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力课堂”下的小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

2019-09-10郭志均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应用题生活化

【摘 要】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提升应用题教学质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应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活力课堂”作为切入点,实现生活化的应用题教学,以期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应用题;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204-02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日常生活与知识学习衔接起来,为学生模拟出一定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充分结合,使得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找到应用题的原型,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合理调配资源,构建生活化应用题教学体系就成为教师、家長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着眼于实际,在分析小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探讨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期为后续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小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以兴趣为引导,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转变课堂的氛围,形成活力课堂,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刻的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引领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积极构建新知,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主动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材内容生活化

2.1  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

接受[2]。

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可以生活中的故事形式来引导学生:“有个三年级的同学,在大山里迷失了方向,可是他没有电话,周围没有一个人,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究竟用一个什么方式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他平时在家里通过网络了解过这个地方,知道这座大山的大概位置,这座山的入口是在东南面。于是,他根据平时在数学中学到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知识,静下来心思考,根据太阳的位置,终于走出了大山。”故事刚讲完,就有学生说:“老师,数学真的好,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你什么时候教我们呢?”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通过授课前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引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2  例题生活化

教师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借助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对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必要的交流,不断提升教学效果[3]。如人教版六年级分数乘法中的例子,就给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因为题目中只给出一半,没有具体的数据,这就要老师引导和提醒: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而将例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

吸收。

2.3  练习生活化

在应用题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实际学情,将学情作为依据,进行应用题的转变,在应用题目中营造出一定的生活场景,增加题目的带入感。这种带入感使得学生能够自发性的利用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进行问题的思考[4]。如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广角中的鸽巢问题中的练习:5个人坐4把椅子问题,就让同学出来实演,把问题生活化。

3   教学过程生活化

(1)进行生活场景的创设,如较为常见的演示、游戏、视频等相关手段,使学生在教师的模拟中,快速进入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如在教学“时间的计算”时,通过这样教学:

谈话: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师:小英也和大家一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英的一天,好吗?多媒体显示小英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解决

问题。

(2)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个知识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互动的几个环节,①投影出示:“克”的重量,体会1克是多少。②交流自己带来的各种硬币,比较重量。③教师拿出1克,2克,5克等不同重量的物品,加深对“克”这个单位的了解,学生自己也来说一说身边物品的重量(学生在预习中了解到的)。

通过互动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高了不少。这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使得其对学习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有着很高的好奇心,但是多数小学生同时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导致虽然小学生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这种欲望持续时间较短。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在开展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更为灵活、更为形象的教学手段,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水平。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节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假设我们现在在菜市场帮妈妈买菜,按照妈妈的要求,我们买菜的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克和5千克,那么我们怎么保证达到妈妈的要求呢?”或者是“你能说说你出生时候的体重是多少克?现在是多少千克吗?用哪一种方式来表示你现在的体重更合适一些呢?”等,通过这种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利用直观的方式去讲授相对比较抽象的问题。如在学习“面积”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小学生的铅笔盒、课本甚至是课桌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直接地了解到“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这个概念,并且在实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将“面积”植入到小学生的脑海中。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如学习自主购物,当学生去超市买牛奶,一袋牛奶的价钱是3元,那么如果你想买5袋牛奶你需要花多少钱呢?妈妈只给了你13元,那你能买到这5袋牛奶吗?一题多问且应用实际的经历过程,结合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更让学生加强了生活的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莉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2]刘雷声.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5).

[3]郭永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7(10).

[4]饶国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

【作者简介】

郭志均(1974~),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市黄埔区凤尾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应用题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