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歌的特点及其英译探索

2019-09-10李丹张曼君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6期

李丹 张曼君

摘  要:湘西民歌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国友人了解湘西文化的重要工具。现如今,湘西民歌的英译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译文没有再现歌曲的原有风貌,这会在外国友人了解湘西文化的过程中造成一定干扰。因此,为更好地向外推广湘西民歌,提高湘西民歌英译的准确性迫在眉睫。

关键词:湘西民歌的特点;民歌英译;英译策略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人民创作、传唱的歌曲。湘西民歌是湘西文化的结晶。湘西以其独有的地理特点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歌发展的沃土。这里的民歌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按照表达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风俗歌等等。这些民歌并不是由名家所作,也没有演奏于高雅的音乐厅,而是传唱在田间的劳作中、日常的生产中、与自然的斗争中。它承载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广大湘西人民群众的生活。

一、湘西民歌语言特点

(一)湘西民歌中土词的运用

湘西民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方言和土词,地方色彩浓厚。湘西方言和英语语言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大相径庭,势必造成两种语言之间转化的困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元素的丢失不可避免。因此,译者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最大程度地降低英译过程的文化元素的丢失,不仅要实现文化背景的再现,还要结合词语的发音和歌曲的音律等因素,让受众易于接受译语。

(二)叠词的运用

叠词属于汉语修辞重叠,在湘西民歌中被大量使用。叠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歌词创作中巧妙地使用叠词,能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增强韵律的作用,抒发了创造者真挚的情感,使歌曲具有強烈的艺术感染力。

1、“名词+双音节叠词”或“双音节叠词+名词”,属于“ABB”型或“AA”型。

如:山重重,山青青

万峰腾龙气雄浑

many mountains, green mountains

thousands of peaks are vigorous

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

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s in the mountain, tasting the wild fruits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s in a clear creek, bathing the baby hands

句中“山重重”“山青青”描写了山的风貌,表现出山的绵延和苍翠,一片辽阔,生机勃勃。叠词“重重”“青青”的使用,强调了山之多、山之青。“幽幽深山”“清清溪水”展现了大山里的静谧深远,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动词+双音节叠词”,属“ABB”型。

如:小背篓

晃悠悠

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dangling from side to side

“晃悠悠”描述了童年记忆中小背篓荡漾的场景,叠词“悠悠”把“晃”的动作拉长,犹如电影中的慢动作,展示出镜头里的每一个细节。

3、“形容词+双音节叠词”或“双音节叠词+形容词”,属“ABB”型或“AAB”型。

如:阿妹羞答答

阿妹心喜欢

she is so shy

and joyful from the bottom of her heart

甜悠悠、悠悠甜

小背篓中梦醉人

Sweet for a long time

Dream and intoxicating in a small basket

“羞答答”“蜜蜜甜”“甜悠悠”展示出阿妹丰富的内心活动,既害羞又开心。此时叠词的使用更是把这种内心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

(三)衬词的运用

衬词是民歌歌词里为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语气词等衬托性的词语。衬词的运用使得歌曲更加悠扬、音律感更强。衬词和整首歌曲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衬词在湘西民歌中也被大量使用,几乎贯穿所有湘西民歌。不同地区常用的衬词也不同,不同衬词的运用增强了各地民歌的地方特色。

如: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呦

写封的书信 与(也)姐带(哟)

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

with a lamp beside the tree

I write to my girl

I am going to join the army

例句中,衬词的加入使得歌曲的节奏感更加鲜明。每一处衬词的使用,都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湘西民歌语言中的修辞技巧

湘西民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借代

如: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个移花别处栽

if I’m not back in three or five years

please don’t wait for me and find another man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移花”借指“阿姐”,讲述的是从军的阿郎不知何时是归期,因不想耽误阿姐的青春年华,而劝阿姐改嫁。这表现出阿郎对阿姐深沉且无私的爱,以及阿郎高尚的革命情操。

