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本《水浒传》王庆人物形象分析

2019-09-10邓雷

荆楚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李逵水浒传

邓雷

摘要:关于简本《水浒传》王庆的形象人做过一些研究,认为在某些方面与王进、王则、林冲或是武松形象存在一定的重合。然而,通过对简本《水浒传》文本的细读,发现无论是王进、王则、林冲还是武松,与王庆这个人物形象相比,除了一些人物事迹略有相同之外,人物的性格、处事方法都有明显的差异。王庆的内在性格其实与李逵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的做事基本上不动脑子、不分轻重、不计后果,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脾气喜好,报复心理又特别强。当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能认清自我恃强逞气,当处于逆境的时候又容易服软认低。

关键词:《水浒传》;简本;王庆;李逵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19)06-0039-06

《水浒传》中关于王庆的故事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简本中的王庆形象,这是最初的王庆形象;一种是繁本一百二十回中的王庆形象,这一形象是在简本基础上改编而成,此文讨论的是简本中王庆的人物形象。

一、前人关于王庆形象的分析

关于简本王庆人物形象的讨论最初要追溯到胡适先生,在其《水浒传》的开山之作《水浒传考证》中首次提出了王进就是后来王庆的看法,其后在《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提出充分的理由:

(1)两个故事同说高俅贫贱时流落淮西;(2)高俅的恩人柳世雄,在王进故事里作柳世权,明明是一个人;(3)王庆、王进同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明明是一个人的化身;(4)王庆、王进同因点名不到,得罪高俅。因为这些太相像之点,这两个故事不能同时存在,故百回本索性把王庆故事删了,故百二十回本决定把这个故事完全改作[1]。

自胡适先生提出王庆的原型以后,学界对于王庆原型的讨论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大有五花八门之势态。如侯会先生提出王庆形象与《三遂平妖传》中的主人公王则十分接近,并且开具理由,二人均是军卒出身、二人都受到上司压迫盘剥、小说均提及二人的妻子,而且二人的妻子均不凡[2]。马幼垣先生提出王庆的故事跟林冲的故事历程十分相似,但所经历的痛苦不知道是林冲的多少倍,若干细节也有相似,可以说王庆故事是林冲故事的凄惨加烈版[3]。林嵩先生则认为王庆故事也许同时还受到了武松形象的影响,如他们都曾是配军;武松醉打蒋门神,王庆则教训了恶霸黄达;武松怒杀张都监走上反抗之路,王庆也手刃仇人张世开而被迫落草[4]。

其实无论是王进、王则、林冲还是武松,跟王庆这个人物形象相比,除了一些人物事迹略有相同之外,人物的性格、处事方法都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人物事迹有相同的轨迹这一点,在《水浒传》百回当中其实大量存在,最为明显的就是林冲起解之后又有卢俊义起解。如果按照金圣叹所言的小说技法来说,就是正犯法与略犯法,“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5]。

但是这一切到了王庆这里,众学者则不如此看待,均是为其找原型,认为王庆这个人物是受到其他形象的影响才得以创作出来。马幼垣先生甚至认为王庆这个人物形象都是拼凑的,前面的王庆,未称王之前是个武艺超卓、正直刚毅、不畏强权、逆来顺受、不肯向命运屈服、充满生命力的硬汉,而后面的王庆,称王之后则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物,变成了野心掩眼、短视横暴、贪权好色、性情急躁、思巧迟钝,连武功也变得平平无奇的人了。

其实这一切的观点,均是由于对简本的轻视,对插增田虎、王庆故事的轻视,认为这两个故事的创作者没有什么才能,只会将各处的东西进行东拼西凑,抄袭一些别人的东西。诚然现存下来的诸简本中的田王故事艺术成就不高、错漏百出,有時连一句话都叙述不清楚。但是这并不代表简本祖本中的原始田王故事就是如此,更不代表王庆这个人物形象就仅仅是王进、王则、林冲、武松的附庸。现今的简本田王故事品质之所以如此低下,大半由于删节所致,别说田王故事,就是百回故事,同样被删节的难以猝读。下面将对王庆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说明王庆就是王庆,他不是王进、王则,也不是林冲、武松,他是一个有着独立性格的人物,一个具有鲜活形象的人物。文中故事以及文句来自种德书堂本,并参校插增本以及评林本。

