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说阅读教学与思考

2019-09-10杜红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50期
关键词:品味新课标小说

杜红梅

2017新课标(以下均简称“新课标”)落地后,“任务群”“整本书”“项目式学习”等新鲜名词,让一线教师惶恐不安。面对还没有走入课改的学校,如何用好手中既有教材的同时,又能积极为即将到来的新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有必要将课标、教材,甚至高考放在一起,三位一体地探究之间的关联,深入思考新课标背景下的小说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一)如何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要让学习真正变成学生可为的一种能力,而非教师的大量讲解和分析。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的是学生的学,而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老师不能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量”二字,在学生学习中有疑惑的时候,教师的功能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可以适当地进行讲解和分析,韩愈不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是,我们要注意解惑的技巧,不要因为解惑而变成了老师简单的给予。

(二)怎么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指出“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的设置要做到“尊重文本,尊重学生”,设计要“注重实践,注重能力”。

(三)小说阅读教学属于哪个任务群?

新课标里面没有“小说”任务群这个分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说阅读教学就没有了,其实,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我们发现,小说阅读教学时融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中。

(四)小说阅读教学要完成什么核心任务?

我们以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例来做研讨。该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学生要在大量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进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甚至还能“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以求进一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五)教师如何组织小说阅读教学?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二、通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阅读在语文小说教学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阅读教学的执行者也应该具有一种扎实的阅读能力,譬如,对教材通读。

那么,通读教材我们可以读什么呢?

(一)通读单元目标

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小说阅读的教学在必修三和必修五,均出现在第一单元,共计两个单元。

两则单元提示语言表达样式一致,共三段,三段内容分别指向“单元内容、文体介绍、学习目标”。细读单元目标我们发现是各有侧重,如,必修三是“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其中“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与新课标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说法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小说阅读的教学要立足于品味“语言”,欣赏“形象”。塑造“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在必修五的单元提示里面再次指出“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二)通读文本

选文呈现如下特色:囊括古今中外,其中必修篇目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横跨精读和自读;选文多为节选,除《祝福》以外,其余篇目均为节选;均为经典之作,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思想深厚;语言风格迥异等。由此可见,编者在选择篇目的时候也是注重“语言”和“形象”,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说法是相吻合的,可见,教材的编写者要革新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革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学的重點不要偏颇,不要为了求新求奇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

三、聚焦高考,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以近三年的七套全国卷试卷为例,分析高考命题与新课标、教材的关系。

(一)考查的能力点以文本“分析”为主,命题注重“结合作品”“结合全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的文本意识。

(二)人物形象的探究始终是重点,这些问题的提法与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提法基本吻合。18、19呈现出从是什么到怎样的转变。

(三)关注小说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的赏析,这个与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是一致的,而这样的命题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五《边城》的课后练习第三题“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找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命题指向是相似的。

(四)19年涉及到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课后练习三探讨“风雪”与“情节”的关系是一致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高考命题的走向其实是和课标、教材紧密相连的,其实,同文体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不会因为新课程的推进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反,我们要能积极地去思考:经典背后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转变的不是对经典内容、核心知识的摒弃,而是要明确“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阅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景中获得丰盈的人生体悟。

猜你喜欢

品味新课标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倾斜(小说)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