比喻

如: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等

钥匙不到锁不开

I will wait for you to return

no matter for how long

like a lock waiting for the right key

此句将“阿郎”比作“钥匙”,将“阿妹”比作“锁”,深刻地表达出阿妹对阿郎坚定不移的爱,以及阿郎和阿妹爱情的坚贞。

如:家乡有条猛洞河

飞出一支神奇的歌

Mengdong river of my hometown

there flies a fantastic song

此句将“猛洞河”比作“神奇的歌”,展现了猛洞河的河水的欢跃,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湘西民歌的英译策略

不同的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人们不用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对而言,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他们表达情感更直接,而中国人情感含蓄。英语表达时习惯于先搭建句子的主干部分,在添加句子的其它成分,而中文表达习惯于先加入句子的修饰成分。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为达到减少英译过程中文化元素缺失的目的,译者可巧妙选择不同的手段,如直译、意译、音译,灵活处理。

(一)民歌英译要注重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行民歌英译这一活动时,若译者只注重表达歌词的原意,过度采取意译手段,因此忽略歌词原本的表达形式,如修辞手法的使用,会导致一部分民歌美感的流失。

如: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个移花别处栽

if I’m not back in three or five years

please don’t wait for me and find another man

句子“花”是借指女主人公,“别处栽”指改嫁这一行为。这句歌词是从军的男主人公不知何时是归期,因为不想耽误女主人公的青春韶华,而做了劝女主人公改嫁的艰难抉择。而译句中,采用意译的手段英译成“please don’t wait for me and find another man”,丧失了原来歌词蕴含的语言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歌曲的艺术水平。此时译者便可采取直译手段,以“形式为主”。

(二)民歌英译要注意歌词的音律

中文都是单音节发音,主要以元音结尾。而英语主要是多音节发音,单词有辅音和元音结尾,这使得中文发音和英语发音的巨大差别。因此,在民歌英译选词时,译者需要注意音律,避免以辅音结尾,否则会不便于译词的再次歌唱。

如:小背篓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晃悠悠dangling from side to side

译句“in the little back-basket”中以“back-basket”结尾,此处句尾包含辅音降低了译词的可歌唱性。

(三)民歌英译不可过度意译

意译在民歌英译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英译手段,它主张“以内容为主”,便于人们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有时意译会使译文冗长啰嗦,并且失去了被英译句子的表达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创的美感。一味地追求意译,便会造成误译。因此,民歌英译不可过度采取意译的手段。

如:小背篓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晃悠悠dangling from side to side

小背篓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圆溜溜neat and round

这两句歌词的英译采取了意译的手段,“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dangling from side to side”将“小背篓,晃悠悠”所表达的“在背篓中晃悠悠”的意思英译出来。接着,译者又采取意译的手段,将歌词的下半段出现的“小背篓,圆溜溜”英译成“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neat and round”。然而此时继续使用意译手段,译文就会使听者产生误解,因为“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dangling from side to side”主要指人在小背簍里晃悠悠的动作,而“in the little back-basket, neat and round”中的“neat and round”指代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应直接把“小背篓”英译为“little back-basket”。

(四)民歌英译中土词的英译不可忽略

湘西民歌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词,二者不可分割。湘西民歌中的方言土词折射出的是湘西的语言特色和民族特色。土词的英译不得当,会使民歌的民族特色失彩。

如: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呦

写封的书信 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with a lamp beside the tree

I write to my girl

I am going to join the army

译句中,没有把“姐”和“郎”这特殊的称呼表现出来,缺少了少数民歌的文化气息。提高土词英译的准确性,可加深外国友人对湘西民歌的理解。由此可见,土词对于民歌的重要性。因此,英译湘西民歌时,土词的英译也是必修课。

结语

湘西民歌是湘西人智慧的结晶,是湘西文化的重要部分,它饱含湘西人对生活的热爱。正如赵季平先生所说:“中国不仅经济要走出去,文化也要走出去。”湘西民歌英译便是湘西民歌走出去的渠道,我们必须疏通这一渠道,让湘西民歌得到良好的传承、发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雯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p. 36-37.

[2]   曹志耘, 语文研究, 2007(01): p. 42-47.

[3]   缑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4): p.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