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应由学生自己掌握

2019-09-10华伟臣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主动多元综合素养

华伟臣

摘要:过去的课堂教师在其中占据了太突出的地位,这样的课堂虽然看起来更为严肃、安静,但对学生领会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其实是不合适的,所以不断在寻求的课程改革在逐渐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让所有人逐渐意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动;多元;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42-02

教学,当其中的“教”字读一声的时候,所指的是教师教书的这个动作,而当“教”字读四声的时候,“教学”是名词,意思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但是不管它作为动词还是名词,它所指代的都不是一个时间点可以概括的事情,而是需一个需要有各个不同的环节并时刻处在发展之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居主导地位,一步步引导者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创造,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1.交流互动,创设活力课堂

要想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以调动,那我们就不可以让他们身处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之中,就像曾听到过有人用“群居动物”来形容人类一样,大多数人往往都会具有从众心理。比如每次当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时,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都默不作声,即使有想好答案的学生也会选择不表达出来,可反之,当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不管什么互动都有学生积极响应时,即使一些平时有些内向的学生也会有参与的欲望,所以,抓住这种心理,用一些小活动来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主动性与表现欲也会随之提升。

以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直观上理解也能看出这篇文章不管其内容具体是什么,至少其内涵的展现应该有感官的参与的,所以无论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是否了解海伦的故事,我都将体验失去光明的活动放在了讲课之前,在这个活动中要学生体验失去光明自然就是以闭眼来代替。在几分钟之内让他们在闭眼的前提下体验一次座位互换然后再“听”一小段有特色动画片,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地看到,有不少同学会下意识睁开眼睛,因为失去光明的他们仅是做一个小小的移动,都会没有安全感,而只有耳朵“听”的动画片也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个体验活动很简单,但却能让学生对“失去光明”的这个“假如”感到不舒服,那在记忆中几乎没有光明的海伦呢?有了这个小小的体验,学生也会更愿意发表自己对于“失去光明”与“拥有光明”的看法,当调动起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气氛时,学生在阅读中所体会到的内容也自然会更为深刻、丰富。

2.悉心引导.鼓励思维发散

在一堂课中,当教师与学生的每一项互动都可以较为高效的完成时,那这堂课不管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都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吸收也能收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在我看来,这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来说还是不够的,毕竟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他不仅是文章的接收者,还可以作为创造者而存在,所以,引导学生以教材与课堂为基,发散思维、主动创造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比如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永遇乐》这首词也充分展现了词人一腔报国却壮志难酬的豪壮与悲凉,在词中,辛弃疾借用了孙权、刘裕、拓跋焘、廉颇一系列古人的典故,使得短短的词篇中怀古、悠远的情怀颇为浓重,为学生带来悲壮厚重的审美体验。其实,如果按教学环节来说,将词解读到情感体验这一步也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是就学生的培养而言,这里依然有可以延伸的余地,因为诗词的美,本就在于它用最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了最深厚的情意,语言越是简练,留给读者思考、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因此,在学生依照诗词理解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之后,在以自身的思维方式出发,创造性的解读这首词也未尝不可。可以用自叙的形式写一篇辛弃疾的心路历程,还可以结合它其它的词作体会辛弃疾到底是带着怎样的情绪去想起那一个个过去的人与事?当他登高而站时又有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他?这样的阐发,不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会让学生对辛弃疾有更深的理解。

3.读写联动,培养综合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两大部分,虽然就平时的课程安排来看,似乎阅读所占的分量是超过写作的,但实际上,每一篇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解读不仅是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也是在向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以及借鉴,所以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教学模式会更为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摘选自《红楼梦》的这段《林黛玉进贾府》,在整个《红楼梦》的故事中,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主要剧情的起点,贾府的宅院的布局、主要人物、男女主的初次“碰撞”都在这一部分“登场”,这一部分被选人课文,从阅读的角度看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人物刻画、语言表现等方面的艺术展现,也是为《红楼梦》的名著阅读打下基础,但从写作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却从叙述的视角选择、人物刻画中的外貌、语言以及心理描写等等方面提供了写作的借鉴、比如对贾府所有人和物的展现,是以黛玉一个人的视角“移步换景”来展现的,既体现了黛玉这个小姑娘到陌生之地的所思所想,又让贾府以一个完整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再比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刻画,用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之后再配合上“恍若神妃仙子”的外貌展现,让一个鲜艳明快的“凤辣子”“表里如一”地呈现在了讀者面前。这些内容既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又对写作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在教学中进行双向引导,有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综合能力的提升。

4.审美体情,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后一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时候在教学后反思自己,总感觉对这一部分其实做的并不够好,因为就像学生说的那样,相比于让他们掌握那些分析句子与文章内涵的方法,这些有关审美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似乎有些“虚”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审美与情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才更应该是投入精力的地方,因为相比于会不会做题,能不能得到思想的升华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更为重要。

以现代朦胧派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为例,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当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觉得哪首歌曲与此诗的情感表现有些相似?”学生先是有些惊讶,后来一位学生脱口而出《明天会更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其实当我引导学生想起《明天会更好》这首诗时,并不是随意提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而是希望学生在这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的体会之下明白当作者相信未来、期待明天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处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他们正在面临人生的苦难与艰难,可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没有一味地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坚定的在“相信未来”,而这种“坚定”、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正是年轻人需要有的一种信念。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将教学只停留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的固定理解之上,更需要让他们通过艺术相通或者其它方式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美与情感美的体验,然后让感情自然而然地生发,在学习中有属于自己的体会。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或者一切向成绩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早已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个改变需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从教师出发,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多样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提升的空间,培养出更具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绍林.语文新课标与高考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83-188.

[2]周琼.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自能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张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L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69-170.

猜你喜欢

主动多元综合素养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