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中的历史

2019-09-10朱伍金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歌历史

朱伍金

历史重要,读历史更重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盛,离不开自己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过程的痕迹。

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的语言表达,其中有一种最精美雅致的东西,它是人类语言里一朵芳香的奇葩,就是诗歌。今天,我要简单说说的,就是诗歌中的历史,确切的说,是我国繁艳又优美的诗歌中我们灿烂又悠久的历史。

诗歌这种优美雅致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中出现较早。被称为我国古籍的“三坟五典”的《尚书》中就说过“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说明了诗歌的出现,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后来,形成的最有名的古人的诗集,就是《诗经》。春秋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教授学生,所编的教材里,就有这部书,并由他增删整理过。同时,诗歌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孔子也有“兴、观、群、怨”的论述。兴,即“感发志意”,指诗歌的艺术感染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与“考见得失”,指通过作品可以了解风俗盛衰,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指通过作品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增强群体意识,从而可以起到加强团结的作用。怨,即“怨刺上政”,指批评、讽刺当政者的过失,促进朝政管理状况改善的作用。这部我國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极简极美的诗句,记载了先秦的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先秦的历史第一手资料,十分难得,十分宝贵。

我国的历史专著书籍中,最著名的,一是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的离骚”的《史记》。这是西汉时因李陵事件遭受牵连而被以宫刑后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成果。这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直下到作者生活时的西汉汉武帝时。另一部是北宋时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由政府组织人编写的《资治通鉴》。它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全书按年代先后由战国编写到了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朝。著名的史书,还有就是后来的二十五史。要知道、了解我国历史,这些书是必读的。

述事的诗歌:“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后蜀国主孟昶妃花蕊夫人徐氏),这样的国破家亡,谁的责任?黄巢要领导不堪忍受了的农民起义,何时发动,目标是什么,都可以从诗句中得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南宋与金议和,划分的界限,诗歌中也可知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南宋·陆游《书愤》),瓜洲渡,在淮水上。大散关至淮水,就是金与宋的分界。读这些诗歌,就能了解历史事件,且十分有趣。

反映历史现象的诗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南北朝佛教的盛行,诗歌中可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考中了进士,是多么的惬意呀!盛唐的富庶,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忆昔》)可以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偏安江南,苟且偷生的南宋政府,是不是很丑陋?“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是唐代的诗人陈陶的《陇西行》里的名子,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一个历史事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蕃和亲,友好相处了。结果是相互影响的现象出现了:胡风汉风并在,汉风化了胡风。这样的诗歌,妙不妙呢?

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也可从诗歌中得到。如对项羽的评价,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就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赞美并肯定了项羽是个大英雄。唐朝的杜牧也在《题乌江亭》里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里肯定了“人事犹可为”,这个大英雄振作起来,再来一次会如何呢,结果谁知呢?但也有人不同意此看法,如北宋的王安石,就这样写诗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就是说,你这个楚霸王,败得已经没有翻本的机会了,失败就是你的“收获”与结局。这些对同一人同一事件的诗歌间的争论,是不是很能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再如,人们对隋朝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事,是功是过,也写了很多的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唐·胡曾《咏史诗·汴水》),这就完全否定了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开凿运河是隋亡国的原因了。但也有很多诗人很公允的评价了此事,如与胡曾同时代的皮日休,他在《汴河怀古》里这样评价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开凿了这条大运河,但这大运河至到今天,南北千里交通都依赖它。如果当年的炀帝不那么奢侈腐化,贪图个人享受,那么他开凿运河的功劳,可以与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这评价,是不是很公道。

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中的诗歌,恒河沙数,诗歌里的历史,真的如诗如歌,如画如景,这里所举的例子,真的太微少了,只能挂一漏万。

诚然,诗歌中可以读历史,但读诗歌,要真正地读懂,没有历史知识,也是不行的,没历史知识而读诗歌,除了读着“不知味”之外,也许还会闹出笑话来。比如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里面有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的“三军”,你作何解?没有历史知识,会出问题的。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诗歌中的历史,好美!

2019.4.25   白象寺

猜你喜欢

诗歌历史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新历史
一个诗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