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2019-09-10马正应岑星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过程考核教学模式改革

马正应 岑星

摘 要:《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其教学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论素质直接相关。根据《文学概论》课程既有理论思辨性又有实用趣味性的特点,本教改在教材的使用、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改革,更注重兴趣的养成,更注重过程性环节及其考核,做到有深度、有难度却又有趣味、有提高。

关键词:《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096-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16

Repor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MA Zhengying,CEN X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is a compulsory and obligatory course in the special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its teach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terary and theoretic qualiti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is course in bo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restingness, the reform was implemented in a series of innovation in the respects of the adoption of teaching book,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assessment,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orming of interests, learning process and assessment so that the course process the quality of profundity, difficulty, interestingness and promotionalit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cess assessment

一、背景和目標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征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1]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思辨的方式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文学和文学活动的本质、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逻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文学概论》全面阐释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2],即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作品即文学文本本身、文学接受活动、文学批评等。

一方面,《文学概论》是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思辨品格,对于训练学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直接以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为对象(包括作品的创作、鉴赏等具体文学活动),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3]也因此,《文学概论》教学容易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具体的文学现象及其鉴赏和审美,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文学基本理论却不会分析作品。因而,如何将理性与感性——即文学活动规律的理论概括与具体的文学现象如文学文本本身的鉴赏、评论乃至创作——生动活泼地结合起来,有深度、有难度却又有趣味、有提高,是本教改的具体目标。

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文学理论以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以及以之为基础的理论思索对学生的心灵和行为进行规范和教化,故而文学理论的教育也是人文关怀乃至终极关怀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王国维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4]《文学概论》课程实则具有这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此为本教改之最终目标。

二、要目和成效

本次《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个班的本科生为对象。《贵州大学关于全面推进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暨2018年本科教学工程立项申报的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文件要求,并根据《文学概论》课程既重思辨能力又重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具体文本的感悟的特点,本课程在教材的选用、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变。除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教学时间部分用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鉴赏和讨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布置大量的课后任务,包括经典原著的课后阅读、读书心得、案例分析、研究报告、课程论文的写作等,并以讨论、互动点评等方式有效检查,重重推进,形成驱动式、积极型的教学方式,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报告和讨论,完成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完成向能力培养课堂的转变、“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1.教材选用

贵州大学《文学概论》课程之前较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前后共出了5版,很长时间内在全国高校具有很大影响力。该教材在内容上全面而丰富,以十六章的编排,对文学理论学科的方方面面都尽可能地进行详细的梳理、介绍和分析。这是该教材的优点,但更适合54学时或更多学时的安排,对于32学时的课程而言稍显冗长,也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稍嫌沉重。为避免这一弊端,也为响应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从2017级起我们使用了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这本教材脱胎于前述《文学理论教程》,但在章节安排上更为简练,共分十章,如《文学理论教程》中的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和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不再见于该教材的章节目录。

因为该教材脱胎于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又为着训练学生的比较性研究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两本教材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编排差异上做了一定的引导性的对比讲解和讨论。比如,原教材第四章关于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内容,马工程《文学理论》做了很大的改动和编排,就二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在课堂上进行了专题讨论。如对细目“文学与非文学”内容的取舍进行了讨论。又如前者在“文学接受”中有“期待视野”等接受美学的内容而后者只提到“意义空白”等内容,为什么?如此的讲解和讨论,对于学生的比较视域、比较思维和比较研究能力具有提升作用。

2.过程性环节

如前所言,《文学概论》课程既有理论思辨性又有实用趣味性,既枯燥又有味,如何将理论性变得有趣味、将趣味性变得有思辨,使二者结合起来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深度、有难度却又有趣味、有提高,成为本教改的第一要务。为此,本课改选取了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写作和讨论。如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选取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为材料阅读题,高考結束后作者一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作者不会高考阅读题”。结合教材“导言”内容,第一堂课即就此现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争论进行讨论并布置学生课后案例分析写作,引导学生就《文学概论》“为何学与如何学”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和热忱,取得了明显的入门效果。同样,在整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之际,结合教材“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内容,以“对当下网络文学现象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写作和讨论,为学生在将来更进一步关注、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埋下了伏笔,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收尾效果。

《贵州大学关于全面推进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暨2018年本科教学工程立项申报的通知》要求“课程改革要合理提升学生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深度,消灭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建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的‘金课’,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任务并有效检查,督促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学习。要严把质量关和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过关的情况”。依据文件要求,本教改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布置了大量课后任务(主要形式为课后拓展阅读和写作),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上述第一堂课及最后一堂课的写作和讨论即为两例。

课后拓展阅读对象为与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书目,每一章节均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并提出阅读要求。比如,第一、二章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故布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课后阅读对象,要求学生思考“美的规律”的基本内涵并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他章节的对应拓展阅读书目及要求如下:第三章——康德《判断力批判》和鲁迅《摩罗诗力说》,要求理解美的“四个契机”;第四章——康德《判断力批判》和钟嵘《诗品》,要求思考审美与功利的关系;第五章——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要求理解灵感的来源,把握神思和迷狂说;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要求思考艺术形象的特征,理解黑格尔的典型思想,考察意境理论在中国古诗词中的表现;第七章——刘勰《文心雕龙》,要求理解缀文者与观文者;第八章——刘勰《文心雕龙》,要求重点掌握其“论说”内容,并在之前的阅读基础上整本读完;第九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和钱钟书《七缀集》,要求思考文学的自觉与风格;第十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要求与教材进行比较阅读,作为整个文学理论的回顾。

