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理念下的课堂设计思考

2019-09-10余浩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余浩

【摘要】基于“让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解读为前提的学生学习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本文结合《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从鼓励学生先学、允许学生质疑、放手学生探究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让学课堂 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报告中强调:受教育者务必要成长为“自己能够教育自己”、善于“把别人的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的人。海德格尔也说,教之所以比学难,是因为教的要求首先是先要懂得“让学”。王尚文教授则认为,教师应当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会学习、能够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巧妙传授给学生的人,他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以教为学,和学生一起学。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但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学,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去主动探究,却始终拿不出肯定的答案来。有效的“让学”,直接关乎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于“让学”课堂的实践追求,当基于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真正拥有个体实践的空间,质疑反思的时间,在直面优秀文化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笔者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鼓励学生先学

让学生先学,不是普通的感知,熟悉文本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对象去陌生化,而是能够首先将文本读薄,比如能清楚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段落大意并梳理表达的顺序,而后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想方设法读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教材文本自身的引力作用,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中,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本,在体验、思考、质疑的阅读实践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愉悦感和表达出的美感。《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故事,本课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练习语言复述、表达能力,感悟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了解牛的反刍原理,树立伙伴友好、互助意识。这是课程视角和教师视角的文本解读,但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感兴趣的又是什么,他们的阅读阻碍在哪里,这才是我们继教学目标思考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先学,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认知起点,以便让我们更好地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预设出贴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思路来,生成超乎预料的精彩。

在本课的初阅读中,笔者就惊喜地发现:很多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梳理出红头从牛嘴到牛的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再返回到嘴里,最后被喷出的旅行过程,用“恐惧”“惊险”“虚惊一场”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将日常的愉快旅行与红头的旅行相对比感知作者的幽默。还有的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知道了“反刍”的意思,并了解到不光是牛,还有骆驼、鹿、羊等动物也有反刍的本领。这些动物借助反刍,可以很好地储藏食物,还能轻松地消化这些粗纤维的植物食物。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充分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可以给同伴一点启发,一份引领,在获得新的认知的同时,习得读书的一些新方法。

二、允许学生质疑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受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能力的限制,出现众多疑问是正常的。明代教育家陈宪章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阅读质疑环节,学生们提出这样有意思的疑问:“课文写的是红头意外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差点送了小命,这怎么能看成是旅行呢?我觉得说成‘历险’更合适。”“红头被牛卷到嘴里后,说的话里用了两个省略号,这是什么意思?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谢谢你’后面也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作用与前面的一样吗?这里省略了什么?请你想象一下,帮红头把话说完整。”“红头那么紧张、害怕,可是好朋友青头怎么最后还笑眯眯的呢?”……

学生在先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我们课堂教学很好的关注点。对学生的这些疑问进行梳理、归类,筛选出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整合与完善,然后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去共同思考、细读感悟,往往能让他们更加充满质疑的动力和信心,同时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方向,更加有效地立足于学生“学”的立场,去开展课堂语言实践引领活动。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借用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整合出有价值的课堂导学话题:“读课文,想一想,在描写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时,作者用了哪些标点符号?说话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后,‘说’后面的标点符号变了吗?”“从他们的对话里,你感觉到青头和红头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青头为什么跟红头说,要他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旅行?”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收获被关注、被重视的愉悦;将问题再抛给学生,又让他们主动再次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尝试解决。

三、放手学生探究

教师的先行文本细读成果,以及课堂上部分优秀学生的思考发现,并不能代替所有学生的学。我们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认知和经验,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真正融入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当然,放手让学生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标地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去反复进出文本,从而感知内涵,触摸情感,收获表达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阅读想象感悟能力。

《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值得探究的话题很多,教师要避开一问一答的琐碎,努力让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有序化,从而使他们真正去思考、去建构,达到释疑、认知的平衡。如在感悟文中红头和青头的形象时,笔者设计的探究导学问题是:1.感情朗读,同桌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红头和青头,进行朗读对话,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符合他们的语气和心情;2.默读思考,哪些句子能体现出红头遇到了“险”?哪些句子表明了红头的心情变化?青头说了哪些话?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在完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尝试复述课文、积累课文新鲜的句子”这一目标时,笔者则给学生出示了一张牛的卡通图片,让他们通过思维导图以及提炼关键詞标注活动进行阅读实践。这样以问题为抓手的板块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学更加主动,更有方向,其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得以提升。

科学、民主、和谐的“让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个性化表达、独立性思维、合作性探究中自我建构、自主创新,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语文核心素养也实实在在地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谈永康.语文课的光芒[J].小学语文教师,2018(10).

[3]滕云.文本解读的要义在于找准教学点[J].教学与管理,2015(9).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