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的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9-09-10张运钟葳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现状

张运 钟葳

摘 要:加强对幸福教育的研究、推进幸福教育的实践,不仅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社会、学生与教师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幸福教育的实践现状,并从构建幸福体系、强调幸福的目的与过程、关注师生共生共长、创新幸福教育课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幸福教育 现状 路径

幸福教育既重视获得幸福的目的要求,又强调幸福过程的体验。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因此幸福教育强调人性的完善与精神的升华。然而,目前我国幸福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分析幸福教育的现实问题并探索幸福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考试是选拔人才较为公平的方法,于是,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前些年提出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也未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当前,知识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在社会上盛行。知识教育强调教育的过程与目的均在于获取知识,而忽视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与灵魂,这违背了幸福教育追求的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注重人的人文精神关怀等理念。功利主义教育则使得教育成为了师生谋取物质利益、权势与名望的工具,教育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以工具性为主体地位的模式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忽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桎梏了受教育者的灵魂自由,限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幸福教育是关乎价值理性的教育,强调人的存在价值。然而,教育的工具理性观却忽视价值理性的存在,广大师生都在这种背景下被“异化”,教师成为了生产线的“技术工人”,年复一年、日復一日地进行重复劳动,以求生产出标准化的合格产品,而学生则成为了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这种只顾物质不求精神、只求利益获得忽视人性发展的功利主义教育使得师生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其生命价值不断被磨灭,其幸福情感体验、美好生活状态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学生方面

幸福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善学生的人性,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学生幸福教育不容乐观,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幸福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幸福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够。目前学校教育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学生的分数是考量学生最为重要的标准,而且在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性完善、精神提升等幸福教育的内容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也鲜有学校对学生的幸福教育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幸福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目前很多学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幸福教育的问题,而并没有将幸福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幸福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再次,幸福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目前的教育形式,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均以灌输式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幸福,更难创造幸福。

最后,幸福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一方面,强调幸福的理性与未来性,而忽视幸福的现实性,幸福既是目的也是过程,幸福教育是目的论与过程论的统一,因此,必须将幸福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强调幸福的显性特征而忽视其隐性特征会使幸福脱离实际,给学生带来困惑。

(三)教师方面

目前社会将教师角色神圣化,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奉献,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事实上,教师也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这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学技能的突破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增长等均是幸福教师的重要内容,然而,面对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各种要求,教师的个性被压抑,创造性的灵魂被束缚,教师的幸福成长受到干扰。

二、幸福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幸福体系

课堂是幸福教育的起点。幸福教育应该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幸福,形成幸福的人格,创造幸福,并将这种影响辐射到校园乃至整个社会,从而改变人们认为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就是获取名誉、权势与物质的手段等惯性思维。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三个目标。幸福课堂的构建就是在实现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长。课堂教学应该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得教师爱教、会教、教会,学生爱学、会学与学会,从而达到“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的一种状态。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快乐为唯一的标准,要有完整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要加强校园的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构建幸福校园。幸福校园的物质建设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如文化长廊、雕塑等校园文化的可视化建设。幸福校园的精神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形成、人际环境的优化。在幸福校园的精神建设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个性与自由的发展,要尽量避免通过强制性的安排来禁锢学生的空间与时间,要给学生的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成长处于该有的状态。

最后,要积极构建幸福社会。一方面要培养重视培养人们的无私大爱之精神,把别人的幸福看做是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要控制心中日益膨胀的物欲。崇尚学会满足,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良好风气。

(二)强调幸福的目的性与过程性

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但这并意味着幸福教育就是只在乎幸福结果而放弃幸福过程。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该贯穿于幸福的始终。不顾未来,只重视过程的快乐、满足感、获得感的教育也是短视的、盲目的、没有前途的。因此,幸福教育应该将未来幸福与过程幸福统一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身心健康不断得到完善,社交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还能使学生判断幸福、体验幸福、甚至创造幸福。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当下感受幸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以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重视学习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

学习与生活本来就是统一的,因此,在教育中不能将学习与生活区分开来,而应该将他们融为一体,既要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幸福体验,又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在幸福教育中,教与学本身就是生活而不应该是一种任务,教师与学生应该是灵魂碰撞、心灵交流的对象而非教与学的对象,学校应该是生活的场域而非教与学的场所。

(四)关注师生的共生公长

幸福教育涉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因此幸福教育既是学生的幸福也是教师的幸福。

首先,幸福教育要关注教师的幸福,只有教师幸福,教师才能给学生展示幸福的样子,学生才能找到幸福的渊源。教师的幸福一方面有赖于国家与社会对幸福教育的支持,比如提高教师的待遇、形成尊师爱师的社会风气、关注教师的成长等,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具有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问题与困难,这要求教师自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待工作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增加成就感与幸福。二是要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三是要把教育工作变成教育研究工作,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判断幸福、体验幸福并创造幸福。

(五)创新幸福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讲座或课程,解决学生的幸福困惑,幫助学生判断幸福、感受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开发课程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与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设立学生幸福成长手册,开设实践性的幸福课程,使学生每天对照幸福成长手册来体验幸福、彼此之间交流情感,领悟到幸福的真谛。

三、结束语

总之,幸福教育是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因此,在强调幸福教育的目的性的同时,也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手段或方法。在幸福教师实现路径方面,既要体现对宏观层面的纠正,又要充分考虑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幸福教育的实践步伐不会停息,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出现更多的可资借鉴的模式与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杨润东,邹玖菊.国内幸福教育研究述评——兼论幸福教育的概念构建及实践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17(2):7-17.

[2]续润华.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8(1):15-17.

[3]张崇.论幸福教育及其隐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 (3):14-17.

[4]陈仁,杨兆山,李颖辉.论作为人性需要的“幸福”及其教育启蒙意蕴[J].教育学报,2017(2):3-12.

作者简介:

张运(1982—),男,湖南桃江人,应用经济学博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统计、风险管理与金融统计;钟葳(1983-),广东河源人,管理学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统计、公司治理。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幸福湖南背景下幸福教育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XJK17BJG0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现状
关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认识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