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生动”的水墨课堂

2019-09-10吴秋萍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吴秋萍

【摘要】笔墨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亦是“个性”的表达。既要传承中国水墨画的深厚底蕴,又不能丢了学生天真烂漫的个性。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精神世界,寻求他们的喜爱事物作为支点,运用媒介使学生对笔墨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向于传统画学的渗透,注重欣赏的选择性,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对传统画学的表现力与鉴赏力。

【关键词】气韵生动 传统文化 笔墨精神 个性表达

中国水墨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为大众所喜爱,是因为它的静、慢、淡、雅。而以往的水墨课程,教师示范每一笔如何运笔后,学生在按程式依葫芦画瓢的过程中,兴趣却日益消磨。石涛先生在他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写道:笔墨当随时代。在笔者看来,笔墨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亦是“个性”的表达。既要传承中国水墨画的深厚底蕴,又不能丢了学生天真烂漫的个性。我们应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追求“气韵生动”的水墨课堂!

一、个性表达,体现传统笔墨之“动”

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传统水墨画课程是学生既感兴趣又望而却步的课程。低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但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是学习水墨画的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让我们陷入一个难以突破的窘境,止步于教师无法大展拳脚地教与学生无法得心应手地使用新技能。如果单一地传授用笔、用墨的基本知识无异于抹杀学生对传统水墨画的兴趣。那么,如何把童趣想象与传统水墨技法有效结合,就是突破传统水墨教学的重点了。下面以课堂实录《水墨画树》解析水墨教学的一点创新。

(一)课堂实录:认识古柏

师:今天,我们去苏州的光福镇走一走。那里的司徒庙有四棵生长了1900年的古汉柏树。它们的名字分别是:清、奇、古、怪。

由一名小小介绍员来讲解四汉柏的特征:

清柏:它的枝干非常挺直,像独立的仙鹤。

奇柏:何所谓奇?就是曾经被雷劈过,所以它是一个秃顶,但是它的树枝,折而未断,生命力极强,真是个奇迹。

古柏:它的树纹一律向左扭曲,就像被拧着的毛巾一样。

怪柏:它天生非常怪,卧地而长,形状就像一个“之”字。

吴冠中画古柏树:

(1)讲述关于吴冠中与“清奇古怪”的故事。

(2)欣赏吴冠中画“清奇古怪”的作品。

师:你觉得大画家吴冠中画的柏树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画的树线条很特别,像是在用毛笔写诗。

师:还是一首雅致的抒情诗,表达画家对古柏树的喜爱之情!

(出示课题——水墨画树)

师:老师也临摹了一幅吴冠中先生的画,同学们想看吗?(作品中含课题)

在新授课环节,学生课前准备:运用调查表的形式,各小组有目的地欣赏、分析吴冠中的作品是如何用墨、用笔、用色和构图的。

1.墨法研究

师:课前同学们带着问题,分组欣赏、研究了吴冠中的作品。请小组代表汇报,画家是如何用墨的?

(生PPT展示调查表,代表回答)

师总结:上一课《水墨画花》中讲到了墨色的变化,这一组的小成员很轻松地找出了作品中的墨法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2.笔法研究

师:两幅画家吴冠中的作品,树干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代表来汇报画家是如何用笔的。(生PPT展示2张调查表,学生汇报)

师:画家用了两种不同的运笔方式——没骨法、双钩法。(微视频示范)

师总结:没骨法,侧峰用笔直接,用墨色画成枝干;双钩法,中锋用笔,左右或上下两笔勾画出枝干。

学生初试作业:选择没骨法或双钩法,尝试用笔墨画一下树干和树枝。

作业反馈、讲解:画后面的枝干,我们可以穿插过去,这样就有前后遮挡关系了。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画出后面的另一棵树。

3.研究用色

对比:画家吴冠中和齐白石两幅主题相同的石榴作品,看看画家用色有何不同?请小组长汇报结果。

视频欣赏:“上色”视频。

发现:吴冠中先生作画时,整个画面会使用一些黄色、绿色、红色的点,这些分布在画面上的点一下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教师让学生自制小工具,发现笔墨之趣。

师:这些有趣的点和色块,如果用我们自己做的一些绘画小工具来处理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师:你的自制小工具是用什么做的,可以借老师试一试吗?

(师出示已经画好的树干,沾上颜色,印出梅花的图案)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工具,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创意!

师:其他同学带了什么不同的小工具?带上你的小工具,给我们展示一番吧!(请4个学生在长卷上创意上色)

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分别使用了什么工具?是如何使用它的?