二、王庆与王进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还要从高俅说起,高俅当年未遇时,流落到灵州得柳世雄资助,现柳世雄转职到京城做指挥使,高俅有意报当年之恩,欲为柳世雄谋求一个好一点的职位。底下人跟高俅建议有个总管的职位可以谋给柳世雄,只是这个职位是王庆打败了六国高手得来的,还有四个月就要升任,要弄得这个职位给柳世雄得跟王庆商量。

至此王庆首次登场。高俅召来了王庆,跟王庆说明此事。在说明此事之时,高俅对王庆十分客气,希望王庆在总管入职的比试中随便让一下柳世雄,让柳世雄胜了一枪,将总管的职位借予柳世雄。这里用到了“借”这个字眼。作为补偿,高俅给了王庆一个听令使臣的职位,并且准备了五十两银子作为谢礼,更为重要的是许诺了以后会照顾王庆。能做成这样,高俅应该算是给足了王庆面子,要知道此时高俅的身份是什么,当朝太尉,在徽宗朝太尉是武官之首,而王庆仅仅是一个禁军教头,若是没有其他行政职务在身的话,只是一个没品级的武术教官。身份相差之大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应该不过分。

不得不说高俅此举确实可恨,算是谋夺他人用生命换来的官职。但是在跟王庆相商一节上,各方面做的却是没什么大问题。其中固然有委屈王庆之处,但是既有实物补偿,又有太尉的口头人情,以后王庆想再做到总管之职也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此时的王庆可以拒绝,拒绝的下场就是遭到高俅的嫉恨,指不定在以后的官途上坎坷蹭蹬。然而此时王庆虽然心里很不舒服,却没有拒绝高俅,算是勉强答应了,只是没有接受高俅的赠银。按理事情到此也就该结束了,既然答应了,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高俅自然很高兴的将此事与柳世雄说了,此时的高俅多有炫耀邀功之嫌。

王庆回到家后,对此事依旧耿耿于怀,对妻子抱怨了一番,妻子劝说王庆,让他就此算了,以免日后结仇。不得不说王庆妻子还是很有远见。但是王庆却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第二日总管入职比试之中,王庆与柳世雄比试,王庆不仅没有让柳世雄,而且一枪将柳世雄的牙齿给打落。此事将高俅气得怒火中烧,更要命的是被打伤的柳世雄还到高俅家中讽刺了高俅,多谢了高俅的举荐。事情到这里,完全出乎了读者的意料。从中也可以初步看出王庆到底是个什么性格,说简单点就是完全没脑子,而且也毫无诚信可言。如果之前高俅向王庆提出要求的时候,王庆拒绝了高俅,这个时候王庆也会得罪高俅,以后难免要被穿小鞋,但是高俅还可另寻他法给柳世雄找职位,两人也不至于弄到不死不休。但是王庆答应了,无论其中是否情愿,答应终归是答应。高俅也认为这件事情成了,在柳世雄面前夸下了海口。而事实却是王庆直接背信,打了高俅的脸,不仅没让着柳世雄,反而将其打伤了,这样一来几乎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不仅让高俅在自己恩人面前颜面扫地,而且还把他的恩人打伤了。不得不说,王庆这个时候的鲁莽恐怕与李逵有些相像,只顾眼前的痛快,同时也暴露出王庆的贪权恋栈,为了总管之职,做事完全不分轻重,何曾想到即使自己升到了总管,也还是在高俅的手下呀。

比赛结束,高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王庆。马上找来十个手下,去找王庆的麻烦。这个时候王庆则展现了他的天真与幼稚,当有人向他通风报信,说高俅派人来找他麻烦之时,他竟然一点都无所谓,觉得只要自己能熬到当总管,高俅也奈何不了他。岂不知中国有句俗话,叫“官大一级压死人”,又有句俗话叫做“不怕官只怕管”,王庆可能不知道只要他还在做官,只要他没做到太尉,那他一辈子都得提防着高俅。

自此王庆为了避祸,开始了他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并且每晚烧香,也不知是心理压力太大,还是确实遇到了灵异事件,王庆活见鬼了,见到了桌子长脚、香炉会飞。王庆把香炉打碎了,把桌子掀翻了,但由于用力过猛闪了左臂。不得不说,这真是祸从天降。次日王庆疼痛难忍,终于走出房门买药去了,路上碰到了金剑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是凶卦,让他注意。当王庆去药店买了药,在酒店买了酒调服后,就出来这么一会的功夫,高俅就来查人了,可见这高俅手下的监察工作真是得力。王庆急忙赶回后,高俅自然开始找茬了。

