润”教育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教育既要有温度,用爱守护学生的成长,又要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地进行“渗润”。他将学校比喻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校园文化土壤要像自然界的土壤一般,要同时具有颗粒、空气、溶液、间隙、微生物等多方位的、立体的、丰富的养料和成分,而非平面、单一的物质供给。只有这样,有“温度”的教育才能通过“渗润”作用直达师生的内心,并在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构建多方位的校园文化土壤,浏阳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四季如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精致迷人。古香古色的浏阳文庙与教学区仅一墙之隔,谭嗣同兴办的新算学社旧址更是师生来往教室的必经之地。校园内的门楹对联、诗词墙、灯谜走廊,让师生随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浏阳一中,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都知晓“只只蚂蚁捉上树”的口头禅。这是该校老校长胡国运的教育理想。他痴情于教育,爱生如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蚂蚁精神”折射出的是浏阳一中教师对学生充满温暖的爱,也是儒家思想中因材施教的体现,而袁章军的“温润”教育理念,更是对“蚂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浏阳一中着力打造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养料。社团文化节、十佳歌手大赛、元旦文艺晚会、模拟联合国大会、诗词大会等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为学生全方位锻炼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提供了平台。近年来,学校还相继开设了日语班、法语班,与英国、法国、美国、韩国的知名高中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师生互访活动,为师生走出国门、培养国际视野创造了条件。

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和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造就了勤奋创新的师生,正如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师生共砥砺,教学长相长”。浏阳一中师生正是在温润的校园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茁壮成长。

队伍建设,从管理走向治理

在“温润”教育的理念下,袁章军提出学校要从“管理”走向“治理”,要从自上而下的“管制”转向合作协商的“自治”。他说:“过去我们在老校长胡国运‘事事有人管,事事管到人’的管理理念下,构建了一套精细化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现代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必须从管理转向治理,由单一向度的管理转向多元向度的相互作用,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共同处理学校事务。”

为了提升学校管理干部的治理意识,激发教职员工的创新意识,浏阳一中坚持开展学校治理论坛,如校级领导治理论坛、中层干部治理论坛、班主任论坛、教研组长论坛、青年教师论坛等,让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科目的老师都有机会站上讲坛,分享各自的工作体验。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发地调整工作思路,实现学校良性发展。

在干部培养方面,袁章军大胆创新,提出既要“用人所长”,也要敢于“用人以短”。他主张干部要在多岗位进行锻炼,补足短板,促进全面发展。他说,若要教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就要给予其伸长枝叶的空间和充足的养分,使其充分地施展天性、自由发展。为培养后备力量,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到各个部门兼职锻炼,为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的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贺润华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他说:“学校十分尊重青年教师的选择,如果愿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就会提供平台。如果想专注于教学,学校也会竭力培养。我认为这种尊重教师发展意愿、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的校园氛围就是‘温润’教育的具体体现。”

在学校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浏阳一中还提出了“安全即质量,守护亦教育”“食堂即课堂,服务亦教育”“寝室即教室,陪伴亦教育”的育人理念。副校长苏飞跃说:“在‘温润’教育生态体系中,后勤、安保、教辅都不是草丛,他们同样是树,同样肩负着育人功能。”学校将校园安保人员、后勤职工、生活辅导老师全部纳入育人队伍中,激发主人翁意识,营造“校园无处不课堂,人人皆可做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发展,要名师更要良师

构建温润的教育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教师发展方面,袁章军希望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做“良师”,少崇拜“名师”。这样的观点似乎与社会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但袁章军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名师就像一棵参天大树,阳光、雨露、土壤养分都被它占去了大部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树木的成长。学校的教师团队不应该只有一棵參天大树,而应该是树木组成的森林。每一棵树都是良师,每一位良师都心怀仁爱,都能用关怀宽容的眼光和胸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成为一名良师,袁章军认为必须心怀“仁爱”。他说,仁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懂得仁义与仁慈。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仁爱,学生对老师的敬爱是仁爱,同学之间的友爱也是仁爱。有一名同学谈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吴光文老师在班上突然宣布“我们不上课了,大家吃鸡蛋”!同学们惊愕了一阵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浏阳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荠菜煮的鸡蛋,象征着吉祥平安。同学们手捧鸡蛋,暖流于心。

构建良师团队,袁章军认为除了要心怀“仁爱”,还要做到“精勤”。“精”可以理解为精心、精细和精当,比如老师要精心备课,开展各项工作要精细,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精当;“勤”就是勤走路、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勤于有所改变。“精勤”是面对工作、面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个人只有抱着“精勤”的态度,才能有所突破和提升,才能将仁爱落到实处。“仁爱”是“温润”教育的内核,而“精勤”是施行仁爱的必经途径。

学校学生会主席胡步龙曾深有感触地说:“温之于心、润之于微、教之于精、育则无形,这就是‘温润’教育。”“温润”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文化。

袁章军给自己的微信号取名“西山农人”。他就如同一位农夫,带着温润的教育理念,辛勤耕耘着浏阳一中这片沃土,用自己的仁爱之心、“精勤”之行关爱着每一棵新苗的成长。浏阳一中拥有这样一片温润的教育土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批心怀仁爱的良师们的不断努力下,浏阳一中将在教育改革的创新大道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良师浏阳温润
浏阳: 用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浏阳花炮我的有声有色的中国式乡愁
创享空间
听闻浏阳话才知何为“相识太晚”
又下雨了
涵养成就“大国良师”的泥土
在班主任工作中争做学生良师益友的点滴体会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
首个智能制造行业专板浏阳诞生
微课,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的一位“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