生1:我用的是自制小噴壶,小喷壶里的水可以调制成自己喜欢的颜色。

生2:我用的是海绵,可以随意涂抹出树冠的颜色。

生3:我使用了两支毛笔,一支沾有颜料,敲击时,滴落下来的形状像极了一团团的树叶。

生4:我制作的小棉球,可以自由组合成梅花、琵琶等形状。

4.构图研究

师:小组代表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吴冠中他是如何构图的?

(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画家表现树的时候,他对树的树叶、树干、树枝(带花、带果的部分)、树根进行特写,突出要表现的主体,让画面形成一种气势!

(二)设计意图

1.设计意图1:吴冠中与学生

导入部分以画家吴冠中为引线,贯串整个课堂。创设的情景就像是这个和蔼可亲的中国大画家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光福的司徒庙,听着他讲解“清奇古怪”这四棵古汉柏树的来历与故事。他在四棵古汉柏下悠悠地写生,而学生围坐在这位画家爷爷的膝旁,感受着自然的造物之奇与画家的画笔之神。

2.设计意图2:吴冠中与水墨

画家吴冠中的水墨除发挥水墨本身的韵味以外,常有各种粗细、形状、动感不一的墨线。如他的代表画作《春如线》,你看到的不是山水,亦不是静物,是点、线、面与色彩的结合。点可以是葱郁的,可以是疏朗的;线可以是婉约的,也可以是奔放的。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所以拿起笔来不是先学作画的规矩,抑或掂量内容、造型与风格。他的这种返璞归真,看上去如信手涂鸦般的随性,让学生产生我也可以这样画的共鸣。利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带给学生的那份自信来解析水墨画最为合适。

本课运用调查表的形式,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各小组分工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分析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用笔、用墨、用色和构图的。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分享各组的成果。

(1)用墨:利用迁移上节课的水墨知识,回顾墨法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2)用笔:通过比较两幅吴冠中的作品,发现树干的表现方法有没骨法、双钩法。

(3)用色:对比吴冠中和齐白石两幅主题相同的石榴作品,解析吴冠中用色的不同。

(4)构图:解剖吴冠中作品的构图形式。如特写、满构图、突出主体等。

3.设计意图3:水墨与学生

通过视频欣赏、构图研究、学生自制小工具等环节,把童趣想象与传统水墨技法有效结合,突破了传统水墨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亮点在于水墨上色时设置综合的笔墨表现玩法:利用自制绘画小工具感受彩墨的乐趣,如海绵、喷壶、棉球等进行点、滴、染、甩、弹、喷、擦,有效激发低龄段学生对水墨的兴趣。由此,难点也变成了本课的亮点,让传统的水墨变得更有趣味性。在传统水墨画与可爱的孩童之间,需要一个或多个像绘画小工具这样的媒介,使彼此之间的喜爱最大化、扩大化,才能让传统课程“动”起来,无障碍地在稚嫩的心田里生根發芽。

二、欣赏的选择性,延展传统画学之“韵”

在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欣赏贯穿着整个课堂。课件中大量的图片欣赏,有时令学生如走马观花般无深刻性,美术教师应有目的地引领学生去赏析,感知与体会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的第一课《四季的色彩》,网络上、配套中的课件,关于色彩这一课的欣赏图片可谓琳琅满目,有非常多四季风景图片,学生、教师范作等。如果在课堂上播放一遍图片,一张张去欣赏,就没有时间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取舍,使之与本课预设的目标、环节相融合。

由林风眠的国画《金秋》展开,谈及画家林风眠,笔者利用吴冠中先生做旧知迁移导入。之前我们学习了吴冠中先生的许多大胆用色的国画技法,学生们记忆犹新。而国画《金秋》的用色明亮,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解析作品从而去了解画家林风眠,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更像是开拓者或先驱,抑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这种创新来源是什么?这时,笔者讲了一段关于林风眠成长的经历。他在法国巴黎留学时学的油画,这使他对中国画的理解、画风都有了改变。这个小故事由作品延伸,学生听了故事,感慨于这个“融汇中西文化于一炉”的大画家,反过来细细品味这幅作品。一闪而过的眼神也因一个小小的故事而变得绵长。通过引出色彩的技法,指引学生去观察图片中的光影对比。问树为何呈现红如火烧般的颜色?它其实是强烈的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投射下来的光影。而后,教师参照画家作品,示范用点彩的方式表现树的光与影,先解析画家作品再进行示范,一步步剖析,这犹如谜团慢慢被揭开,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理解了国画色彩运用的不同技法,也真正理解了林风眠与中国传统画学的渊源与气韵。

美术新课程的开发,还原了教育本来的面目:自由、开放、活泼与创新。我们应摆脱束缚,开拓创新,但更应以浓厚的传统画学、深厚国韵为支撑,注重欣赏的选择性、目的性,从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不断扎实学生的美学基础。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