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当前传媒业崛起的推动力及影响

2019-09-10宫京成

关键词:推动力人工智能影响

宫京成

摘 要: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崛起并非是横空出世,而是数据资源、国家产业政策、资本注入、产业领袖预测、传统媒体转型、良好的市场需求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表现为传媒业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 传媒业的创新将在一定时间段内更倚重技术性要素,传媒业内部的实力分化将更加明显,传媒业传统业务理念将会受到再次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推动力;影响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传媒业的一个“热词”。尽管近年来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传媒业的“热词”频现,社交媒体、大数据、移动传播、云计算、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知识图谱技术、无人机新闻、VR(虚拟现实)、传感器新闻……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般令人应接不暇,但是,作为一种“统合性”技术,人工智能崛起于正在因新媒体技术变迁而发生着急剧变革的传媒业,并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在当前传媒业崛起的推动力及影响。

一、并非“横空出世”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工系统的科学。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以4:1的成绩击败了代表人类的世界围棋冠军李世乭职业九段,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人工智能被提出并付诸探索实验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1950年,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计算科学家图灵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实验”。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正式诞生,以冯·诺依曼、图灵为首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符号化编程实现人工智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在瓶颈与突破中曲折前进。20世纪末,由于硬件能力不足、算法缺陷等原因,人工智能技术陷人发展低迷期。而进人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给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成本低廉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人脑芯片四大催化剂带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1]同时也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渗透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

因此,不管是对于传媒业还是其他行业,人工智能并非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他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谷歌(Deep-Mind,谷歌大腦)、Facebook(FAIR)、微软、IBM沃森、阿里巴巴、百度(百度大脑)等著名IT跨国企业,都在持续投入巨资并招聘领军人才,强力涉足该领域。在国内,除了VR(虚拟现实)的风行,新闻传播领域腾讯机器人财经记者“Dreamwriter”、新华社的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AI小记者“xiaomingbot”以及《中国日报》的世界首例人工智能视频采访都已经让国人初尝人工智能介入新闻报道的新鲜味道,而最能够让国人深入体验的则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和百家号等基于人工智能个人兴趣图谱形成的个性化推荐。

二、人工智能在传媒业崛起的推动力

笔者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传媒业迅速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第一,近十年来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性使用构筑了已经存在并持续扩张的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厨艺”,那么数据就是后厨的米面菜肉,没有数据资源,传媒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无米下锅”,近十年来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性使用使以数字化、社交化、视频化、平台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狂飙突进,同时也促成了内容网、人际网和物联网的合一,建构了海量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被传媒业用来做数据新闻、算法推荐、传感器新闻、机器人新闻,用来通过数据挖掘开展营销和商业性活动,目前看来,它们也都只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支应用,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在传媒业的“小试牛刀”,而作为产品、产业的人工智能与传媒业高度融合的智能化媒介尚在孕育,人机共生、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第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基础。早在2015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务院就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在家居、终端、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并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11个重点行动模块之一。2016年5月23日,国家发改委连同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印发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在多个领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细分行业,主要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手势控制、虚拟私人助手、智能机器人、推荐引擎和协助过滤算法、情境感知计算、语音翻泽、视频内容自动识别等,这些行业生产的技术产品面向的市场当然是多元的,但是媒介产品因其自身的大众化、数字化、平台化、跨界化特质使它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市场化的首选平台之一,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金融市场和互联网企业对人工智能的青睐加速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注入。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2018年将达到36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1%[2]。另外,在李世乭与阿尔法围棋人机对战开始之日起的交易日中,中国股市人工智能概念股中有10只个股期间累计涨幅在20%以上,最高达73.97%,一些人工智能个股在此期间也获得超过10家机构给予的“强烈推荐”或“增持”评级。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产业信心十足,将其视作IT业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一个新的投资热点。互联网企业也几乎在同时吹响了向人工智能进军的号角,以VR为例,爱奇艺、优酷、土豆、乐视等主流视频网站相继将虚拟领域加入到研发矩阵中;小米自己的探索实验室正式成立,首个项目便是VR;腾讯2015年年底就推出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组建VR团队;百度也完整公开了自己的VR计划,结合线上线下隆重推广VR频道。

