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呈现探究材料的行为观察与能力培养

2019-09-10董刚林长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

董刚 林长龙

【摘要】呈现探究材料是小学生的自主展示行为之一,呈现效果与方式对展示效果及学生展示能力发展有较大影响。本文分别从站位的合理性、操作的主动性和手段的灵活性三个方面,介绍材料呈现行为的主要观察点,明确材料呈现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阐述材料呈现能力的培养策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展示 材料呈现 行为观察 能力培养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随后会请学生上台就探究情况进行展示交流。展示者在汇报探究过程和交流探究发现之前,首先要呈现探究材料。材料呈现的效果影响着展示交流的效果,材料呈现的方式影响着展示者的自主意识与展示能力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熟悉的场景。

在完成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自主探究之后,小A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探究研习单在展台上摆好,然后走到屏幕前,面对屏幕上的图形,用小手依次指着两个三角形的各个角,介绍自己测量的步骤和结果。随后他又拿起一张三角形纸片举向老师,准备介绍折叠拼角的方法,老师微笑着扶着他的双肩转了一下,示意他折给同学们看。他就面朝大家进行演示,折好后用双手捏着两边,示意大家观察三个角的拼合处正好是一个平角。三个角的拼合处有点不平整,他又腾不出手来抚平,有点着急,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帮他拿纸片,他就绕到纸片的前面抚平拼角处给大家看,那个学生又把纸片举高了一些。之后,他转身看着老师,静静地站在原地。

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场景,从材料呈现的角度,我们应该观察哪些行为?展示者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观察与实践,尝试从站位的合理性、操作的主动性和手段的灵活性三个方面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站位的合理性

对站位的观察包括站位的选择、面部的朝向和身体的姿态三个方面。对合理站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展示者有选择站位的意识,能注意到自己在材料和全班同学之间所处的位置并合理选位;展示者有正确的对象意识,面部朝向能兼顾材料和全班同学;展示者有较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身体站立的姿态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佝偻、畏缩或不必要的弯曲倾斜。

小A的表现如何呢?他站在屏幕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同学们的视线,当有同学帮他拿纸片后,他绕到前面时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位置可能挡住了同学,说明他还没有合理选择站位的意识。他在屏幕前始终没有面向同学们,后来面向大家是得益于教师的帮助,但是汇报之后他又面向教师了,说明他是把教师作为汇报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同学们。但他身体的姿态和动作比较自然,说明他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师又该如何对站位意识进行培养呢?选择站位的意识是可以教的,可以在展示活动之前,也可以在展示活动之后,但不适宜在展示过程中,以免打断展示者的表达思路与过程,此时只要轻轻拉动一下展示者即可。展示对象是全班同学,因为它取决于汇报之后的交流与评价的主体是谁。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通过神态、动作或语言引导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陈述,通过面部朝向的行为变化逐步引起展示对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汇报之后,要让全班学生成为交流与评价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展示者从内心真正地把全班同学作为展示对象。安全感和自信心是养出来的,它们既與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关,也与外部环境有关。教师在平时应该注重营造支持与信任的学习氛围,对展示者的努力给予积极而中肯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操作的主动性

对操作的观察包括操作的主体和材料的调整两个方面。对主动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展示者有自主呈现的意识与能力,能独立地完成设备操作、实物演示或板书等活动;展示者有主动调整的意识与能力,能根据展示需要及时调整材料呈现的位置与大小,让全体同学看清展示材料的细节。

小A的表现如何呢?他的探究研习单是由自己摆放在展台上的,并注意把它摆好,三角形纸片也是自己带上来并拿出来的,说明他初步具备了自主呈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分别介绍两个三角形的探究过程时,尽管屏幕上显示的图形比较小,他也没有通过操作展台来放大正在介绍的三角形。在演示折叠拼角的时候,教师帮他改变了面部朝向后,他是站在原地的,并没有尝试移动到讲台中央合适的位置,也没有主动请上来帮忙的同学把三角形纸片举高一点,说明他还缺乏主动调整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又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呢?操作的主动性首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关,熟练掌握技能是主动操作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展示设备、自己板书、自己演示实物,他们学得往往比教师快。操作的主动性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的关键是引起展示者对材料呈现效果的注意与思考。比较好的方式是在不打断展示者汇报思路与过程的情况下,暗示下面的同学向展示者提出调整请求,让展示者自己想办法通过调整满足请求。

三、手段的灵活性

对手段的观察包括引导观察、补充材料和寻求合作三个方面。对灵活运用手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展示者有引导意识,能在展示过程中借助手势、眼神、教鞭、圈画材料或移动身体等方式引导同学们聚焦观察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展示者有应变能力,能及时在材料支撑力不足时在材料上或黑板上补充相应的内容或出示新的材料;展示者有合作意识,能在边操作边汇报出现困难时,主动邀请下面的同学上来协助自己操作实物或同步板书。

小A的表现如何呢?他把探究研习单在展台上摆好之后,没有直接站在展台前进行汇报,而是移动到了屏幕前,并且用手依次指着图形的具体部位进行汇报,说明他已经初步具备了引导观察的意识。但是他在介绍测量方法的时候,并没有在图形上描画或标注(这不一定是必需的),在示意同学们观察拼角处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用彩笔把三个角标注一下,好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可见他引导观察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关于补充材料,并不是每次展示都有必要,小A的这次展示就是如此,因此这里不做分析。尽管他可以在完成折叠拼角的演示之后,再从别的同学那里拿一张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演示一次,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但是这样的要求过高,不适宜作为一般的培养目标来要求。合作意识也不是每次展示都能有所体现的,但是小A的这次展示确实出现了合作的需求。当他一个人很难完成折叠拼角的演示时,没有想到主动邀请下面的同学来帮忙,说明他的合作意识还比较淡薄。

教师又该如何培养手段的灵活呢?引导观察的行为人人都有,小学生一开始就会下意识地移动身体靠近展示材料,并借助手势来进行引导,但是这些行为很可能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随着展示经验的丰富,学生注意的范围逐步扩大,开始对这些行为有所觉察,逐渐地能有所领悟并有意为之,教师无须刻意地进行指导与干预。教师可以在标注方面做一些引导,通过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偶尔做出的此类行为的及时肯定,鼓励展示者尝试用笔在材料上进行圈画,进而能有意识选用与材料文字颜色不同的笔圈画以加强效果。主动补充材料需要展示者对汇报过程中因材料不足而引起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自我觉察,这是以较为丰富的自主展示经验为前提的。主动邀请他人协助需要展示者具备展示自主感与合作意识,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培养与悉心呵护。补充材料和寻求合作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说明、促进理解而采取的应变手段。从觉察到问题发展再到主动采取应变手段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果断采取应变措施的决断力。决断力在形成初期非常脆弱,稍经打击就会变得犹豫不决、畏缩不前。教师一方面可以在展示者觉察到效果不理想却又不知该怎么处理时,提示展示者想清楚遇到了什么问题,鼓励展示者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果断实施;另一方面要珍视展示者表现出来的主动应变行为,不论展示者运用的手段是否合理有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其决断行为本身给予充分肯定。

总的来说,展示者的自主展示经验、展示自主感、自我觉察能力及展示技能,对站位的合理性、操作的主动性和手段的灵活性都有明显的影响。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展示过程中充分放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尽量保障学生在展示中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展示技能的专门指导与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选择站位、操作设备、运用手段等技能。只是,这样的指导与训练不能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进行,也不能把平时训练时的要求拿到展示过程中来进行评价,以免将学生的展示自主感打碎。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