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性

2019-09-10王命辉

科教新报 2019年52期
关键词:组间组内分组

王命辉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体成员合作学习常常限于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共同体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学生学习共同体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

教师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怎样设计问题让共同体合作学习更有效?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二、分组的有效性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共同体合作学习被一些优秀学生掌控,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合作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发现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融洽。

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组间互补。

三、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共同体合作学习的效果,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共同体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他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共同体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總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分组合作→群体交流→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6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1A2、B1、B2、C1、C2六人。

2.自主探索一>群体交流十个人总结→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6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1、A2、B1、B2、C1、C2六人。

总之,学生学习共同体下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与同伴间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学习的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提高共同体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也就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组间组内分组
利用弹力带抗阻练习发展中学生力量素质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