此时的王庆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天真和幼稚。高俅问王庆从何而来,王庆竟然将自己遇到了灵异事件大讲特讲了一番。其实此时的高俅未必有实质性的证据治王庆的罪,但是王庆给了他这个机会,妖言惑众。高俅果然以妖言惑众、不遵礼节(面带酒容)的罪过将王庆拿下。王庆自然不服,又当众让高俅下不了台,说高俅之所以打自己是为了给柳世雄报仇。事实确实如此,而众人又有何人不知道?此时王庆的反抗正中高俅下怀,本来一件小小的事情,顶多就是面带酒容面见上官不遵礼节,则演变为了“撰造妖言,面带酒容上班,不遵节制,又不伏主帅约束”[6],其下场则可知,下狱待罪。

下狱初时,王庆不肯招认,但司使的一番劝说,王庆竟然认了。这司使的话说实在的也就只能哄骗小孩子,让王庆胡乱招认一件,挨十几下板子,等时间到了,依旧回来做官。得罪了高俅还想重新回来做官?不知是司使天真,还是司使以为王庆天真,不过王庆确实招了。最后王庆认了冲突主帅、不伏指约这两条罪,而这又两条罪是谁造成的?还不是王庆自己。最后王庆被夺去官职,抄没家产,决仗二十,刺配淮西李州。

重新来回顾一下这个一直以来被认为跟王进十分相似的故事,这个故事除了大致的情节与王进故事类似,其他方面几乎无一丝相同。王进得罪高俅其实跟他自己没任何关系,乃是因王进之父王升早年得罪过高俅;王庆得罪高俅可以说基本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当王进知道高俅是自己的仇人之后,马上同意了母亲的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王庆在未得罪高俅之前,没有听从自己妻子的意见,得罪高俅之后,又完全没有做好应对的措施。再说说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王进和王庆二人的性格,王进十分明智,而且富有智谋,在高俅的眼皮子底下带着母亲扬长而去,对于所谓的官位丝毫不以为意。王庆则表现的贪恋权位,一切皆因一个总管之职而起,而又实属不智,根本没有预估自己对手的强大,既而又不信,答应了他人之事临时又反悔。王庆的这些性格特征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会表现的愈发突出。

三、王庆与林冲的故事

在王庆刺配的当口,王庆的妻子、丈人、丈母娘以及四岁的孩子来送别王庆。此情此景与送别林冲一幕何其相似。但是不同的是,林冲有一个好丈人,有一个好妻子,而王庆却没有。其一,丈人给了五十贯钱,并说这个钱是借的,至于真假,读者不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五十贯錢实在太少,少到都不足以支撑到刑配之地,而后来王庆随意碰到一个江湖好汉一出手的钱就是这个的十倍。其二,犯人流配之后,妻子的归属问题。林冲刺配之后,自己马上写了休书,任从妻子改嫁,但林冲的丈人却怎么都不同意,不仅说养着女儿等林冲回来,就连林冲的老小也要接到家里一并照顾。王庆的丈人却很直白地告诉王庆,只等王庆三年,三年不回来,就把女儿改嫁,并要求王庆写个凭信。

之后,王庆的丈人又问了孩子怎么办。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心里并非没有让王庆将孩子带走的念头,虽然王庆的孩子确实姓王,如何处置要交由王庆。此时的王庆又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孩子带走。这是一个才刚刚四岁的孩子,千里流刑,大人都未必受得了,何况是小孩子,再加上如此之少的盘缠,王庆的决定基本上就预示了孩子的命运:那就是死亡。马幼垣先生说王庆沿途所受之苦不知超越林冲多少倍,四岁儿子在自己面前病死就是林冲不必承受的痛苦。事实确实如此,但是这孩子的夭亡,到底是谁造成的?正是王庆。如果王庆此时不带走孩子,也许老丈人内心会有些不舒服,还要白养个孩子,但必然也不会反对。王庆带走了孩子,果不其然这孩子就在十几天后,死在了途中。