为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行适当的检查,检查结果直接与最终的综合成绩挂勾。检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教学至相关内容处随机抽查,二是以专门时间进行特别检查。通过课后拓展阅读的方式,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扩展了视野,增强了基本理论素养。这些进步在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中有直观的体现。

课后写作和课堂讨论二者相互配套呼应,前一周就相关主题安排课后写作,下一周就该专题发言讨论。具体如下:第1—2周,对应于教材的导言部分,以《一种美味》引入高考阅读题及其引发一系列现象写作案例分析并讨论;第3—5周,对应于第三章,围绕文学与非文学的判断标准,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学材料,写作研究报告并讨论;第6—7周,对应于第四章,收集、整理与分析“艺术真实”的相关文艺素材,写作研究报告并讨论;第8—9周,对应于第五章,自选题目写作“文学创作”的主题报告并讨论(本次书面材料以小组总结的形式提交);第10—11周,对应于第六章,以“境界(意境)”为中心写作《人间词话》读书心得并讨论;第12—13周,对应于第七章,结合具体文学活动,写作“文学接受的创造性”课程论文并讨论;第14—15周,对应于第八章,收集中国以诗论诗式的文学批评文体并加评述,写作研究报告并讨论;第16周,对应于第十章,写作“对当下网络文学现象的思考——从高雅与通俗文艺的角度谈起”课程论文并提交。讨论以班级分组为基础进行,每班分8组,每组约7人。讨论方式分两种:前半学期为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汇报约10分钟,其他同学提问、相互讨论,教师穿插点评、答疑并总结。后半学期,第1组向第2组提问,第2组回答并相互讨论,而后第2组向第3组提问,第3组回答并相互讨论,依此类推、轮回,教师穿插点评、答疑并总结。

学生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有提前准备好的底稿为基础,因而显得有的放矢,信心满满;教师穿插点评、适时引导思索兴趣和讨论方向、答疑并总结,故不会出现“学生代老师讲”的错误倾向。在讨论中,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时更会出现一些思想闪光点。比如,教材第六章认为诗歌的艺术特征有三:第一,强烈的情感;第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第三,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在讨论中,有同学质疑第二、三点的准确性,认为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凝练而跳跃的语言和结构、富有音乐美的节奏和韵律,并具体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无论教材的表述是否有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质疑和所给出的答案是否中肯,但学生在讨论中体现出来的阅读积淀、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概括来说,以上环节涵盖了学生的读、写、说三大板块、三种能力。读,即教材阅读和每个章节开出的拓展书目的阅读;写,即平均至少每两周一次的书面写作;说,即课堂讨论、互动、点评、提问与回答等。三者重重推进,相辅相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最终提高学习成效并提升综合能力。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比如PPT的精心制作、具有代表性的短小音频、视频的播放与点评等,一方面可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直观地介绍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总体来说有利于趣味性、启发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另外,建立专门的班级课程微信群,用于课后继续讨论、互动、答疑、学习材料的分享等,即便在整个课程结束后仍可继续起着课程交流平台的作用。

3.考核方式

本教改不采取一卷定成败的方式,也不采取以往平时考核占比重小、期末闭卷成绩比重大的方式,而是以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各占50%的比例来计算成绩即综合成绩。故而上述平时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和常规过程评估和考核尤为重要,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督促学生的课后努力。具体来说,除了常规考勤外,过程考核包括:(1)写成书面形式的读书心得、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和课程论文;(2)课堂上的报告和讨论;(3)预排或随机的问题回答和互动(包括课后拓展阅读情况的检查)。书面写作及其考核和点评以及课堂报告和讨论平均每周两次,问题回答和互动为每周惯例(其中,课后阅读情况的检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

如此密集的安排和考核,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是不小的挑战,但有利于督促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学习,更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上述各项考核纳入最终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或独立发言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更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总之,教学模式不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向“以學生学为中心”转变。比如其中的课堂讨论不仅仅是单纯的互动,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训练了在特定情境下文学语言、文学理论的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可能摩擦出思想的火花,比如课后写作的质量因课堂讨论而得以提升,最终来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

《文学概论》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5]涵盖文学发展、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等方面,且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学说千头万绪,所要求的阅读量极大,不仅要求理论方面的大量阅读、理解和掌握,还要求文学文本的阅读和批评,在短短一个学期32个学时里讲透、学精殊为不易。本次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与往年相比并无提升,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概论》内容广博,一时半刻难以全面掌握,不易取得高分;另一方面是讨论、互动环节占据了较多时间,教材部分内容只能作引导性的讲解。虽说《文学概论》学习的关键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广泛、深入地阅读、讨论和研究,而不应限于教材,但如果能够兼顾二者而不顾此失彼当为最佳。

在过程考核上,上述环节作用甚为鲜明,其成效也有良好反映,但五十余人的班级人数较多,故仍有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或没有机会发言,部分学生所提交的书面写作仍不尽如人意。其对策当然是一对一地针对性解决,但正因为人数较多而难以实施而只能泛泛提点,所起作用并不明显。另外,过程考核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且人数较多,比如其中至少每两周一次的书面写作的批改和反馈,使得教师任务繁重。时间上来不及具体、详细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进行反馈,只能作代表性的评议和引导性的总结,同时也可能因为次数众多和数量庞大而产生误判的不公平现象。在对策上可以引入研究生助教,一方面,助教可承担部分评阅、写作反馈乃至具体琐细的课堂记录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另一方面,助教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研究生自身也因此得到教学训练甚至专业训练。

总之,本次《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之处,但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有深度、有难度却又有趣味、有提高的目的,总体上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对今后的文学课程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6.

[3]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4] 王国维.王国维集: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

[5]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过程考核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日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期报告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方式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