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日本的沉默文化看校园霸凌问题

2019-09-10王菲吴旻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日本

王菲 吴旻

摘要:一直以来日本都被认为是一个沉默少语的民族,并且在国际间的交流协作、两国民间交往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崇尚沉默的民族特性。本文以“日本的沉默文化”为研究视点,从日本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为切入点,分析在沉默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校园霸凌问题形成的原因、实态和现有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日本;沉默文化;校园霸凌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102-02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敬畏语言的民族特性造就了日本普遍共有的沉默文化。而在沉默文化的支配下,产生了一直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即校园霸凌问题。要解读分析校园霸凌问题,需要从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切入。比如,从沉默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校园霸凌问题产生的根本,并使得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变得可能。

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国土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相对比较封闭。4世纪左右由大和政权统一,形成了结构较为单一的大和民族。因此民族内部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的相似性使得信息传递的双方处于共通的信息环境,很多信息是大家共知共享的,大家认为彼此心灵互通,即使不说出口也能明白对方的心情。久而久之就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奠定了文化基础,使得日本人内部有了即使沉默也能意会的默契。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之外,还受到了强调和谋求集团内部协作意识的稻作文化的影响,为了保持各个集团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压抑个性、放弃自我主张,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也就是推崇至今的“集团主义”观念。这也是大和民族“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为避免冲突,集团内部的成员压抑谨慎,生怕多说或说错而打破集团内部的和谐,又出于对集体归属感的追求而害怕被集团抛弃,力图保持与集团利益相一致。所以他们大多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选择沉默。总而言之,集团主义使本就不喜张扬的日本人在一些场合更加沉默。

2 对语言的敬畏与沉默文化

此外,古代“言灵信仰”是造成日本民族“沉默”特性的又一内在因素。所谓“言灵信仰”,是指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相信,说出的话能对现实事物产生影响,根据话语的好坏,会发生吉事和凶事。在《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有这样一句诗:“しきしきの日本の国は言葉の幸はふ国ぞま幸くありこそ”,意思是:日本是一个“言灵”带来幸福的国家。这种“言灵信仰”对日本民众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也使得他们对语言充满敬畏。收录在《万叶集》中的和歌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秋津島大和の国は神柄と,言葉挙不為国”。意思是日本是由神统一的国家,神明早已洞察一切,用不着庶民多嘴多舌,对任何事都应保持沉默。

除此之外,在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许多谚语中都能体现出这个民族崇尚沉默的思想倾向。如:“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口は災いの元(祸从口出)”、“沈黙は金(沉默是金)”、“言葉多きは悪し(言多必失)”等等,都反映出日本人不但不喜多说,更觉得多说会带给人一种消极、不利的感觉。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歌词、广告中,与“黙る、黙々(均为汉语中“沉默”的意思)”相关的词汇都被广泛使用着,似乎大家都倾向于以沉默为一种美德,夸夸其谈本就被认为是处世大忌。

3 沉默文化與校园霸凌的现状

这样的沉默文化一直以来都支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并潜移默化地将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部分。就比如与沉默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校园霸凌问题”。“霸凌”在日语中称为“いじめ”。200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其下了新的定义:通常是在熟知的人之间发生,在学校则表现为同学之间。其次,“いじめ”通常是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及物理的攻击,使受害者感到精神痛苦。其对于男性最主要表现为辱骂、嘲笑及殴打等,对于女性则最主要表现为孤立、无视、辱骂及嘲笑等。最重要的是,调查发现校园霸凌的特征为:(1)当事人受到霸凌却不发声;(2)为了不使自己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而伙同其他同学对极个别同学进行霸凌;(3)大多为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集团,对其中的一个成员进行霸凌。据调查,2016年日本全国中小学经过确认的“霸凌”事件比上一年增加了9万8676起,达到历史新高32万3808起,因霸凌自杀的为10人,而在这些事件中受害者主动告知受到霸凌的比例为百分之十左右,这无疑揭示出校园霸凌问题的严峻现状。