王庆也在路途走了一半之时,五十贯的盘缠全部用完了。只好到一个镇子上,耍枪棒卖艺讨点赏钱,卖艺中间又认识了都头龚端。龚端赠银二十五两给王庆,并介绍王庆去前面镇上找自己的弟弟龚正。这途中碰到了金剑先生,金剑先生又给王庆卜了一卦,并告诫王庆不要去多管闲事。之后王庆到龚正所在之处,龚正置酒款待,并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人缘,让王庆耍下武艺,准备让镇上父老给王庆凑一些路费。一切都似乎进行的挺平淡,但是,此时突然跳出一个人名叫“满村嫌”黄达,这绰号也是有意思,“满村嫌”,看来这满村子就没一个人喜欢他的,不喜欢他没关系,别人手上有权,底下有人,是个保甲司公。

黄达看到王庆一下得了那么多赏钱,自然眼红,心里不平。接下来的情节也就简单了,要想拿走财物须得过黄达这关,不出意外,王庆将黄达打败了。本来打败了黄达,王庆拿上赏钱也就可以走了,但是这次王庆又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棍棒上蘸了些尿,抹了黄达一嘴。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王庆这一行为无疑又是将黄达给得罪死了,以至于惹出后来那许多事。从这件事上,包括之前将柳世雄的牙齿打落,完全可以说明王庆的报复心特别的强,而且做事不分轻重,不计后果。

到此处也可以来看看林冲起解和王庆起解,马幼垣先生认为王庆沿途受到的痛苦是林冲所受到痛苦的凄惨加烈版。但我没看出王庆的沿途有什么惨烈之处,而且活的无比的滋润,沿途遇到各种人接济,到牢城营之前已经是挣的瓢满钵满。这期间除了孩子夭亡一件伤心事之外,而孩子的夭亡王庆本身要负绝大部分责任。但是反观林冲,一开始就受到董超、薛霸非人的折磨,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若不是鲁智深相救,已惨死于野猪林中。到了柴进庄上还要为了二十五两银子跟人拼命。同时,王庆与林冲的性格也差异极大,林冲的性格中体现了就是一个“忍”字,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忍,高衙内欲强奸林娘子忍,董超、薛霸折磨自己忍,洪教头挑衅自己忍。再反观王庆,一切皆因不“忍”而起,不忍高俅谋夺自己的官职,不忍高俅设计自己,不忍黄达挑衅自己。

四、王庆与武松的故事

王庆羞辱了黄达之后,黄达自然不肯罢休,在龚正又送了一大笔钱给王庆,并将王庆送上路之后,黄达带人在路上等着王庆。毫无疑问,黄达又败了。没多久王庆抵达了目的地李州,打点好一切,发去了天王堂,每日间也就烧香扫地,日子过的倒也平淡无奇。过了二三个月,牢城营来了个耍棒卖膏药的人,叫庞元。因为吹嘘自己去当官,路上没了盘缠,才来卖艺讨点盘缠。本来是求人的事情,这庞元却不放低姿态,以高的姿态去求人,自然没人赏钱。见没人赏钱庞元又编了个故事来辱骂众人,有人看不过去了就把王庆给叫了过来。

本来这件事情倒也跟王庆没多大的关系,将他叫过来只是给众人出一口气。王庆来了之后确实羞辱了庞元一番,二人言语不合,又打了起来,本来稍微教训一顿也就是了,然而王庆又一次不知轻重、不计后果,将庞元的右手腕打断了。且不说庞元是不是真的要去当官,就说王慶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囚犯,囚犯还如此的滋事,再一次完全没有认清到自己现在的状况,一味的鲁莽行事,而且金剑先生在不久前还告诫他不要多管闲事。这庞元也确实是有大靠山之人,姐夫张世开是本州兵马提辖。被打之后,庞元自然是来姐姐这里告状,而庞元姐姐将这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本事一拿出来,张世开马上服软了,说要打王庆九百九十九棒给庞元报仇,从此之后,张世开的报复行动也就开始了。

第二天,张世开就把王庆从牢城营调出来到手下听用。第一件,让王庆撑伞,故意让自己的头巾被伞碰掉,回去借故不吉利将王庆打了三十棒。第二件,让王庆去买菜,说十日一结,到结账日说许多菜并没买,不仅赖了钱,还说王庆不本分,打了三十棒。如此亏钱,大概半年光景。第三件,让王庆去买布,张世开把每匹布都剪下一点,说颜色不好让去还,王庆到店后知道布匹被剪,找张世开理论,又被打了五十。府里有都管实在看不下去,告诉了王庆实情,原来是张世开为了给庞元报仇,要打王庆九百九十九棒,到现在已经打了八百棒。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数字,前后半年光景,因为大大小小的理由被打了八百棒,有的三十,有的五十,大概也被打了二十次,平均每十天就要被打一次。但是王庆却连自己为什么被打的理由都不知道,或者说完全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位提辖无缘无故要去找自己的茬。到了此处,王庆的毫无头脑可言也完全暴露出来。

