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19-09-10范伟波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绿色金融经济发展

范伟波

摘 要: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意义以及现状,然后重点对我国绿色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经济发展 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在过去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对环境以及资源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而绿色金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意义

为了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近些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将绿色金融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绿色发展和绿色治理均离不开绿色金融的驱动。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十三五期间绿色产业需要至少2万亿元的投资,但是我国财政资金只能达到10%-15%,远远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因此,通过绿色金融将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入到绿色发展过程中,对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绿色金融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调整,其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扩大有效供给,降低无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从发展目标角度进行分析,绿色金融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本质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绿色金融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引导资金进入资源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节和绿色转型,淘汰污染严重以及产能落后产业。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要素质量以及供给效率,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015年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此后我国绿色金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3月我国将绿色金融第一次纳入了国家五年发展计划,明确表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2017年6月我国在5个省份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推广发展提供经验。我国绿色债券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绿色债券呈现井喷式发展。2016年我国第1次启动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我国便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股,绿色债券发行总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的32%。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也毫不逊色,截止到2017年6月底我国绿色贷款规模达到8.22万亿元人民币,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接近7%,主要的绿色信贷项目类型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城市公共交通项目、节能环保服务项目、垃圾处理以及污染防治项目、生态修复以及灾害防控等项目。除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之外,绿色金融相关的基金、证券、及信托等产品也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相比2016年增长了2.9%,但是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7%。201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用水量相比2016年分别下降了5.1%和5.9%。2017年我国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为99个,相比2016年增加了15个。2017年我国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相比2016年下降了6.5%。

三、我国绿色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绿色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绿色金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 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相关出台文件主要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立法层次相对较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同时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参与主体责任不明,监管部门权责不清,导致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混乱[1]。除此之外,我国财税政策没有及时跟上绿色金融的发展,导致在绿色金融发展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2. 我国绿色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绿色金融具有发展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以及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并不情愿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赤道原则作为评估项目发展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已有84家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但是目前我国仅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相比目前我国的经济体量,我国金融机构绿色化程度较低。此外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贷以及绿色债权两种类型,整体来说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创新发展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绿色保险、绿色基金以及绿色股票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其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

3. 社会绿色金融发展观念淡薄

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绿色金融机构的绿色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的绿色引导,进而导致我国社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绿色发展理念,难以有效引导形成绿色产业。同时我国普通公民的生态环保理念较为薄弱,社会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人们没有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观念[2]。此外我国缺乏绿色金融人才。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导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人才严重不足。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改变绿色金融人才缺乏的局面。

四、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1. 国家政府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

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国家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我国绿色金融以及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资本的作用,更好的服务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应该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统一监督管理标准,杜绝出现监管真空地带。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尚属于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为了更好保障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应该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督管理。此外还应该完善绿色金融的激励补偿机制,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和市场的激励补偿作用,引导激励更多的社会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鼓励投资者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投资力度,也要鼓励实体企业采用绿色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服务。最后还应该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来为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2.金融机构应该形成绿色金融机制,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是一个金融机构的事,也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国际民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要积极提升绿色金融动力,培育绿色金融企业文化,把绿色金融的发展上升到金融机构战略发展的高度。一是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材料、绿色建筑以及绿色旅游等产业,针对这些产业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绿色金融的落地实施;二是积极鼓励绿色债券和绿色股票的發行,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针对绿色产业的特点来积极研发,有针对性的绿色新险种加大对绿色保险服务的发展力度,全面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整体能力[3]。再次应该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保障绿色金融的安全运营。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项目发展过程中应该本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发展原则,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得按照国家的能源消耗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标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保障绿色金融项目的安全运营。

3.企业要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形成系统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前提下,要求企业积极将自有资金投入到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促使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所以对实体企业来说,在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来尽量实现社会效益,更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形成系统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的对信息进行披露,只有这样绿色项目投资者才能更好的了解绿色项目的经营发展情况,增加投资绿色项目的信心。绿色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中除了企业的自觉行为外,还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环保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一个行业规范、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更好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绿色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桂铭.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9):45-45.

[2] 石天然.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 统计与管理, 2017(6):139-140.

[3] 方昕.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 当代旅游, 2018(1):97-97.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绿色金融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