在众多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受霸凌者很少会主动向老师父母诉说情况寻求帮助。分析发现,受霸凌者通常有这样两种类型:(1)性格内向、个性软弱不敢言,给人一种可以随意欺凌的感觉,多数受到霸凌时只会一言不发地忍受。因从小受到“沉默即是美德”的教育,使孩子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习惯沉默、习惯忍耐的想法,又不愿意给父母老师添麻烦,从而选择了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这一切,直到被心理压力击垮的那一天,他们痛苦地以自杀这一行为结束整个霸凌事件。(2)个性突出,特别与众不同,与集团整体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类”,受到集体的孤立。这种类型的受霸凌者也包括因身体上有残障等看起来异于常人的孩子。非常重视“集团主义”的日本人当然不能忍受自己被集团所抛弃、排斥,加之校园霸凌“集团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受到集体孤立后的受霸凌者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或心灵遭受创伤,严重时会选择自杀。从霸凌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目击霸凌事件时最普遍的态度都是“事不关己,选择无视”。在日本的这种“霸凌”的模式中,很明显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即谁如果独树一帜,谁就会受到排斥。这种意识更多地左右着袖手旁观的大众,而非恶霸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霸凌事件采取旁观态度的学生人数也呈现增长趋势。原因是随着心智的成熟,大家更能感受到存在于集体的这种“默契”:如果在集体中不追随多数人的意见,你就会被排斥,而一旦受到孤立的学生,很难再融入整个集体。谁都不想成为“特别”的那一个,所以只能尽量保持沉默。

4 应对校园霸凌问题的举措

综合比较日本国内的校园霸凌事件之后可以发现校园霸凌实际发生件数与报告件数不符。了解被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之后老师和家长开始变得敏感,短期内会采取很多措施。但随着某一事件的结束、时间的流逝,几年之后对于校园霸凌采取的行动就减少了。其中不乏有一开始致力于解决校园霸凌事件的老师调职、学校进行的试验因为种种阻碍没能持续进行、家长逐渐变得不关注等原因。而一旦媒体和大众的焦点转移之后,对于还在发生的某些校园霸凌事件的认知件数就会变少,报告件数则更少,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这都是不利于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还有,发生校园霸凌的场所最多的是在教室。趁老师在办公室办公、休息的时间,对班内学生进行暴力方式的霸凌,或者干脆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集体孤立一个同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说某个人的坏话、捉弄别人等。所以我认为像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注意到集体中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对受霸凌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约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等,促进集团内部的和谐,并且在学生们自然地言行举止中感受他们对于彼此的态度,观察集体内部是否还有小集体等,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尽早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更多的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家长也非常有必要了解校园霸凌问题的存在和其严重性,应当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用沉默解决,而是应该和父母老师商谈等,积极地培养孩子与家长间的信任感。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媒体能够更多地关注校园霸凌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妥善合理的方式解决,让更多受到不幸遭遇的孩子相信把自己所经历的事件说出口并不可耻,而且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能够有效地解决,带给他们脱离苦海的信念。而不是在社会、媒体、学校各种不作为之后让孩子们疲于告知,最后以死来诉说自己忍受已久的痛苦。

5 结语

日本人沉默的民族特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對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会突然消失。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样的沉默文化与日本一直存在的校园霸凌问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日本普遍存在的校园霸凌问题。我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吸取他国经验的同时更好地看待和解决存在于中国的校园霸凌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静萍.日本人“沉默寡言”的文化背景[J].山西大学学报,2000,23(3):96-98.

[2] 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2013,36(2):188-189.

[3] 李朝辉.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J].思想战线,2006,32(1):111-117.

[4] 王育虹.跨文化交际中“沉默是金”的日本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4):92-95.

[5] 王韶霞.理解跨文化传播中沉默的日本人[J].文化纵横,2014(376):78-79.

[6] 张纪浔.喜欢沉默的日本人[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6):29-32.

[7]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6):233-234.

[8] 靳海涛.いじめ现象产生原因[J].科技信息,2011(33):397-398.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