第四,人工智能成为学界业界领军人物对人类社会未来传播技术发展趋向预测的共同焦点,这成为传媒业向其技术转型的信念基础和信心支柱。一些全球知名的学者和企业家都把人类社会未来传播技术发展趋向的预测聚焦于人工智能,作为行业舆论领袖,他们的言论观点对于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发挥着“风向标”和“指引者”的作用,对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引领媒体技术转型、指导小微传媒企业和个人创业作用巨大。例如,世界知名未来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在著作《第四次革命》中提出,“人类的认知已经历三次重大革命即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和神经科学革命,当前人类正迈向自我认知的第四次革命——图灵革命!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世界,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能体”。[3]数字科技行业预言家、《失控》《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在中国举办的一次论坛上提出:“人工智能是塑造未来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力量之一,它很快会成为一种日用品,智力会像电力一样通过网络传输。”[4]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近两百年来世界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解放了体力,煤炭成为生产资料;第二次技术革命,解放了距离,石油成为生产资料;这一次互联网技术革命,解放了脑力,数据成为核心资源。未来,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过去二十年,我们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我们将把机器变成人”。[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以“互联网的下一幕”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的第一幕是PC互联网,这一幕是移动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基本结束,那么下一幕是什么?答案是人工智能”。[6]

第五,人工智能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救亡图存”的技术引擎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相继崛起使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遭遇了巨大冲击,在实施了诸如创办手机报和电子杂志、报网互动、发展数字报业、音视频点播、绑定平台型媒体等种种应对新媒体的反制性措施以后,效果均不明显,以至于有人提出传统媒体不管是以“+互联网”还是以“互联网+”的方式开展的所谓媒介融合都不会“杀出一条血路”。而以互联网基因重新构筑传媒运作体系正在成为一些传统媒体“救亡图存”的新选择,在这样一个关口,人工智能出现在了传媒业并被业界、学界广为推崇,它自然成为了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救亡图存”的技术引擎之一,于是很多传统媒体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无人机新闻、传感器新闻、VR、机器人写作等“智媒型”传媒产品,尽管当前这些产品承载的“敢闯敢试”的“告示性”意义远高于“全面推广遍地开花”的“普适性”意义,传播效果也还很有限,但是“向人工智能进军”已经开始扎根许多传統媒体人心间。

第六,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传媒产品具有沉浸式、体验式、个性化优势,适合青年群体求新求异求体验求个性的信息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当今中国社会70后、80后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这个群体伴随着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长大成人,推动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体验着数字影视制作从二维科幻到多维虚拟。科技助推着传媒的变迁、迎合着一代代年轻人的信息需求,也创造着无限的市场需求和传媒收益,人工智能产品具有具有沉浸式、体验式、个性化的优势,营建了全新的媒介场景,从理论上讲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当然,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它也存在稳定性弱、制作成本高、受众生理性不适应度强(如VR产生的眩晕感)等缺陷,是否能够得到普遍推广还有待研发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市场的检验。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人工智能是目前人们已知并形成共识的,能够市场化的互联网数字产品(产业)中最具统合性的技术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推动传媒业变迁的最活跃要素让渡给了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这已经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而到目前为止,所有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都汇聚到人工智能上来,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目前互联网数字技术最具统合性的形态。万丈高楼平地起,互联网数字技术盖起的高楼是要让“人”住的高楼,这座高楼与以前的高楼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可以通过采集并分析数据来实现“人”的智能化生存,同时,人们愿意享受这种智能化生活并为此付出货币。人工智能就是这座高楼的运行系统,在此之前一路走来的的各种数字技术只不过是搭起大楼的建筑材料,这就是人工智能博兴的奥秘所在。

三、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传媒业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新媒体是由四大类产品共同支撑的:接入产品(如接入终端、接入服务等)、内容产品、关系产品(如社交应用和平台等)、服务产品。对于新媒体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同时拥有这四种产品,并使这四者形成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关系[7]。对于传媒业而言,新世纪以来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这三大技术介入传媒业所造就的最大影响就是媒体作为一个产业实体不再仅仅依靠单一媒体、单一产业才能够在业界立足,内容产品只是传媒业产品“四足”中的“一足”,不管是诸如新世纪初报业提出的“报业不是报纸业,报业是报道业”进而媒体向多个产业进军,还是后来BAT等依靠平台优势成为媒体巨头,都在显现出传媒业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有人看到“百度外卖”送餐小哥而发出惊呼“百度连送盒饭都不放过!”。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金融、教育、安防、家居、娱乐、电子商务等行业得以广泛运用,也同时打通了行业数据与跨行业数据、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生理数据与非生理数据、物理数据与社会化数据间的边界,虽然我们不能说传媒业将涉足所有行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既然“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人工智能打造的智能媒介将会使智媒时代的传媒业所可能涉足的行业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传媒业的边界也将会越来越模糊。