之后王庆听了都管的建议,意图贿赂张世开小夫人吹吹枕边风,逃过剩余的两百棒。但张世开不仅没买小夫人的面子,还反说王庆勾引小夫人,意欲打一百棒,但刚打了一棒王庆因旧伤复发晕了过去,众人求饶得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王庆依旧伺候张世开,还想着把张世开伺候高兴了能请假几天,但不曾想把灯笼烧破了。张世开说王庆故意烧破灯笼吓他,明天要打他五十棒。这个时候王庆觉得要是五十棒下来,自己肯定死了,于是下手将张世开杀了,准备逃跑。临走之前,王庆再次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对着衙里大喊,我把张世开杀了,现在要逃跑了,你们别来追我。也不知王庆是对自己逃跑的功夫特别的有信心,还是认为自己这么一吼衙门里的人就被唬住了,不会来追他,又或者是对杀人这件事完全没有预估,自己被抓住下场会如何。要知道此时的王庆本身就是带着伤的身体,此时若是有人来追的话,能逃脱的概率则大大降低了。好在来人并未追赶到,被王庆逃脱了。

从这件事情上,大致可以看出武松事件的影子:武松打了蒋门神,张都监为了给蒋门神报仇,故意设计陷害武松,被武松逃脱后反杀了。同样王庆打了庞元,张世开为了给庞元报仇,故意找各种借口要打王庆,最后被王庆杀了。但是,武松与王庆的性格却绝不相类。武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为人却又极为精明,在被张都监陷害之后,马上分析清楚了形势。王庆却在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内,接连以各种理由被打,但是却毫不知悉内情,其愚钝不知到了何种程度。而在知道了内情之后,还反过来讨好自己的仇人,直到生命受到了威胁才杀死了自己的仇人,这一点是武松决计做不到的。

五、王庆与李逵

其实,从上文这些情节来看,王庆与王进、林冲、武松是绝不相同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人生除了一些人生轨迹有所重叠之外,身上没有丝毫的相同点。但是,在《水浒传》中却有一个人跟王庆的性格十分相似,这个人物就是李逵。乍听起来,也许让人十分惊讶,但是细细比对这两个人物的内在性格,会发现有许多的相似点。一样的做事基本上不动脑子,不分轻重、不计后果,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脾气喜好,报复心理又特别强。当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能认清自我恃强逞气,当处于逆境的时候又容易服软认低。这些特征接下去的情节中还会多有体现。

王庆在逃跑的路上再次遇到了金剑先生,除了又给王庆卜了一卦之外,并介绍王庆到自己的父亲吴太公庄上。吴太公留下王庆,让他教众庄客武艺,一个月后抓捕王庆的公文到此,吴太公不能再留王庆便将他送走了,临了给了王庆五两盘缠。王庆在路上遇到龚正娶妻遭遇土匪,帮龚正将土匪头子杀了,龚正留王庆在庄上教习庄客武艺。又住了月余,被“满村嫌”黄达的庄客发现了这个秘密,报告给了黄达。黄达带三五十个庄客来龚正家抓王庆,王庆躲到后山去了。黄达来后,自然先指责龚正窝藏罪犯,龚正抵赖,黄达带人在家搜寻不得,正准备去后山搜寻。在此时王庆又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听得下面热闹,竟然把头从后山伸出来,去看看热闹。这到底是要何等的没有心肠、何等的没有脑子才能做出这等事情?难道不知道所谓的热闹都是因他引起的吗?果不其然,王庆被黄达发现,二人一言不合,王庆又把黄达打死了,之后在龚正一番劝说下走了。这一幕与李逵打死殷天锡何其相似。

在逃亡的路上王庆又遇到自己两姨兄弟范全的搭救,之后吃住都在范全家。但因为范全之前为了搭救王庆,家财已几乎耗尽,再加上王庆食量又大,不得不说这点又跟李逵相似,看李逵在琵琶亭初见宋江的食量可知。十天后,范全家已囊中羞涩,只得将家中衣服典当供王庆吃喝。因为王庆之事,范全的妻子已多有埋怨范全之意。后实在没办法,范全准备让王庆去快活林开个赌博的小场子,又向妻子借了两件衣服典当了,换来四百钱给王庆做本钱。次日王庆去快活林摆摊,一日下来,一桩买卖都没做成,临了取十文钱买了五个蒸饼。

