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解法”

2019-09-10朱少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解语境想象

朱少平

【摘要】“图解法”练笔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促想象,从文章构思、内容概括等方面将写作过程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本插图、摄影图片、文学语言的描写等方式再现情境,依语境进行读写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图解 语境 想象

薛法根曾说过:言语智能生长于特定语境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内容设计从语境出发,创设问题语境,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生长。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备课时,笔者发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文章构思、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课本插图、摄影图片、文学语言的描写等方式再现情境,以“图解法”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生长。所谓的“图解法”,是一种通俗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用形象的图表来分析事物的结构形式,或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一、依据语境促想象,巧抓“逃”字进行图解

贾志敏老师在《漫话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出:学写作文,没有诀窍,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儿童的特质是喜好模仿,富于想象,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欠缺的是自主力不强,生活经验匮乏,考虑问题不够缜密,因此,教育小学生需要热情、引导和鼓励。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读多写?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一文中有一篇《濫竽充数》。在教学解读中,笔者由南郭先生会“混”,想到会“逃”,试着引导学生将“逃”的过程写具体,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该文描写南郭先生吹竽,对他的“混”有细节描写,表现在装腔作势地吹,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对他的“逃”却采用了插图来表现。当他得知齐湣王听竽的要求后,个人的表现在画面上呈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取“逃”的情形,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想象进行练笔。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齐王父子对于听竽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南郭先生先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说说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个“逃”的情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以“南郭逃走记”为题,抓住“逃”的情形,将南郭先生“逃”的姿态和想法写一个片段。笔者借“工”字形图解,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文章内容,并了解到“混”和“逃”如何运用动作进行描写,适当地加上神态和心理描写。将多种写法相结合,从而让片段描写更具体。

在本次练笔中,“图解法”练笔可从文章构思、内容概括等方面将写作过程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言语概括能力,使语言积累在合适的时机得到恰当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联系语境促想象,妙引“够”字进行图解

霍懋征教师在《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一文中提出:“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现在有的教师提出以作文为中心,有的提出以阅读为中心,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读和写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文中,有一篇《狐狸和葡萄》,笔者是这样教学解读的:猜架上的葡萄到底怎样才会让这只狐狸见到葡萄时心情大好,馋得口水直流呢?狐狸又怎样“够”葡萄呢?怎样才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才算白费劲?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这样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将事情经过写得具体详尽。笔者以葡萄成熟的图片来激起学生对葡萄的喜爱,进而有了感同身受想吃葡萄的欲望,从而对图中的葡萄进行细致观察,从颜色、外形、气味等方面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甚至有了幻觉展现等心理活动,将见到葡萄想吃的心理写了出来。

笔者联系语境用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生理需求,让学生带着充满想吃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讲述狐狸“够”葡萄的具体做法。围绕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一谈狐狸会用什么方式,有哪些具体的动作细节及内心想法。此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围绕藤上垂下的几串成熟的葡萄,发挥想象,试着将狐狸的所见以及其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方式进行细致描写,以“狐狸够葡萄”为题写一个片段。笔者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着采用“图解法”,对写作的思路进行梳理,提炼“够”的方式,借“爪”字形图解,使写作内容变得明朗。

这样的练笔,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赋予“写”以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设语境促想象,紧扣“逼”字进行图解

何捷老师说:“学习语文,重在实践。‘想象文’教与学的重要目的是在自由表达的实践中能运用自如,展现童真精彩。”“多说,多写,多练。通过讲究方法的高频练习,在表达实践中逐渐形成自然的意识,自如地运用想象描绘对象。”由此,笔者想到语文课堂是语言实践的主要阵地,是话语表达的训练场。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中有一个特殊事件,促成了嫦娥吞药、飞天成仙。那就是逢蒙作恶——先威逼,后搜寻。文章对“威逼”这部分内容描写简单: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在教学解读时,笔者感知到嫦娥机智地与逢蒙周旋,没有具体描述,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将逢蒙威逼和嫦娥周旋的经过,先说后写,进而要求写得生动而具体。

在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品读,认识嫦娥的人物形象:由心地善良到机智勇敢,再到舍己为民等。在“机智勇敢”这个教学环节,笔者准备道具——宝剑和披风,引导学生围绕逢蒙手提宝剑威逼嫦娥交仙药这一情节,先分组感知,再推举代表来扮演,进行集体交流。选优胜的一组,将整个“你用武力逼迫、我用智力应对”的过程演绎出来,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人物表现出来的不同动作和神态。这个“演一演”环节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接下来,以“智斗逢蒙”为题,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个过程讲述并描写出来,并进行写作的思路梳理,最终从众多图表中选用表格式(1)和辐射式(2)进行图解,写作过程一目了然,逐层推进。

创设这样的写作情境,解决了学生写的内容和方法。由此,笔者想到于永正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阅读课与作文课密切结合起来,适当借助语境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借助图解来表示描写的内容或形式,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生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多项练笔中,笔者注意到“图解法”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是否运用,再看看运用这种方法能不能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第二,要注意借助图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地画出“图解法”。第三,图表的式样尽可能丰富一些,常见有顺序式,也可以表格式、辐射式、并列式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写作。

如此看来,教师将读写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再现情境,依语境进行练笔,借图解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此,作文教学的质量就能不断地提高,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贾志敏.与讲台同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3]何捷.我的魔力语文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图解语境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图解天下
跟踪导练(三)2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