第二,传媒业的创新将在一定时间段内更倚重技术性要素。传媒业是典型的内容产业,传播内容的创新是推动传媒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是业内所公认的“内容为王”,笔者对此并不否认,可是,在传播技术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传媒业的创新在一定时间段内将更倚重技术性要素,因为不管是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新理念、新规则、新市场都需要一定的消化期,当前以及尚不可准确预期的今后数年,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传媒业正处于这样一个“窗口期”。当前,“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已经推动传媒业开启了智能写作、智能推送、智能交互,“作为产品”的智能媒介(如VR)尚不成熟,“作为产业甚至是生态”的智媒产业(链)尚在孕育。早在2016年,在腾讯发布的《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中,对智媒时代发展进程做出的判断是:“近期:机器算法、人工智能将改变媒体信息分发机制,不断提升内容与读者的个性化匹配度;中期:数据挖掘、语义技术等将促进机器创作力的升级,大大扩张自动写作的边界,同时,新技术集群(VR/AR、物联网等)不断迭代,将为媒体内容生产与呈现提供全新想象空间;中长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 技术等市县媒体全链条的渗透,从模式创新走向生态重构;更远的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将通过互相学习与训练,共通升级,最终完成智媒革命”。[8]

第三,传媒业内部的实力分化将更加明显。新媒体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它不仅需要专业人才、研发资本,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数据资源、用户和市场,因而智媒时代将是一个传媒业内部实力分化更加明显甚至是面临再次重新洗牌的时代,这很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这三大技术介入传媒业后传媒业的第二次洗牌,第一次洗牌的结果是占据流量入口位置的平台型媒体占据了行业领军地位,传统媒体被动而艰难地进行着转型,而这一次洗牌的背景与前一次相比已经大为不同,数据资源、数据优势、平台优势将会成为决定性要素,谁拥有多元而全面的数据资源并创造出能够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关系的用户体验,同时,能够吸聚足够数量的用户在高流量平台上共同体验和消费,谁将会是这一次洗牌的赢家。值得注意的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由于媒体转型还尚未完成,能否抓住這次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传媒业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地方性媒体能否在这次转型中运用在地性和区域品牌优势保持区域领军媒体地位,是本次传媒内部实力分化走向的重要看点。

第四,传媒业传统业务理念面临再次冲击。新媒体已经几乎重塑了传媒业,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参与下,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专业型生产已经转向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性生产,点对面的传播已经转向网状的互动传播,流量正在取代发行量收(听)视率成为评价媒体效果的指标,而在智媒时代,拥有个性化推荐、对话式呈现、定制化生产三个通道的个性化新闻,采用深度数据挖掘技术的机器人采访写作新闻,能够将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与媒体连接的传感器新闻,用技术重构现场感的临场感新闻,公众参与书写并共同分享的分布式新闻将成为常态新闻,传媒业传统业务理念能否指导、解释这些智媒时代的新闻形态?此外,人工智能是人控制的智能,它肯定不能够完全取代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而只能是开展辅助性工作,或者是从事生物人不好开展的工作(如24小时不间断采集数据、极度危险条件下拍摄等),同时,机器算法自身难以像人一样具有情感并进行价值判断,以目前基于点击量和个人兴趣图谱的算法推荐为例,就出现了弊端:“标题抓眼球”算法点击推荐模式带来了阅读的浅薄化甚至低俗化;“千人千面”的算法带来个体的信息孤岛化(也被称为信息茧房);单纯海量点击驱动的带来视野和视角的狭隘[9]。上述问题以及今后肯定会出现的更多的智媒时代的问题也都有待传媒人去思考并在实践中做出回答。

参考文献:

[1] 朱巍,等.人工智能:从科学梦到新蓝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1).

[2] 向阳.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逼近2700亿元》[N].中国电子报,2016-8-23,(3).

[3] [意]卢西亚诺·弗洛里迪著.《第四次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 刘雷.“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N].广东科技报,2016-4-1(7).

[5] 马云乌镇演讲实录:未来30年是谁的天下?[EB/OL].2016-11-1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nfo/ttgg/2016-11/17/c_135836221.htm.

[6] 李彦宏说,互联网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的时代[EB/OL].2016-08-25,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160825/024709.htm.

[7] 彭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J].新闻与写作,2016,(2).

[8] 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腾讯网[EB/OL].https://v.qq.com/x/page/o0347je1k6p.html.

[9] 刘爽.人工智能时代凤凰网的算法创新与媒体坚守[EB/OL].2016-10-19,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019/c14677-28791310-2.html.

猜你喜欢

推动力人工智能影响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数读人工智能
试论校企合作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浅谈未来教室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下一幕,人工智能!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