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多联课程体的设计及实施的研究

2019-09-10邓春伟

理论与创新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互联网+互联网

邓春伟

【摘要】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法方式的改变,培养目标、知识框架的多课程之间关联,建立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该多联课程体建立,增强课程之间联系,提高理论-实际之间的关联,在教学效果上有明显的改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步走,理论是基础、应用是手段、实际应用是目的,满足我们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提出“互联网+”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及时地审视专业建设思路、培养目标、知识框架和课程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经典——主流——发展”的关系,提升师资发展、专业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

目前,在全国不少工科专业中,已成功运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但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却大多套用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其突出问题如下: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各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本科教育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毕业以后去向如何,均模糊不清。

(2)课程设置学科性强,是普通本科模式的翻新型。

(3)教学方法落后,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考试方式单一,考试以笔试为主,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工科专业的实践,采用多联课程体培养学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鉴于此,本课题引入“互联网+”多联教学体教学理念,选择行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旨在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2研究目标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

(2)在课程体系上,由学科型、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转为面向应用本科、面向市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需求的多联模块化课程体系。

(3)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理论基础的夯实、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长的协同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

(4)在教学方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满堂灌、单一测试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项目实施

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的实施与研究,我们从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行动策略、途径方法、评价方法等五个方面组织实施。

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它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教育问题,对教学观和学生发展观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教育理论重视培养人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培养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人,要培养人们在多元价值取向下的判断选择能力,由此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以上的思想、理论、方针从宏观整体上指导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研究目标定位,行動策略的制定和途径方法、评价方法的形成及构建。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多元发展且具特长鲜明的学生。学生是开发潜能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教学的特色,多元发展的教师的建设最终结果都必须体现在学生多元发展上。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时代新人。

以教育质量为本,以点带面地提升专业办学的水平。

4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研究实施的行动策略

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的行动策略是指课题组和计算机学科教师为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任务而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策略。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的行动策略有以下五条:

4.1目标导向策略

“目标导向”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以目标为导向,激发计算机学科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改革意识,坚定以多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逻辑潜能的信心。

其二,以目标为导向,使计算机学科教学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多元的教学理念,明确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潜能,促使学生发展的目标。

其三,以目标为导向,促使计算机教研组和参与研究的教师明确开发学生潜能的任务,制订计算机学科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子课题项目,实施的计划。

实施“目标导向”策略,能够营造计算机教学开发学生潜能研究的良好氛围,将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要求转化为学科开展学生潜能开发的教学行为。

4.2整体发展策略

“整体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计算机学学科开发学生潜能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潜能开发同步发展,相互支持,整体推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其二,是指由以往前序课程、后序课程的简单链接,变成关联多个老师进行课程的整体的开发,互为弥补,整体推进,促使课程。

其三,是指多方向一起发展,注意沟通交流,共同开发潜能,整体发展。

实施“整体发展”策略,有利于纵向衔接,横向比较,加强沟通交流,促进计算机学科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的实施和推进。

4.3重点突破策略

“重点突破”策略包括两个层面:

其一是指年级层面的重点突破,根据社会需求和各年级课程设置的特点,选择16学生作为试点年级,开展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研究。待这一试点年级在研究上积累一定经验,形成一定成果,获得一定突破后,再增加试点年级,扩大试点范围,继而在全校进行发展研究。

其二是指学科层面的重点突破,根据我院各学科的原有教学实力和各学科的不同现状,选择计算机学科作为试点学科,开展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作为学校中的重中之重的试点学科(计算机)。计算机学科的研究一旦形成特色,规律和经验,便可以向其他学科推广。

实施“重点突破”策略,能够集中学校中有限的师资力量,它能集聚物力、财力,提高开发潜能研究的效率。

5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途径方法

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指研究者用以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研究时所采用懂得方式和手段,是实现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目标,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潜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必须根据学生潜能开发的目标、策略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方法,而主要的途径方法是以下三种:

5.1创设情境法

教师要以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数理潜能、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开发,其个性特长才能得以多元发展。

运用创设情境法的几种途径方法有:

其一是创设质疑情境,激励创新(造)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教师采取各种方式给予解答,只要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主动地质疑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得到强化。

其二是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创新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我们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积极创设可供学生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其三是创设交流情境,提高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学生在独立思考计算机问题的基础上又有了合作学习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2激发兴趣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开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运用激发兴趣法的几种途径方法。

其一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计算机是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计算机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還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我们的计算机课堂里,教师们把计算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计算机贴近实际,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计算机,因而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其二是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点我们教师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学习合作中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开阔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在愉快的自主参与学习中,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5.3小组合作法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利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学生反映对此教学方法非常欢迎,真正体现自主。实验教师也认为,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的潜能真正得以释放,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小组合作法完全适用于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潜能的研究实施。

6结束语

将“互联网+”融入到教学生活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知识认识程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者在学习的方法和方式上采用多元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及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01。

[2]刘熙瑞等,《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01。

[3]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4]冯大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有的进展与未来的突破.教学与管理,2008(4)

[5]王爱萍.Blog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10)

基于新工科指标维度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GBE1317013 。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互联网+互联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