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9-09-10方奋生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品德与社会小学

方奋生

摘要:《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针对小学高年级开设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现代公民。为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当学会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搜集生活化素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98-02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下面就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展开探究。

1.采取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高尚品德形成的社会科学。小学生年纪小、天性活泼好动,对同一事物往往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独特见解。鉴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利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来巧妙地引出新课内容。在这种平等、开放的交谈气氛作用下,不仅可以有效吸地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新课内容与认知结构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国家的主人》这节内容为例,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在课堂一开始就进行新课内容的讲授,而是利用谈话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教学。一上课,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的家乡都举办过民主选举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家乡的选举过程。接着继续说道:“我相信每个同学的父母都参与过选举,要知道选举可是我们公民的正当权利呢。再接下来,就让我们说一说自己的了解的选举是什么样?是为了什么?”这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全班学生都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此,采取谈话导入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了课堂中来,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接下来正式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公民权利的认识,树立国家主人的意识。

2.适当教学拓展,联系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这门课程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用生活化的小例子,并适当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将学生带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去应用和实践,只有学生真正地将所学到的课内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才能促进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生活习惯的有效形成,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才是设置这门课的初衷。

例如,教师在讲授《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将相关的交通规则、交通标志、道路指示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交通知识,并引导他们在上下学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遵守交通规则”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介绍自己回家时的线路,遇到了多少个路口和信号灯,人流情况,并为学生分析可能存在违反交通安全规则的情况,教给学生该如何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跟交警叔叔學习相关的交通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身边的交通和交通规则。通过这个例子,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还能通过教学的拓展让学生明确要做有道德的小公民,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3.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体现生活阅历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真正地领悟和体会这门课程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参与活动比赛和课堂表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习能力、感悟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教师主要是针对课文来进行讲解,通过课文中的故事、道理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进行死记硬背,达到教学目的。可是,这种方式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学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且不能将这些道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疏离感,觉得书中的知识和道理和现实生活是两回事,使得学生对道理和品德的理解仅限于“知道”的层面,不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不能达到教育的知行合一。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知识的结合,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团体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和做人标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即:让学生学会分辨好坏,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学会按照好的、正确的方向去做去努力,从而从身心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

例如,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这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首先以广告的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存资源以及发展空间遭受破坏的现状,并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的意识,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要求学生写出简洁、鲜明的广告词,同时发散思维创作出宣传画,最后通过交流和评价,将这些宣传画贴在校园或者社区,倡导大家一起参与环保。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自觉探究知识,制作出各种作品,同时还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本次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体验社会实践,培养道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但单单只是在课堂中枯燥地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理会情感道德的真正内涵,而真正能够推动学生情感发育的教学,还需让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情感道德,才能使学生从心底产生真实的情感驱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这便需要教师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探索、发现生活中道德的闪光点,进而达到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课堂知识的运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信心。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认知,同时道德行为也获得了锻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这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知道战争所带来的危害,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历史博物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地讲述世界大战的经过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同时提出问题:你们所熟知的战争有哪些?并说说他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在播放有关世界大战的相关视频,尤其是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专门的工作人员在一旁讲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战争、了解战争、痛恨战争。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社会实践,不仅将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同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让学生去调查一些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在生活中遛狗不栓绳的现象、小区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随地乱扔垃圾现象等,然后让学生做成表格,分析这些社会不文明现象的内在原因,让学生对比这些现象去发现生活中有素质、有道德的人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文明才是社会主流,从而培养学生规范自身不道德行为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行为规范。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对生活和社会产生大量的思考,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推动学生道德修养的完善。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并且调节好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自身的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感悟人生的真谛。所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老师面临的挑战,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研究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接班人,不负各界人士和家长的众望。

参考文献:

[1]陈友水.善学习重感悟促发展——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6(09):60-61.

[2]黄毅媛.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21):84.

[3]陈学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05):121.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品德与社会小学
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教学初探
在绘本的芬芳里呼吸数学知识的精彩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