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北京城(组诗)

2019-09-10陈克锋

参花·青春文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丝瓜阳光母亲

作者简介: 陈克锋,一九七六年农历二月二生,山东沂南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探索中国新诗会所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纪实作家,资深文化创意人,出版专著六部,发表摄影作品若干。文学作品散见于《星星》《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山东文学》《芳草》《绿风》《北方作家》《诗探索》等刊物,作品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星星诗人档案》等诗集。曾获得首届金雀山文学奖。

晾衣绳上的童年

母亲在顶楼晒尿布,风暂时在

房内发呆

曾经三年不见的亲娘

就在我眼旁

我多幸福

女儿,让我和她一起回到童年

我多惭愧,北京站口

坐等风口两小时,我差点,认不出母亲

阳光、花香、鸟声,渗进尿布

母亲每天,亲了又亲

喜欢晒太阳的母亲,每日呆坐室内

怕北京的风

把自己又一次关在门外

北京的风,是异乡里,不相识的风

这与老家多么不同

天井里的风、山坡上的风、沟壑内的风

溪水中的风

跟着母亲屁股撒欢的风

掀起衣襟替她擦泪的风——

一个个都是

乖孩子

婴儿床上,女儿在舞蹈

母亲说——

织布从春天开始

满工分

妻子想起

单位的午间操

不过如此

仰面敲架子鼓的人,是快乐的闪电

被我

一把抱起

受伤的卒子

白胶带缠住脑袋

顶着一个大叉号,受伤的卒子

沿着楚河汉界

往前拱

简单包扎一下。受伤的卒子

闭上眼睛,咬着牙,昂首挺胸

不停踉跄的脚步

直至被一次次吃掉

面对飞马猛炮,即使深陷迷魂阵

也继续往前

母亲深夜无眠,看到丢盔卸甲的

卒子,昂着头

等待一次,痛快的砍杀

她在棋盘前坐下来

将它

轻轻放到“将”的位子上

到郊外找亲戚

时间长了,母亲就带领我们

到郊外找亲戚——

玉米年纪很小,就老了

胡须越长越长,越长越长

小麦是愣头小子

它不像韭菜,柔柔弱弱,不禁风

婆婆丁在乡下和在郊外没啥区别

母亲都没给起正儿八经的学名

荠菜向菜市场的柴鸡蛋招手

谷子在阳光下打瞌睡

蜜蜂与一朵南瓜花谈情

一块坷垃姓陈,一只蚱蜢姓高

秋天咕嘟着嘴唇,将蒲公英的种子

吹向天空

女儿看着姓胡的萝卜

看着,看着,就说出了疑问——

你怎么长得这么快

我都不认得你了

老丝瓜

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风

就把它吹到了顶棚上

喝着鸟鸣长大,一张

清水的脸

老丝瓜和小女儿身高相等

他们紧紧拥抱

亲着吻着,谁也不放手

我吃力地举着女儿

听到

老丝瓜幸福的心跳和喘息

梦幻中的故乡

在金色的阳光中

晃了两晃

空巢

檐下,老燕子飞走了

接鸟粪的硬纸板还在

巢内,呢喃温热,时光缱绻

母亲每天惊慌失措地看几回

有时,麻雀的声音,也让母亲

莫名惊喜

长翅膀的来自东南,它们的声音

便是乡音

从山东,父亲带来两只鸡

那只母鸡,在纸箱里窒息

把它的头囫囵剁下,也没见一滴血

这只公鸡,倒是硬挺了下来,在北京熹

微的

黎明中,响亮地吐出乡音

母亲也听到了。打鸣,九曲十八弯,像

在呼唤

即使剪去了翅膀,绑牢了双腿,它依然

没忘记

自己的职责

这只大公鸡,陪伴父亲整整两年,现在

它要用来给我的妻子下奶

可惜我们的菜刀被生活锉得,实在没有

多少刃了

我就当锯使

宰杀它的时候,没有一丝挣扎,这只公鸡

翻翻眼看看陌生的我,又不舍地望了望

父親

当天夜里,我又听到它叫了

两遍

母亲说,是三遍

母亲的被子睡着了

母亲和孩子回到山东

她的被子,依然

蜷缩着

渐渐地,在暮色中睡着了

暮色

尚不及母亲老

这床被子和母亲一样

喜欢早早上床睡觉

这一爱好

让我不忍

每晚睡觉前,我总是

习惯性地为它

掖一掖被角

母亲的体温,就在

腊月的寒冷中,悄悄地

溜到我的手中

地下通道

破黄草帽,跪着

缠满白绷带的拐杖,跪着

豁口红搪瓷缸,跪着

地下通道,此时,空无一人,跪着

我的肉体走过,发现自己的

灵魂,也是跪着——

虚无的世界里,我们到底乞求什么

母亲的北京城

如果可以大刀阔斧地砍

删减到最后

最饱满最诗意的

或许,就是这个书名了

乡下母亲在字里行间

打量着北京城

有些熟悉,有些陌生

她们同样的高度,让我仰望

每个字都像我

走得磕磕绊绊,却横平竖直

每个字都是母亲,发散

故乡的光芒

春天的土埂上

我赤脚跑过童年

阳光中的母亲,被风

拂乱了头发……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丝瓜阳光母亲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种丝瓜
走,出发!
丝瓜花开
削丝瓜皮
老丝瓜旅行记
走在阳光路上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