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筑保护堤坝 扬粤韵悠长

2019-09-10

大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粤剧广州市艺术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是广东最大的艺术剧种。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粤剧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历史上曾与京剧联袂打造了“南有薛马争雄,北有梅程争辉”的黄金时代。2009年,粤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作为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迎来最好的机遇和最具期待的发展前景。

保护粤剧已被纳入广东省、广州市及保护单位所在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中,成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019年5月,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通过了有关粤剧保护的7大工程和未来3年的15项重点保护工作。

除了政府给力,各社会团体也在为粤剧的繁荣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2年,时任广州市长黎子流倡议成立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27年后,基金会已发展成支持粤剧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截至目前,基金会主办或参与主办了许多重大的粤剧艺术活动,并重点资助了一批粤剧剧目。

从成果来看,各个剧团的戏剧创作能力大大提升。广州市目前亦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演员。以粤剧粤曲节目为主角的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几乎随处可见,各区街道为粤剧发烧友们免费提供场所,形成了“大街小巷,笙歌不绝”的广味文化氛圍。

这家专业化的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如何通过发挥其优势助力粤剧艺术振兴的?对此,本刊记者对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理事长刘长安进行了专访,力图从建设者的口述中寻觅其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

拾遗补缺   振兴粤剧艺术

刘长安在文化领域浸淫50余年,创作了蜚声全国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他,无论谈起粤剧的发展和振兴,还是谈到基金会的具体工作,都是滔滔不绝,言语间充满了热爱和执著。

在聊起基金会成立时的情形,刘长安感慨万千,“基金会成立甫始就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据他介绍,当时在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同志倡导下,基金会获得了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鼎力支持,成立初始筹得资金2700多万元。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得到了港澳知名人士的慷慨解囊。所有这些都为基金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从此,基金会的发展便进入了快车道。

多年来,基金会主办或参与主办了许多重大的粤剧艺术活动,如羊城国际粤剧节,汪明荃暨香港福升粤剧团两次赴粤巡回展演,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等。为了活跃粤剧在广州的演出,基金会还出资与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演出公司联合定期举办“粤剧黄金演出周”。

据了解,1990年,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在广州举行,除了1996年第二届因故推迟了两年举行外,每隔四年举办一次,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被外界称之为“粤剧奥运会”。羊城国际粤剧节作为粤港澳在粤剧合作、交流、保护工作中最响亮的名片,目前已成功在广州市连续举办了七届。

为繁荣粤剧创作,基金会重点资助了一批粤剧剧目。如新编古装剧《睿王与庄妃》《骄后武则天》《金陵残梦》《王子与蛇仙》等。这些剧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文艺大奖,在粤剧界乃至全国戏剧界都有较大影响。

“我们与相关剧团合作,将戏曲的创作和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舞台检验新创作作品,使创作者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刘长安说。

纵观粤剧的发展历史,人才的不断涌现对于其命脉的延续以及对外部精湛艺术的兼收并蓄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金会成立后,即资助广州粤剧团在全省招募学员,并送到中国戏曲学校(如今的中国戏曲学院),让学员去更加广阔的平台学习成长。

同时扶持倪惠英、梁耀安、郭凤女、欧凯明、梁淑卿、黎骏声、崔玉梅等几代青年人才成长,协助他们撷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奖等国内戏剧界最高荣誉,成为粤剧艺术顶梁柱和领军人物。

“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粤剧艺术’,旨在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关心粤剧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粤剧界应对和化解财政经费紧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大量流失等危机,为政府职能的顺利完成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刘长安如是说。

润物细无声   让粤剧与城市交相辉映

在采访中,刘长安向记者表示,粤剧保护传承工作就是要让粤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浸润市民的生活,让粤剧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

比如,为了改变年轻人对粤剧的传统印象,他们起用青年艺术家排演“青春版粤剧”,举办“大学生进剧场暨粤剧演出季”,让粤剧在年轻人中火起来。

由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粤剧院共同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学生粤剧传承系列活动”在星海音乐学院与广东粤剧院成功举行。此项活动是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项目获得教育部首批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后,在陆续与港澳高校、行业组织进行充分交流互访后形成的成果,为未来粤港澳三地共同推动粤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进行发扬传承、共同守护岭南文化之根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刘长安介绍,目前由基金会主办的活动有两项,一个是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的 “长者杯”,目前已经举办了五届,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另一项是“少儿杯”,主要服务于青少年的粤剧创作表演,产生了一批适合青少年演唱的小型粤剧粤曲作品。从少儿到中青年,再到老年人,基金会为本地和海内外的粤剧专业人士以及粤剧粤曲爱好者提供了全方位展示的平台。

谈起粤剧,有的年轻观众将其视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听说过粤剧的大名,但从未真正进过剧场,也没有现场欣赏过粤剧。如何筑起保护堤坝,让老戏重获新生是每一位粤剧从业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刘长安看来,要想振兴粤剧,就“要从娃娃抓起”。为此,基金会开辟多种途径培养年轻粤剧接班人,包括在广大中小学开展粤剧粤曲的宣传培训活动。“孩子们从小就要开始接触粤剧传统艺术,我们要让孩子们都知道,他们身上怀抱着珍贵的广府文化背景,粤剧是其中的一件瑰宝,要为粤剧感到自豪。”

扶危济困   大爱无疆

记者从刘长安处了解到,基金会还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心、辅助有困难的粤剧老艺人和有困难的团体。

2018年3月,“无疆大爱情满梨园——粤剧界襄助粤西同仁暨扶危济困筹款义演”在广州举行,为年初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的粤西同仁筹款。在广州市老市长、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荣誉会长黎子流的嘱托下,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第一时间与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的相关负责人举行联席会议,研究举办筹款义演的可行性、筹款目标等具体问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据了解,这次筹款活动的目的,一是对遭遇交通事故的民营粤剧团进行救助;二是帮助粤剧界扶危济困。本次筹款中的100万元,指定用于该粤剧团的伤者医治、死者安葬及死伤者家庭慰问与抚恤。超出100万元的部分将用于粤剧界困难群体的帮扶,重大疾病住院抢救的给予5000元至10000元的补助,突发伤病的给予5到8万元救助金。

“我们还曾经接力救助一位粤剧团的演员,帮助她顺利募集到换肾手术的资金。粤剧界和社会各界的大爱换来这位演员战胜病魔的信心,术后九个月,她恢复良好,更多次谈起对粤剧艺术的不舍以及对重新投入工作的渴望。”

除了应对突发事件,基金会在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慰问粤剧老艺人,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充分体现党、政府、社会对老艺人的关注和支持。

据了解,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一直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慷慨资助,通过募集资金和开展日常经营运筹,目前已拥有逾亿元资产,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艺术基金会,为振兴和繁荣粤剧艺术、为基金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理由相信,在基金会的大力推动下,粤剧这门深植于岭南地区的艺术形式将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时代特色,并收获更多观众。

猜你喜欢

粤剧广州市艺术
麓湖春天观景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纸的艺术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