不得不说王庆的这个两姨兄弟对王庆好的真是没话说,为了王庆几乎弄得倾家荡产,还被老婆怪罪。这个时候王庆又干了什么呢?吃了五个蒸饼还嫌不够,为了口腹之欲买了香辣灌肺大吃了一顿,一天一分钱没挣到,花了两百钱,将本钱的一半给花了。回到家里之后竟然又向范全的老婆发脾气。说实在话,任谁都会觉得王庆太不懂事了,别人为了你几乎倾家荡产,缩衣节食为你置办营生,你自己跑到外面管不住自己的嘴,大快朵颐。这点跟偷吃牛肉的李逵何其相像,一样管不住自己的嘴。没挣到钱也就算了,寄人篱下还没有一点觉悟,竟然还朝对你有恩的嫂子发脾气。不出意料,范全回來后被妻子骂了一晚。第二天,王庆倒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将功折罪,肚子饿了也不敢再买东西吃。但乱吃了别人的馒头,被坑了两百钱。想要发怒,被众人一说那人有背景,又怂了。回到家竟然旧疾又复发了,拍桌打凳的发脾气。没办法,范全回来又成了受气包。

之后的故事也就比较简单了,王庆又去干起了卖艺的老本行,要收起赏钱的时候再次被人拦住了,这人是段三娘的弟弟,阴差阳错王庆入赘到段家娶了段三娘,干起了卖肉的营生。一次卖肉被人欺负,王庆一个人打倒了十五个人。由此可见王庆的武艺确实了得,因为这十五个人都是衙门里的公人,其中还有都头。但是正如我之前说的,当处于顺境的时候王庆不能认清自我恃强逞气,当处于逆境的时候又容易服软认低。这个时候,王庆的境遇好了,不管对方身份随意就招惹是非,而之前被人坑了两百钱之时,被人一吓就缩了回去。从这些公人的口中得知了仇人庞元的消息,杀了庞元之后,带着妻子段三娘上山落草为寇去了。

再回到之前马幼垣先生所说的两个王庆的问题。前面的王庆,未称王之前是个武艺超卓、正直刚毅、不畏强权、逆来顺受、不肯向命运屈服、充满生命力的硬汉。而后面的王庆,称王之后则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物,变成了野心掩眼、短视横暴、贪权好色、性情急躁、思巧迟钝,连武功也变得平平无奇的人了。从刚刚的情节和人物分析来看,前面的王庆和后面的王庆其实性格是一样的,后面形容王庆的那些词野心掩眼、短视横暴、贪权好色、性情急躁、思巧迟钝,基本上都能用在前面的王庆身上。至于武功变得平平无奇,这一点只要联系刘备之前能够与关羽、张飞二人同战吕布,而到了后期则基本上看不到武力了就可知了。再加上之前说的一到逆境王庆就服软认低,武力几乎就等于没用。

总的来说,王庆这个人物形象其人生经历确实与其他人有不少重叠的地方。王庆被高俅陷害,这点与王进被高俅陷害相似;王庆起解又与林冲起解相似;王庆替众人出头教训庞元,被庞元的姐夫张世开各种陷害报仇,之后将张世开杀了,这段情节又与武松替施恩出头教训蒋门神,被张都监陷害入狱,之后将张都监三人杀了此段情节相似。但人生的轨迹的重合,只能说是遭遇相似,内在里王庆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等与王进、林冲、武松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可以说,在整个田虎、王庆故事之中,形象最为生动,也最富有生命力的就是王庆这个人物,他并不是一个依靠别人事迹堆砌起来的人物,而是自有其性格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内在性格其实与李逵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的做事基本上不动脑子,不分轻重、不计后果,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脾气喜好,报复心理又特别强。当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能认清自我恃强逞气,当处于逆境的时候又容易服软认低。

参考文献:

[1]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大连:实业印书馆,1934:138.

[2] 侯会.《水浒》源流新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09-210.

[3] 马幼垣.水浒二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360.

[4] 林嵩.《水浒传》田虎王庆故事研究述要——兼评马幼垣先生《水浒论衡》有关问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2):145-153.

[5]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6.

[6] 马幼垣.插增本简本水浒传存文辑校[M].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2004:530.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李逵水浒传
不打不相识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人之腹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