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分析

2019-09-10周世奇黎黎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高校

周世奇 黎黎

摘要: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本文主要对新媒体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新媒体管控、创新内容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意识形态

从学理上讲,首先,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基于人们自身的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和精神引导而形成的,它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意识形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状态或者价值观模式,虽然不具体但是可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中。

其次,意识形态是一种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现实行动的话语体系,而媒体宣传是传递这种话语体系的最为系统而有效的工具,如何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引领力,对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在全球化和跨国政治交往中,西方意識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愈加复杂与隐秘,严重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新媒体与大数据等传播革命的到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局限日趋显现,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网站缺乏吸引力、意识形态引导方式与话语单一等问题。新媒体的日益活跃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不断渗透,是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

二、新媒体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网络成为承载群体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主阵地是互联网。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们认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面加大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

(一)更容易侵蚀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以党报媒体为主要阵地,但在新媒体环境中,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学术话语进行渗透侵蚀则是一个风险点。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大学生人群数量较多,他们虽然在小学、中学期间受到过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也一直处于组织化和体制内的状态中,但是由于青年群体在信息吸收上的好奇心、喜新求异、依附网络、喜欢娱乐、易受影响等特点,他们的意识形态体系易于变动,易于受到境外西方思潮的影响,对一些与性别、平权、公益、弱势群体、环境保护等议题有关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借助新媒体渠道巩固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薄弱环节。

(二)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带来挑战

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风险还表现在其对网络传播的高效使用和社会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方面。新媒体类型繁多,可以借以进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侵袭的渠道相对也增加了,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一些参与过某些社会组织活动的大学生个人往往被鼓励通过“具体抗争行动”来表达诉求,他们观摩过国外境外社会组织的一些具体活动,十分懂得如何通过互联网放大个人效应,进行相关议题的设置和传播。很多知名高校都发生过被网络媒体炒作进而广为传播带来一定社会影响的舆情事件。

(三)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渠道更加多元

美国早在十年前就开始通过制定法律修改政策,来调整对外意识形态阵地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到网络新媒体的转变趋势,当下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较大的人群,最有效最应该把握的阵地也是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组织来保证对这些风险人群的意识和现状有所把握和调控;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通过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内容生产力、信息发布力和受众数据化分析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三、结语

新媒体传播技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自媒体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化解表现在自媒体话题体系的“转译”功能上,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化的网络群体。因此,高校要加强新媒体管控,确保自媒体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可建可控可管,同时要对自媒体意识形态表达的话语调整和形式进行创新,拿出有效的针对性解决方案,真正地实现“主流化”,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高校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