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渗透人文精神与品德修养途径

2019-09-10周安源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心理健康作文

周安源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伴随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能力发展、文学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完善人格、塑造生命的过程。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科育人、课程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作以探究。

实施的必要性

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心理素质从幼稚向成熟发展,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心仍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发心理发展上的种种困惑与矛盾。如在与长辈相处中,他们经常会出现诸如逆反、烦闷、不耐烦等情绪;与同学相处中,他们则常常出现诸如自私、嫉妒、不合群等现象;胆怯、焦虑、苦恼、自卑也是这阶段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复杂,但又不会轻易表露出来,这些心理问题变得复杂多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理念,充分说明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与实施的必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从语文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心理特点、思維习惯,积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育平台,在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学生心理需要,在教学上帮他们建立良好心态,弱化不良心理因素,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引领。

实施的可行性

小学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数百篇课文不仅为学生认知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品质优化创设了有效的平台。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可行性:一是语文课程的广泛性。小学语文课程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因素,就能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草原》《索溪峪的“野”》等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一次成功的实验》《陶罐和铁罐》等课文可加强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尊严》《梦想的力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山中访友》《最后一课》《丑小鸭》等课文可让学生体验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同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二是语文课程的濡染性。语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教材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其濡染性。即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通过分析词句的内在意义和人物行为以及赏析优美的环境描写,发挥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对人物产生“共情”,对文章产生“共鸣”。《乌塔》中外国小女孩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给那些“温室里的花朵”带来深刻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钓鱼的启示》《去年的树》等经典选文中诚实、守信的主题为培养学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实施的主要途径

坚持以生为本,营造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和谐民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应该是呵护、欣赏、温馨的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拉近距离,活跃思维,激发潜力,心理体验,心灵碰撞的课堂氛围。如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建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质疑、探究过程充分发表意见与想法,教师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到学生,有时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恐惧、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到课堂氛围,影响到学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个体差异,理解个体心态,积极引导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构建多样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①以阅读教学为阵地,塑造健全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可创设开放性教学氛围,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经常把读书、辩论、讨论、感悟、交流引进课堂,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让他们在“心灵自由”的阅读活动中发表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见解;也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诵读、声情并茂的描绘,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催化心灵感悟。如教学《长城》,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巧妙地将教材处理为四个板块,让课堂教学沿着“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民族的长城—世界的长城”这一线索层层推进,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吟咏,充分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领略长城的世界奇迹,从而激发学生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读《梅花魂》,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老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心……。

②以作文教学为切人点,疏导学生情感。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途径之一。教师要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命题作文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那么学生在作文中就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教师则可以透过作文及时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例如,在作文中学生会表露出一些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厌倦,对家长的抱怨,对老师的不满等等,教师一方面可找学生谈心,也可在他们作文本上写一些勉励的话来引导他们,如“学习之路会碰上许多的困难,有时的确让人不快乐,老师理解你,但更希望你努力克服它!”“成长路上总会有委屈,老师理解你”;有时,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家庭环境不好而自卑、胆怯的心理,教师除了可以在他们的作文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外,在教学中可多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找回自信。

③以综合性活动为载体,丰富人文素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以综合性活动为载体,在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锤炼,提升人文素养。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懂得协调,在与他人、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增强应对能力;其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诸如演讲、朗诵或是演小品、情景剧等展示、汇报活动,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为学生提供增进合作、增进情感的互动机会。尤其是平时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在任务的驱使下,在那些活跃的学生的带动下,他们渐渐融入集体中,从而形成适应环境、开放开朗的心理。第三,综合性学习也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或性格特点,引导他们组成小社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入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表现的欲望空前迫切,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渴望与他人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所以,语文教学应适时引入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尊重的评价语言:“你真会读书、你很会倾听”真诚的言语鼓励;老师亲手剪裁的红五星精彩的实物奖励;“握握手、摸摸头”温馨的体态手语……这样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如《半截蜡烛》是一篇剧本,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增加对剧本的理解。在展示汇报中,一个小组里有一个女孩由于紧张,忘了几次词,因此她的脸红了几次。老师关注到这是一个腼腆的女孩,平时在课堂上几乎是不举手发言的。各组表演后,老师大声说:“老师觉得今天有个同学表现特别出彩。虽然说,她‘脸红’‘忘词’了,但是她坚持下来的那份勇气是最可贵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她的名字并为她鼓掌。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她明顯活跃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评价的标杆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性,抓住时机引入鼓励性评价,有机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自信与勇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结束语

利用学科阵地,有机渗透,巧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它对如何关注生命成长,如何塑造健全人格,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学科教师若能善于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用语文本身的丰富、深邃,去感化、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世界,定能实现学科教师走向更广阔的价值提升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育督导室)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心理健康作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