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

2019-09-10龙志雄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50期
关键词: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龙志雄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品德类学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也是深远的。为此,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渗透相关的心理学指导,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素质却起伏不定,为此,很多人对青春期的初中生常常冠以“叛逆”的名声。青春期的叛逆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青春期学生的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学形式激发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心理素质。对于教师而言,最直接的教学指导形式应体现在课堂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本身就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生的发展意义,并在课堂中进行相关的心理渗透,最终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成长的自信心

初中阶段以后,学生们的年龄渐渐成长,由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然,学生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化,并由此给学生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自卑、虚荣、骄傲、焦虑、抑郁等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为此,初中教师在授课中应为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一边识记相关的知识,一边进行自我改善,树立积极的人生心理态度。

例如,在“发现自己”这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当前部分学生的退缩与自卑心理现象,为学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个相当有自尊心的人,但是在学习中他一再受挫,导致这个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勇气和自信,但是这个学生有明显优于他人的优点,即热爱班级活动。在给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当一次“心理咨询师”,让这些“心理咨询师”为故事中的主人进行开导。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极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笔者则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统计和指导。如此,学生们针对故事中的主人翁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了侧面引导,使学生们明白无论学习或者其他,都需要以踏实、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长。经过上述事例的引用,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从而能够以良好的自信心去激发自己的潜能、掌握改正缺点的方法等,大大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

认识生命是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热情拥抱自己的生命,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爱惜生命,才会领悟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的价值观。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思考和认知,加上他们青春期的躁动和缺乏理智等,导致很多学生在遇到人生问题时总是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引,在课堂中让学生对生命有本质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学生们“认识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尽量从生活方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以生活为依托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意义,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珍视生命”这一节的相关内容时,我便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生活中常见的用生命守护世界的行为,其中有为守护森林而挨冻的工人,有炎炎夏日工作在一线的高架桥施工者,有不辞劳苦与疾病搏斗的医生,也有环卫工人与城市垃圾做着斗争等等,让学生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创造等。在学生们观看视频之后,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能说出视频中的人物为什么这么任劳任怨吗?在他们的身上,你们可以领会到什么精神呢?”之后,我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在学生的论述中,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逐渐明朗。除了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渗透,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活动。比如,我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们在敬老院开展探望孤寡老人的爱心活動,借助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更多的生命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们在成长中能够以意义去衡量自己生命的成长,从而使自己的品格能够逐步变得乐观开朗,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认识情绪,学会冷静处理人生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波动较大。一些表现较为明显的学生常常表现为情绪易怒、性格多变,还有更严重者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初中生的易怒心理应该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因为只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才会不让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指导,但尽量避免采用直观教条的形式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擅长结合动画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深思。

例如,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节的相关内容时,我便借助相关内容,向学生们介绍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情绪,理性对待事情的后果,以此来促进学生们对自我情绪的深入认识。如:著名的“误杀忠犬”的故事,我将动画版的故事播放给学生观看,故事的结尾令故事的主人后悔莫及。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误会了自己家的狗而失控杀狗的经过。在学生观看之后,笔者不做过多的解释,就听到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故事的主人太冲动了,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了自己家的狗;也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的主人不理智,不懂动物的秉性。在各种议论声中,不用笔者多言,学生已经明白了本节课的主旨。通过这一故事的导入,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情绪”的具体概念,知道了情绪对于我们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等,从而使得学生的理性、客观的品格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加深入的渗透。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视频或故事中领会健康心理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心理素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深切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才能创设出更加高效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唐萍,仲伟松.立足核心素养 达成三维目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反思三维目标融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112-116.

[2]钟晓琳,朱小蔓.主流价值通达学生主体生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8-23.

[3]刘文川.凸显学科价值 提升教学品味——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建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7):9-11.

猜你喜欢

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思品课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研究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应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